俞乃大先生,笔名“阿大”。诸暨籍画家、美术教育家。
这个在今人看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在上世纪40年代,一度与丰子恺齐名——有“北子恺、南阿大”之誉;诸暨教育家章湘伯甚至认为,俞乃大是“中国的米勒”。但“阿大”的大量作品,因种种原因被尘封雪藏。1983年,俞乃大逝世,“阿大”和他的作品随之沉寂三十余载。
在今天,终于又有了一个认识“阿大”的窗口——
11月30日,由俞乃大后人整理收集多方资料,历时十余年编辑而成的《阿大画传》正式出版。首发仪式暨纪念俞乃大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厚厚两册画传,全面收录了俞乃大一生的代表力作,记叙了其经历与思想。
俞乃大先生酷爱漫画,有着扎实的素描功底。
这得益于他年轻时所受的系统西方美术教育——20岁,借资到杭州进入浙江艺专求学;21岁,赴上海中华艺术大学;22岁,转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班。之后,著名艺术家颜文梁先生,成为他的老师。
所以,画册封面的素描画里,“阿大”先生是很洋派的,叼着烟斗,十分英俊的模样。
1935年起,署名“阿大”的漫画作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
比如,1936年夏天开始在南京《朝报》上连载发表43幅的漫画《阿Q正传》,便出自阿大笔下。他是第一位将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为漫画的画家,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俞乃大对阿Q进行了再创作,让一个更生动鲜活的阿Q跃然于纸。
那是抗战年代,俞乃大用一杆毛笔为武器,成为一名“战士”。他以简洁、熟练的线条,夸张、风趣的表现手法,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彼时,“阿大”的漫画影响力颇大,令丰子恺看了都“感慨不置”。
他在《俞乃大乡村素描序》中写道:“俞乃大君写中国乡村生活的黑暗、愚痴、野蛮与非人道,使我看了感慨不置!他能深入民间、实地观察,又有一双锐利的眼和一支强力的笔,故能捉住要害,指出症结,使看者惊心动魄。他要把这些画刊行,我很赞成,因为这便是斥妄,便是使人生社会改良进步的原动力。”
1953年,丰子恺还与俞乃大一同校编了《小学美术科参考资料》。
1957年,俞乃大调入杭州师范学校。他仍始终坚持编纂美术资料,笔耕不辍,总结自己半世纪以来的绘画教学经验,同时整理自己动乱之后幸存的作品。
在“阿大”人生最后一幅作品上,他抱憾自题:“轮廓不准,视力衰退,手发抖,明暗调子刻划不出来,休矣!”
第二年,俞乃大先生在杭州逝世。
在亲友、弟子的口述与回忆中,“阿大”的形象更为充实清晰。
杨晨音女士的童年,与外公俞乃大相伴。记忆里,外公是个“安静的老人”,那会儿,没有艺术鉴赏会,他总是在家里,看很多书刊、杂志。
“我接触的第一份美术刊物,是《美术》杂志。我们祖孙俩去的最多的地方叫红太阳展览馆,杭州人都知道,现在叫浙江展览馆。”
关于“阿大”的艺术,家人们也是在近十余年多方搜集、整理资料中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大画册》最后一页有一张照片,是俞乃大小女儿俞即子——她正是杨晨音母亲、画册的编者。那是2013年,俞即子正抱病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收集父亲资料。
“小的时候经常会在抽屉缝里、书桌板里看到母亲随手画的一些画,小鸟、人像,都很灵动。母亲借画作来排解自己生活的压力和烦恼。……退休以后,母亲开始整理外公的画作,但因为身体原因,很遗憾她没能看到这本书的出版。”
所幸这些有力的画作永恒,“它们会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羁绊,和懂的人交流、共鸣。”
首发仪式上,俞乃大的后人杨晨音女士代表俞乃大先生向杭师大图书馆捐赠了《阿大画传》。(俞吉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