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老照片里的那山那人那事 一位老记者镜头里的宁溪旧事
2016年03月23日 14:26:52 来源: 台州晚报 陈驹耀

  浙江在线03月23日讯现年87岁的陈锡林,曾是浙江日报社的记者,后来到当时黄岩县宁溪区的文化站工作。上世纪70年代,他用他那台不知道牌子的相机,记录下当时宁溪区山村风貌,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那山:开垦荒山成良林,围起溪滩变良田

  "宁溪以前叫宁川,以前有三条溪流,所以取了个‘川’字,后来咱们要开垦荒山,把三条小溪并成一条大溪,‘川’就成了溪了。”今年83岁的钟永珏是当年宁溪区的老干部。

  上世纪70年代的黄西耕地少,荒山多,乡民们生活质量不高。

  陈锡林的照片里,留下来当年乡民们努力开垦荒山的景象:他们扛着锄头、铲子、簸箕,挥洒着汗水,带着树种和铁锹,把荒山种上绿树;因地取材,溪边拿来鹅卵石,山上挖来泥土,把一些溪滩垒成良田。

  "咱们管这个叫担田。”钟永珏说,乡民们劲头很足。钟永珏指着一张照片说,那是1973年,时年73岁叶小伯在屿头为三联新溪担田第一次刈稻,叶小伯笑得开怀,他的背后是大片待收割的庄稼,"别的地方种田只需要种庄稼,我们宁溪种田还要担田,这些良田都是乡民们用肩膀一点一点担出来的。”

  "随着时代发展,当年种粮食的田地,也换种了枇杷等水果,”钟永珏感叹,看到老照片,回忆就回来了。

  那人:邮递员老师医生,山区村里的温暖记忆

  "当年通讯,哪有现在方便。”陈锡林说,"书信报纸只能靠邮递员每天走山路,挨家挨户投递。”

  陈锡林镜头里的朱炳金,是上世纪70年代黄岩山村的一名邮递员。每天早上,他背着邮包,天刚擦亮便从白石出发,中午走到宁溪,沿途发放信件、投送当天的报纸,吃过午饭再回到白石,一天要走60里山路。

  一年365天,刮风下雨也好,烈日当空也罢,只要有信,他日复一日地重复走着这60里山路,"城里的邮递员还可以骑着自行车去送,咱们黄西多山地,只能靠双脚走,一年也不知道要磨坏多少双鞋子。”

  还有一位女教师,也是陈锡林拍摄的对象。

  "时间太久,已经记不清她的名字了。”陈锡林感慨,"但她每次送学生的情景,这么多年我一直忘不了。”

  陈锡林说,那是前岙大队的村小的一位女老师,因为担心山路崎岖,溪流众多,每天放学后,她就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

  "如今的宁溪中心小学,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秀的教师队伍。”陈锡林很骄傲,但让他最自豪的,还是宁溪建起了公路和隧道,交通十分方便了。

  陈锡林镜头还对准了乡村医生。中医师王正甫每天穿梭在田间山头,说起他,陈锡林竖起了大拇指,"他医术高超,又吃苦耐劳,治好了不少病,乡亲们都喜欢他。”

  陈锡林回忆起王正甫,说他走到哪里都背着他的药箱,药箱里有他配好的常备药,支张桌子在村里坐诊,村里的男女老少,看见他总是乐呵呵地,直呼"王医生来了”。

  那事:砸下巨石造电线杆,养蚕野放在山林外

  陈锡林的相机,还记录下一些有趣的历史。

  "建英山电站的时候,拉电线需要很多电线杆。”钟永珏说,当时的工人们就想了个办法,把山上的石头整块凿下来,再把这些巨石一块块打成电线杆,直接从英山电站一路插进各个村子。

  白石乡周家寮村,当年也有个奇特的景象,陈锡林说,"那时我们的蚕,都是放养在山上的。”

  记者很疑惑蚕怎么能放养?陈锡林笑哈哈地回答:"这叫柞蚕,把幼蚕直接放养在山上,周家寮气候适宜,食物多,小蚕就能自己长大,它们吃的还不是桑叶,是山上的树,吐出来的蚕丝,当年还上过省里的报纸呢!”

  蚕结茧了,乡民们就挑着担子去山上把茧拾回来,"一个枝头上能挂五六个,一趟子十几条扁担,担得满满当当的。”

  姑娘小伙们唱着歌,一担担地把蚕茧担下了山,各个脸上带着喜气,仿佛明天就能穿上新衣裳。

  宁溪的彩钢厂,也是响当当的好企业,产的钢,又结实,又轻便,最适合拿来造船,"海门啊上海的船厂,都来厂里买钢。”陈锡林说。

  大家还自己造了艘船,张灯结彩地下了水,陈锡林回忆,"船上还放了喇叭,大家伙乐呵呵地一起唱歌呢!”

  如今,这些有趣的往事,都定格在陈锡林镜头里了。

标签: 老照片;宁溪;旧事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