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时代,网民们曾对“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免费与共享”深信不疑。近年来,这一观点似乎已经过时,知识变现开始了。
知识付费,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2016年12月3日,“喜马拉雅FM”发起国内首个内容消费节“123知识狂欢节”,超过2000个精品课程参与活动,当天总销售额达到5088万元,相当于淘宝“双十一”第一年的销售额。到了2017年,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销售总额达到1.96亿元,实现了对首届近4倍的超越。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此后,互联网付费知识产品日益火爆。台州市民对付费知识接受度如何,用户消费有哪些经验?
五花八门的知识产品
“付费知识产业其实很早就存在,只是这两年彻底火了。”90后台州妹子高秀秀告诉记者,她是一名“资深”付费知识用户。
早在2011年,在大学就读日语专业的她,在“沪江网校”完成了第一笔知识消费。 “读大一时老师推荐了这个网站,起初,我听一些免费课程,每天打卡练听力,主要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她回忆,“大二时参加日语能力测试,没过关。我很着急,就在网校报了一个‘能力考强化班’,是付费的,使用了新人礼包等优惠后,还需一千余元。课程除了强化知识点,还教了应试策略,比较有针对性,第二次考,我就通过了。”
大学毕业后,高秀秀到杜桥一家眼镜生产企业从事外贸工作。她发现,工作中英语的应用远比日语多,而英语不是她的强项。于是,她再次登录网校,购买了《商务英语中级》《外贸口语》等课程。
“网络课程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很适合上班族业余时间‘充电’;缺点是互动性差,影响学习效果。对本身有基础的外语进行强化,效果不错,但我最近新报了一门《西语入门》,学起来就很吃力,对自己的发音完全没信心,还是应该到培训机构去学。”高秀秀说。
2016年以来,大量内容产品在各大音视频网络平台出现,还有一批付费知识应用上线,外语培训只是当前付费知识市场中的一小块。互联网上的内容产品还涉及教育亲子、文化阅读、时政历史、财经创业、职场技能、健康养生等领域,有订阅专栏、定制课程、知识问答等不同形式。
记者浏览“喜马拉雅FM”的付费专栏,《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复旦女神教师陈果的幸福哲学课》《90天高效减肥》《郭论》《康震品读古诗词》等栏目最受用户欢迎,居订阅榜首。
消费者愿为优质内容买单
这两年,面对付费知识,温岭市民张倩(化名)经历了从拒绝到接受再到远离的态度转折。
张倩是一名证券从业人员。她关注了许多财经类微信公众号,了解行业动态。2016年10月,她成为一名新手妈妈,暂时离职在家。每天忙于照顾孩子,连手机阅读的时间都成为奢侈,“我计划半年内回工作岗位,很担心到时会与行业脱节”。
后来,她下载了一款网络电台APP,关注了《财经夜读》《开盘早知道》等栏目。“无论是在做家务还是喂孩子,只要打开手机,随时可以听。这样一来,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了。”
起初,张倩绕开了所有付费栏目,“财经频道有许多免费专栏,我试听过一个付费的,觉得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这年头要查什么资讯,上网搜索很方便,何必花这个冤枉钱”。她发现APP上还有儿童频道,有针对男孩、女孩的哄睡故事、低幼儿歌等,多数资源也是免费的。
她购买的第一个付费资源是育儿主题的,“这个专栏价格不贵,用了系统赠送的优惠券,只花了几十元”。
育儿专家的解说,让张倩觉得受益匪浅。此后,她陆续付费收听了财经、历史、国学方面的多档节目,总消费逾千元,还为孩子购买了全套的《幼儿语言开发课程》专辑。“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电台专栏能让我花比较少的时间迅速获取知识,我觉得物有所值。”
去年,回到工作岗位后,张倩逐渐减少了付费收听。“我发现许多讯息价值不大,其中甚至存在错误,还曾遇过非作者原创、由各种网络信息拼凑起来的付费专栏。”她说,“近期,这款APP为我推送了几个时间管理、职场成长方面的付费专栏,我试听了,感觉谈得很空洞,这些即使免费都会被我过滤掉的内容,怎么还让人花钱去听呢?”
但张倩表示,如果遇到优质的知识产品,她还是愿意买单的。
今年年初,椒江的郑女士第一次在网上进行知识消费,就觉得被坑了。
她在微信群看到朋友分享了一个培养女性气质的网络课程,点开试听了一段,是一位选美比赛冠军教学站姿、坐姿、走路仪态等内容,购买者留言几乎全是好评。本来她有些犹豫,但朋友推荐说“后面还有教怎么说话、怎么为人处世,很多干货,三人就能团购,每人能便宜30元”,郑女士最后以228元的价格购买了这一课程。
参加课程后,她和朋友大呼上当,课程里充斥着心灵鸡汤,还有许多“要对丈夫百依百顺”“不做女强人”等令她们无法认同的观点。由于解锁了一半以上课程,无法操作退款,郑女士说:“不光浪费了钱,还浪费了时间,以后不会轻易在网上买课程了”。
而在“知乎”“得到”上购买过几次讲座和课程的李先生同样表示,内容质量低于期望值,消费体验不佳。他认为:“许多APP上成功学、营销学大行其道,其实效果很难检验,没有听完《某某教你月薪五万》就真能月薪五万这样的捷径。”
知识付费将成趋势
2016年,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走红。“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60秒语音问答让知识直接变现,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等广告语,让不少知识生产者跃跃欲试,跻身内容创业的洪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琼也时髦了一把。去年,她先后成为“爱读邦”签约导师、“百度问答”签约作者,尝试在线上为网友做心理咨询。
她介绍,“爱读邦”是一个读书交友平台,“读者有时会在平台上提问,并付费5元、10元,我看到是我擅长的领域,就会去解答,如果其他人也想看这个答案,会再出一元、两元。‘百度问答’则由平台付费,每篇回答在500字以上,可得50元,每个月至少回答十个提问才计费,所以我一有时间就会登陆看看。”
郭琼目前以线下心理咨询为主,近年推出了一些育儿、亲子方面的线下课程。“这类课程体验性与互动性非常重要,比如育儿课程,可以引导学员进行角色互换等。而在线上,我们能做的十分有限,毕竟只能用文字或语音说一小段,主要通过倾听、答疑,引导学员排解负面情绪。”
“我们在线下做心理咨询,通常是按每小时几百元计费的,而网络平台设置的金额很低,所以我做线上答疑并不是为了赚钱,更多是为了推广个人品牌,提高知名度,有的学员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认识我,再到线下找我做心理咨询或参加课程的。”郭琼说。
她透露,同行中也有专业做线上心理咨询的,已形成成熟的个人品牌,成为付费专栏作者或自媒体人。“怎样让线上课程的效果接近或超越线下课程,目前同行们也在探索。未来我也会尝试做微课、网络课程,如果能成功推出,以后学员就不局限于工作室所在地,而能面向全国了。”
对知识生产者来说,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大大拓宽客户群体;而对消费者来说,这也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颠覆。《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提出,知识付费产品将成为跨界学习、终身学习渠道。但同时,这份报告也提出了许多担忧。
该报告认为,当前知识技能分享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内容泛娱乐化,部分知识付费平台发挥明星效应,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提升平台活跃度,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对众多拥有知识盈余的专业人士产生了挤出效应,甚至出现高质量用户逃离现象。其次,在各类知识传播新载体大量涌现的同时,对于版权的界定相对模糊,保护力度还比较薄弱。如何做到最大限度防止原创知识被抄袭,成为知识付费发展的瓶颈。此外,知识付费领域的监管审查也亟须创新。当前知识技能分享以语音问答、直播、短视频等为主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审核技术不成熟,带来了监管风险。
无论消费者持何种观点,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付费将成未来趋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