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角梅艳,寺前金橘绿;盖门塘垃圾可换物,善岙杨的球场多健儿、文化礼堂多娇娘……行走三门乡村,门前屋后的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文娱活动也越来越丰盈。而这一切,得益于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经济薄弱村转化以及农村文化礼堂等专项工作的推进。
美丽庭院不仅是看上去很美
行走在三门县花桥镇寺前村,主干道两侧,竹柏和银杏抽出了嫩叶,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有绿植。
“县、镇两级提出打造美丽庭院后,我们结合村里房屋前后空间较大的实际,提出了用金橘装扮庭院,打造金橘村的设想,目前已经栽了2000多株。”该村党支部书记林有富说。
寺前是该县美丽庭院建设精品村之一。去年11月,三门新一届县领导班子到任后,就提出了“六美三门”建设,结合“治危拆违”工作,在拆除违建的同时,组织群众对家园进行清洁和美丽庭院建设。美丽庭院是群众参与最直接的一项工程。
寺前村并不只是看上去很美。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金橘已成活,下半年即可采摘。林有富算了一笔账,第一年,每株可采5公斤左右,按照该品种目前在售市场价7.5元每公斤计算,一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此外,花桥镇也将重点扶持寺前村打造“小桥流水人家”,计划启动引水进村项目和村文化礼堂项目。
垃圾“三化”让农村告别千年陋习
没有一无是处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能换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这不是天方夜谭,在三门推进垃圾三化处理工作以来,不少村民已享受这一实惠。
“可腐烂”“不可腐烂”的垃圾分类方式,对千百年来随手一扔垃圾的习惯来说,确实是挑战。为此,三门推出垃圾积分有奖兑换措施,在试行的几个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盖门塘村,一个个约莫半米高、由“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个桶身组成的垃圾桶十分醒目,负责回收工作的叶亚云麻利地扫描桶身上的二维码、称重,录入村民积分。而积分兑换超市就在村内,毛巾、牙刷、牙膏、洗洁精等供村民挑选。
“扔前留个心眼,就不太会弄错。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垃圾处理好了是个宝,环境也能变好,我们大家都高兴。”村民王加汪说,不仅他自己做好了,家人还互相监督。
目前,该村设有238个垃圾桶,这些桶中的垃圾被拉到设在村中的垃圾资源分解站,厨余垃圾被倒入机器,经碾碎、发酵等一系列程序,变为有机肥,每天约有50多公斤,有需要的村民,只要登记即可领取。剩余的不可腐烂垃圾,则被拉到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下阶段,该村计划将有机肥进行包装出售,壮大集体经济。
目前,三门146个村已经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村民的生活习惯正悄然改变。
文化礼堂让人人成“主角”
晚上的善岙杨村,是文体人的天堂,这个享誉三门的文体“第一村”,不仅让村中的1000多名男女老少有了活动的场地,更是吸引周边村庄群众,以及足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爱好者前来。
6点半到7点,是该村老年人的排舞时间,7点后是排舞队的例行训练。郑桂焦是该村的女村委,也是该村排舞队和腰鼓队队长,每天晚饭后,无论晴雨,她都和“娘子军”到村民健身广场暨村文化礼堂开展活动。
“我们排舞队组建有8年了,3年一届的全县大赛,我们连续两届拿到了一等奖,还代表三门参加市里的比赛和演出,腰鼓队还在省里比赛拿过规定动作一等奖,自选动作二等奖。”郑桂焦说起两支队伍的辉煌战绩,满是自豪。
2015年,这个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建成投用后,一楼有一个室内羽毛球场和两个排球场,二楼周边是11间的居家养老中心,三楼则设有村史厅、码头文化厅、非遗厅、字画厅、文艺室等。
“2013年,我们没有把征地补偿款发到户,而是投资1250万元,建设了这个文化礼堂和健身广场,为村民搭建了全县数一数二的文体活动中心。现在,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是主角,业余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善岙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天徐说。
在三门,许多文化礼堂虽然没有善岙杨村的规模,但也各有特色,依托文化礼堂,村民的文娱活动越来越丰盈、质量也越来越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