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他是嵊州一位普通农民,60岁开始,走上治沙之路,如今已成专家
娄志平:西北治沙十三年
2019年05月29日 06:27:3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史春波

  【人物名片】娄志平,74岁,嵊州农民,60岁那年,他只身远赴大西北,从此一头扎入沙漠治理的研究中。经过无数次试验,他提出了“流动沙丘顶部拦沙”理论,发明了多种拦沙和固沙的方法,先后取得20多项国家专利。如今,一个个治沙工程已经遍布中国西北地区。

  浙江在线5月29日讯 一个人有目标,就不会觉得苦。

  娄志平最满意自己的状态是:沙子陷满裤脚,他抬起手,指挥工人干活,迎面扑来漫天的风沙。

  这是在苍茫的天际下,这是在苍茫的大西北。那时,他一点也没觉得自己老。

  13年来,娄志平穿梭于青海、内蒙和宁夏等地,自费在沙漠重灾区研究治沙之道。

  其实,娄志平早不是年轻人了,他已经74岁,他也不是科研者,只是浙江嵊州的一个农民。

  5月15日,娄志平站在记者面前,他高高瘦瘦,面色黝黑。

  “今年身体不好,只能在家休息”,他这样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语气里带着些遗憾。“我就是想为中国的治沙事业出点力。”

  老农民的治沙梦

  近半年来,娄志平安静地生活在位于嵊州市区的家里,这让他有些不习惯。

  这是一幢三层的楼房,有临街的店面,娄志平原本可以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可他是闲不住的人”,老伴这样说。

  从2005年开始,娄志平频繁地往外面跑,一次就去十天半个月。老伴问他,去哪里?他只是回答两个字:“出差”。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瞒着家人,娄志平悄悄出现在了我国西部茫茫的大沙漠里,他一次次重复着在外人看来有些遥远的梦想——治沙。

  虽然是农民,但娄志平并不甘于平庸。他年轻时,开过修理铺,做过苗木生意,他喜欢做绿化,爱钻研。

  2005年,娄志平去内蒙古游玩,途中遇到沙尘暴,沙尘扬起几十米高,几米高的沙丘缓缓移动,黄沙很快把两米高的果树掩埋。

  “那次沙尘暴后,我觉得流动沙丘破坏力太恐怖,开始想怎么把黄沙治住。”娄志平说。

  他想去沙漠里治沙,但又不敢告诉家人,怕被人笑话。他只告诉了朋友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副教授徐礼根,并获得了鼓励和信心——“去啊。”

  娄志平真的去了,2005年春天,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身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那年他60岁,这个年纪的大多数中国老人已在家里抱孙子打麻将。

  沙坡头是世界闻名的治沙样板所在地,中科院在这里设了沙漠研究实验站。

  娄志平先是观察流动沙丘,观察了一年。他就带着一份地图,哪个地方有流动沙丘,风沙最大,他就独自深入沙漠去观察研究。

  除了徐礼根,包括他的家人,没有人相信,一个老农民,能把沙治好?听起来,这就是一个天方夜谭。

  沙漠里的苦行僧

  在沙漠里,人是如此渺小。

  并不专业的娄志平更是艰难。他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娄志平患有高血压。每次进沙漠前,他总要吃几片降压药。但他并不太在意,“这种病大部分老年人都有,没事。” “一个人有目标,就不会觉得苦。”

  有一次,娄志平住在一户居民家里,不小心闪了腰,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让他去医院,娄志平却倔着不去。没办法,人家只能打电话给娄志平的老伴。当天,老伴乘飞机赶过来,把他接回了老家。但病一好,娄志平又出来了。

  沙漠里,人很容易迷路。有一次,在回途中,乌云密布,几乎辨不清方向,他只能晕头徒步走了15公里,才最终走出沙漠。

  他总是住最便宜的汽车宾馆,一天的伙食从不超过30元。进沙漠干活的时候,一天的口粮是两大瓶酸奶,再加一个馍。

  夏天热,人们都躲在空调房里时,娄志平不畏酷暑,去样板聚集地查看拦沙坝的效果;当冬季气温骤降到零下二十摄氏度,尤其是出现沙尘暴时,娄志平也绝不会放过观察的好时机,裹着厚厚的冬衣就出门探查。

  比起环境,更让他难受的是,时常会被别人嘲笑或者不理解。他想在铁路沿线治沙,有关部门的人说他年纪大了,容易出意外,所以不同意。娄志平认为对方看不起他。

  有一次,他在甘肃做一个实验,碰到一位治沙专家。“他问我你哪里人,我说浙江人,他说你浙江人跑沙漠来治沙,又不懂技术,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娄志平知道,在很多人眼里,自己就像一个傻瓜。

  从农民到工程师

  治沙谈何容易。一次次的失败,也让娄志平气馁。朋友徐礼根的加入,给他注入了信心。这么多年来,两人投入了数十万元的经费。

  2010年,娄志平把实验室搬回到了嵊州的家里。他从沙漠里运回了200公斤黄沙,又从五金店买了个小型鼓风机。

  结合多年来在沙漠里的实践,他在房间里架起鼓风机,用沙子铺成5米长的沙带,模拟出沙漠环境,不断对改进的沙障进行抗风能力检测。

  实验一做就是3年,“做什么样的沙网是技术突破的难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让沙网立住不倒的办法。”他说。

  直到2013年8月,娄志平终于心满意足地关上了日日轰鸣的鼓风机,他设计出了在不同风力环境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悬袋网沙障”。

  2017年3月,青海省科技厅给他颁发了科学技术成果认定书,肯定他发明的悬袋网沙障。当年9月,他还受邀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一个中国农民向国际治沙专家介绍经验。

  现在,娄志平已经在和徐礼根合作,借助浙江大学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两大平台,开展治沙新技术应用推广。

  腾格里沙漠、乌兰布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沙漠……一个个治沙工程展示遍布西北各省。

  “娄工,你好”,在很多人眼里,娄志平已从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工程师。

  徐礼根认识娄志平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从欣赏者,鼓励者,再到合作者,他见证了娄志平治沙的整个历程。

  “当初,是我鼓励娄志平,尝试去治沙。但他真的一头钻下去了,而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年,说真的,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徐礼根说,“他身上有中国农民的韧劲,认准了就会干到底,所以,那么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关注他的进展。”

  随着对娄志平越来越欣赏,徐礼根对娄志平治沙项目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包括时间、精力、金钱。一个初中农民,一个大学教授,他们最终组成了一个团队,奔波在沙漠治沙。

  “在这个社会,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这样执着的人,真不多。你说,我怎么能不佩服他。”徐礼根说。

  记者手记

  如今的娄志平在治沙界已小有名气,回想这么多年来,让他最无奈的是,一开始根本就没人相信他,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

  于是,他要一边研究改良治沙的方法,另一边还要“推销”他的理念,让人家相信他。

  更多的人还是不理解他,这么多年的“折腾”是为了啥?

  “我不图什么,为钱?我以前的生意做得很好;为名?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想。我就是想为中国的治沙事业出点力。”娄志平对记者说出这个朴素的愿望。


标签: 治沙;沙漠;农民;治沙工程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