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古装音乐剧《天台遇仙》在椒江剧院上演。骆亚婷摄
台州日报讯(记者吴世渊)
3月31日晚,一部美轮美奂的古装音乐剧在椒江剧院上演。
舞台上,来自浙江省歌舞剧院的7位主演、40余位演员,演绎了一场千年以来,在天台山境内流传着的美丽神话——《天台遇仙》。
这部音乐剧,改编自南朝《幽明录》中记载的“刘阮遇仙”传说,由浙江歌舞剧院和天台县政府共同投资打造。
相比于原著,该音乐剧在故事情节上,加入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使之更为跌宕起伏。
至于演出的精彩程度,剧院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给出了最好答案。
天台山有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刘阮遇仙”传说,早在汉晋时期就流传甚广,与《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四大神话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永平五年,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乌药,遇到两位仙女,双双结为夫妻,相处半年之久。后来,刘阮二人思乡尤甚,便返回故乡,谁知人间已过了七世,早已物是人非。二人再欲上山寻妻,却怎么也寻不得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唐代以后,“刘阮遇仙”成为了历代文人诗词创作中常用的典故之一,人们也把去而复来的人称为“前度刘郎”。
上世纪70年代末,天台县的文化干部们深入乡村,挖掘整理“刘阮遇仙”的传说,并结集出版。上世纪90年代,天台县文化馆曾推出过越剧版的《天台遇仙记》,在台州巡演了28场,颇受好评。也有艺人将传说深加工,将其衍生到曲艺、绘画、雕刻等领域。2014年,“刘阮遇仙”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
“不过,从影响力来看,‘刘阮遇仙’依旧不如其他三个同是仙凡爱情的传说。”天台县文广新局局长王正炳认为,需要创作一个文艺精品,来扩大“刘阮遇仙”以及天台山的知名度,让老百姓都知道,天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2015年的一个春日,王正炳与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龙闲聊时,谈起要将“刘阮遇仙”制作成大戏的想法。王文龙则提出,可以尝试将该传说编排成音乐剧,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7月26日,大型音乐剧《天台遇仙》项目签约仪式在天台举行,这也是我省首次由省属院团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一部剧目。
当古老传说遇上现代音乐剧
为了让这部音乐剧尽善尽美,浙江歌舞剧院的主创人员们个个都使出了“洪荒之力”。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90后编剧叶弘蕾,多次来到天台,与王正炳沟通。在仅仅200多字的故事原文基础上,她大胆创新,不光细致刻画了仙凡之间的爱情,还加入了反派角色“山妖大王”金科、搞笑角色太白金星等人物,使得剧情更符合当代审美。
国家一级作曲家李军,连续奋战20多天,写出了该剧所有的音乐曲目,曲风融合了东方戏曲与西方歌剧的特色,古典与流行并存。当音乐通过演员之口,在舞台上展现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叹服。
国家二级服装化妆设计师胡亚莉,负责该剧演员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设计。她将所有主演的造型,全部按照当下流行的古装动漫人物形象来设计。两位女主角的翩然灵动不必说,反派金科霸气十足的衣冠尤其吸睛。
导演与演员们在后期排练中,对表演反复推敲打磨。女主角郑培钦,是天台的荣誉市民,本次出演“家乡”的剧目,更是格外努力。因为戏份重、唱词多的关系,她的嗓音始终处于高压状态,只好在练习时不停地喝柠檬水润喉。
经过主创团队100多人历时半年的努力,这部总投资500万元的音乐剧,于今年1月10日,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首演,获得了杭州人民的高度赞誉;2月9日,又参加杭州剧院2017省属院团新年演出季演出;3月底,《天台遇仙》先后在天台中学起凤艺术馆、椒江剧院演出,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捧,两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接下来,这部音乐剧将在台州乃至全省各地巡演,同时,它也被列入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中,未来将展现给更多年轻的观众。
天台县还尝试用这部音乐剧把游客留在天台、留在台州,使其成为地方旅游的一大看点。“《天台遇仙》的版权为双方共有,浙江歌舞剧院会负责为天台培养一支本土的表演团队,长期驻本地演出。”天台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有波说,目前,该计划正在前期筹备中,“将来,游客来到天台,不光能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听到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对于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是非常有利的。”
县域民俗文化精彩纷呈
台州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各县(市、区)都在挖掘民俗、开发民俗,尝试走出“民俗+旅游”的新路子。
“二月二灯会”,是黄岩宁溪的民间传统节日,相传起源于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灯会一般在二月初二上灯,到初八落灯,前后七天七夜。
初四那夜,被称为“大迎”,也是“二月二灯会”的高潮,各宅都要组织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参加迎灯,持续两三个小时,敲锣打鼓,各展所能。各宅的迎灯队伍中,铜锣前导,高照随后,各式花灯、台阁、滚龙、舞狮、闹湖船、粗吹细吹,彩旗队、锣鼓队边走边舞,热闹非凡。
“每年‘二月二’,宁溪会聚集成千上万的人来看灯会。”黄岩宁溪镇文化站站长王建国认为,对于当地而言,“二月二灯会”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利用好,便能“以节带游,以游促商”。
“目前,宁溪正在大力促进‘二月二’的节庆品牌化,将节日与特色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王建国表示,“官导民办商助”的性质,会有利于传统节庆市场化的发展。
与黄岩“二月二灯会”类似的,还有椒江的送“大暑船”。
每年的农历大暑这天,椒江葭沚老街上,一群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扛着一艘“大暑船”,从五圣庙出发,来到两公里以外的码头,将船推入海中。这艘船最终会被大渔船拖入海中、点燃、任其漂流,人们希望通过送走“大暑船”的同时,也送走瘟疫与不幸,祈祷往后幸福安康。
“除了扛大暑船的人之外,游行队伍中,还有走高跷、荡湖船、舞龙、抬阁等表演,很有地方特色。”椒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陶棣华表示,送“大暑船”那天,虽酷日当头,却阻挡不了围观群众的热情,“台州各地的人们都会来看,街道两旁的人不下万余。”
椒江区政府显然也意识到民俗文化带来的旅游价值。今年,椒江提出了保护和开发葭沚老街的目标,除了对重要历史遗址进行修复外,也要传承和发展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送‘大暑船’活动,将与美食小吃风俗相结合,相信会更受欢迎。”陶棣华说。
此外,三门的祭冬,路桥的洞房经,仙居的春祭,临海的黄沙狮子,温岭的大奏鼓,玉环的坎门渔家舞龙等民俗,也都被地方政府所重视,正逐步开发相应的文化特色旅游项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