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解码“新工商证字第001号”
2018年12月18日 09:03:42 来源: 绍兴日报 记者 王晓宏 俞颖颖 见习记者 王宏超

  梁爱娟春饼店所在地已拆除,这里将建成休闲公园。

  核心提示

  1979年10月25日,新昌核发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执照,刷新了改革开放后全国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时间,比媒体曾报道的“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营业执照的时间早了一年多。

  一夜之间,国内第一本营业执照持有者梁爱娟走红全国。这本珍藏了40年的泛黄执照,改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见证了一个山区小县的发展轨迹,蕴含了新昌崛起背后的密码。

  40年来,“新昌第一”层出叠见,它们给新昌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贡献着新昌智慧。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当地多位改革开放亲历者和见证者,探寻“新昌第一”现象背后的奥秘。

  “新工商证字第001号”这样诞生

 梁爱娟先后办的7张营业执照。

  在新昌县市场监管局历史展厅内,摆放着7张泛黄的执照原件,其中一张的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左下角附着经营者梁爱娟的相片。经营范围一栏是“主营春饼、兼营油饺”,经营方式为零售。钢笔书写的方块字格外清晰。

  “这是历史进程的珍贵标签,改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新昌县工商业的发端。”新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赵新建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年,允许各地批准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浙江省迅速响应,为个体工商户“开绿灯”。

  “大多数人对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事还心存疑虑。当时的新昌工商局很快做出响应,开始为个体户办理工商执照。”新昌县市场监管局退休干部俞相明回忆,第一本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由他亲笔书写。

  俞相明清楚地记得,那时个体工商营业执照还是新鲜事物,市民没有办照意识。“办照,一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二是更好地规范摊贩。”俞相明说,当时,他走上街头,向流动摊贩宣传,告诉他们现在国家对做生意放开了,可以去领营业执照,领了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做生意。但许多人害怕惯了,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担心申请执照留下证据,以后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但梁爱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

  10月25日一早,梁爱娟来到当时的工商局办公室。俞相明热情地接待了她,为其办理了第一本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主卖春饼。“她看起来50岁上下,一副勤劳朴实的模样。梁爱娟很感谢我们为她办执照。”俞相明回忆。

  此后,梁爱娟在不同时期申领过7份营业执照,从卖春饼转向了百货副食品。直到2004年梁爱娟去世,店铺的生意还在继续。

  梁爱娟的这个春饼店,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据她儿子、现年76岁的裘嘉虎回忆,当时的春饼生意相当火爆,一天能卖出五六十筒,一个月下来能净赚30多元,“靠着妈妈辛勤的劳动和爸爸积攒的工资,没几年时间,我们家就造起了楼房。”

  允许个体经商的好消息激发了新昌人创业热情。自此以后,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佼佼者还组建了公司。新昌县市场监管局退休干部李同春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个体工商户的申请数量激增,工商部门也加班加点做好了服务工作。“来这里工作两年多,近视眼深了200多度。”他笑着说。

  “001号”后的许多个“第一”

 新昌县第一张私营企业营业执照。

  改革开放以来,新昌人民不等不靠,凭着“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务实求新,敢争一流”的精神,搞改革,求发展,闯新路,紧跟时代步伐,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成为经验和样本,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上交利润递增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全省推广。1986年,新昌推行了“上交利润递增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采取“核定基数,逐年递增,超收返还,短收自补”的原则,与18家国有企业签订承包合同。实行承包后,把上交国家的一头包死,把新增利润70%留给企业,一定4年不变,企业能看得见,算得出,争得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动力。

  1987年,浙江省“深化企业改革,促进双增双节”座谈会在新昌召开,充分肯定了新昌这种做法,号召全省学习新昌精神,推广新昌经验。当时的国家经委认为,新昌的做法“在解决企业多留、财政保收、抑制消费基金膨胀方面,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国推广。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不佳,发展停滞不前,新昌敢为人先,从1993年3月起,开始了企业股份合作改革试点,拉开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幕。

 新昌县第一张集体企业营业执照。

  同年7月,新昌制药厂注册成为该县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到了1995年,新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新昌的做法很快引发了关注,在1995、1996年召开的全国深化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全国小型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专题介绍和推广新昌国有资产承包经营的做法与经验。

  新昌设立科技日,全国最早。2017年,新昌县正式宣布将每年的5月31日设立为“新昌科技日”,成为了全国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设立科技日的县。新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由来已久,“科技日”是其中一枚硕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

  从发展定位、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新昌闯出了许多“第一”,尤其在产业发展上,敢为人先。新昌大企业并不多,但各家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领跑者”,有的还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单打冠军”,如“汽车摩托车轮毂产量全球第一”“空调四通换向阀产量全球第一”等等。

  改革见证者们说,正是各行各业中获得“第一”,引领着新昌跨越式发展。40年来,新昌实现了从全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跨越、从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到国家生态县的跨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国样本。

  “第一”背后的“店小二”

  新昌的诸多“第一”来之不易,也绝非偶然,离不开历届政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新昌特有的地形和资源劣势,‘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是掣肘,土地稀缺,资源禀赋有限,区位条件差。政府不想法子,何谈发展?政府的法子,就是竭尽全力做好‘店小二’式服务。”今年86岁的陈伯和说。陈伯和曾担任新昌县计划经济委员会综合科科长,是新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之一。

  1985年,新昌鼓励发展乡镇企业。“那时办乡镇企业,先要到我们办公室审批。起初办公室里只有一条凳子,来审批的人很多,根本坐不下。我们增加一条凳子,还在门口放置了茶水,怕这些人等不及抱怨。”陈伯和说。乡镇企业发展上缺资金,在一位副县长、银行行长的带领下,陈伯和等人赶到北京,贷了500万元,按企业规模大小分配下去,支持企业发展。

  李同春是新昌县市场监督局退休干部,曾担任该局企业登记科科长。上世纪80年代末,每年来办理企业登记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把办证时间从1个月压缩到半个月,后来又改为1周。“夜间加班是常事,有时我们还主动送证上门。全心全意地服务,就是希望企业能安心发展。”李同春说。

  上世纪80年代率先推行的“税收包干”“旷管政策”等财税制度改革、90年代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企业的干劲。2000年以来,新昌更加坚定了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发展定位。

  为让科技成果尽早落地,新昌全面建立科技指导员制度,选调2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担任企业科技指导员,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新昌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来春担任了3家企业的科技指导员。起初,他去企业走访,企业负责人对他工作表示不解,认为是走走形式。但多年下来,企业碰到了难题,特别是科研上的难题,都第一时间联系他,对这个“贴身保姆”称赞有加。

  在新昌,从上至下,从大到发展定位,小到每个细节,“店小二”服务已成为自觉行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瞅准企业家的空档期,为一席谈而“堵”企业家的门成常态。每家企业、每个项目,都享受到了“店小二”的贴身服务。

  40年风起云涌,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变,但新昌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没有变,“店小二”的角色也始终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秉持铁了心抓创新,强服务、提效率,做好‘店小二’,才迎来了‘满堂客’。”新昌县委书记李宁说。

  同心方“昌”

  新昌为何能涌现出如此多的“第一”?解读背后的密码,我们不难发现,既有政府“店小二”式服务的推动,也有新昌人敢为人先的胆识。

  新昌中宝系企业创始人吴良定说,改革开放让每个人都有了发挥才智的舞台,激发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但改革开放初期,整体上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正是因为新昌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上级政策理解得透、思想解放、勇于担当,改革的步子迈得大,所以比别的地方领先了一步。

  浙江斯菱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岭说,单一企业难免遇到研发难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耗费大量精力,因此期待政府助力。政府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少走了很多弯路。

  政府做好了“店小二”,企业才能一心谋发展。其实,新昌很多企业家创业的起点并不高,如“新和成”最早是从收购废旧酒精起家的。但胡柏藩的过人之处在于对科技创新的重视。1992年,浙江大学教授陈志荣第一次来到“新和成”,当时,“新和成”还只是一家校办小厂,只有几名员工。实地考察后,陈志荣决定带着项目留在“新和成”。“企业的创新理念,以及争做世界第一的目标与我们十分契合。正是这种契合,能够让我们留在这里长期做自己喜欢的事。”回首26年的合作,陈志荣说,新昌企业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打动了他。就在几年前,“新和成”和陈志荣合作的“重要脂溶性营养素超微化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新昌企业日渐壮大后,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竞争,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贸易体系。以陈爱莲等为代表的新昌企业家,不断进行国际并购、国际产业布局,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让新昌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企业的高速发展,又促使政府服务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40年来,新昌政府找准了定位,企业咬紧了目标,找到了方向,共同求新求变,互为参谋,同心协力。这正是新昌因“新”而“昌”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昌发展经久不衰的源泉。

标签: 营业执照;新昌县;店小二;改革开放;新和成;个体工商户;陈志荣;...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