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建设“四好农村路” 共享台州“大花园”
2018年12月17日 08:30:18 来源: 台州日报

  【核心阅读】

  从村村通公路到村村通硬化路,再到村村通公交,农村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建设提升,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

  今年以来,我市完成了全省首个市县两级“四好农村路”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新办法,走出了“建一条路、美一片景、活一方经济、富一方村民”的交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子,让“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台州“大花园”建设成果的普惠线。

  在美丽的台州大地上,遍布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它们就像大地的毛细血管,或笔直或蜿蜒地穿行于绿水青山、城市乡村之间,把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地方风貌串联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说:“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今年是“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深化推进的一年,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省里的工作部署要求,我市交通、公路部门勠力同心,齐头并进,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除海岛外的所有乡镇均完成乡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农村公路管养率达100%。

  据统计,截至11月底,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投资23.8亿元(不包括美丽公路建设),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63公里,超出省指标75.4%;实施路面维修525公里、安防工程409公里,超出省指标41.5%;完成美丽公路905公里,建成全市美丽公路主干路网。

  成绩的背后,凝结着台州公路人的辛勤和汗水。他们敬路、爱路、养路,长年奔波在公路一线,用脚步丈量路面,用坚守确保道路畅通,努力为群众构建“畅通、安全、舒适、美丽”的出行交通环境。

  >>>敬路篇——

  公路是有灵性的,要从心底敬重她

  11月初,我省公布了10条新的“浙江最美绿道”,我市黄岩永宁江绿道榜上有名。

  绿道,作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廊道,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也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使“绿色出行、慢行休闲”成为一种风尚。

  据《台州交通志》记载,台州古时交通公路多为驿道,驿站是驿道上重要的基础设施,每站相隔一日行程,站有驿丞、驿夫,并有马、驴等交通工具及供住宿的生活设施。随着历史的发展,古驿道与驿站的身影逐步消逝在历史的滚滚尘土中。

  新中国建立初期,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临海市杜桥镇大爿地村60岁的村民项义建回忆:“我小的时候,没有车子,大家出门都靠走路。走累了,就在经过的路廊停下来歇一歇。”这些路廊可供行人避雨、歇脚,有些还常年提供免费茶水。

  项义建年轻时去海门(今椒江)做生意,还会经过很多路廊,“沙岗头、朝西堂、草坦堂、横开等,都是大的路廊,人很多,经常聚集很多掮客,也有人在路廊里做小生意,卖一些糖、炒豆等小零食。”

  路廊,在漫长的岁月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建设的逐步推进,路廊已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古驿站、路廊,可以看作是现代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普通公路服务站的前身。

  “我始终认为,路是有灵性的。”市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马德胜说,“回顾我们台州公路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造路、修路不容易。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从心底里去敬重她,爱戴她,维护她。”

  40多年前,三门县金板山村的刘正怀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义务修路护路直到去世,35年从未间断。

  刘正怀所在的金板山村坐落在海拔571米的高山上,以前,村民每次外出赶集或去县城办事,都要翻山越岭近3个小时,通往山外唯一的道路,是一条宽不过2米、沿山而建的羊肠小道。这样一条小道,还时常被山洪冲毁。

  2005年11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金板山村的康庄公路开工了。此后,不管刮风下雨,刘正怀都会到施工现场转转,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后来身体实在不行了,他还会经常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村口去看看。

  如今,走在金板山村绿荫夹道、笔直宽畅的康庄路上,当地村民还会想起当时修路的场景。

  在台州,像刘正怀这样在公路建设中默默奉献,将公路建设作为毕生事业奋斗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把对路的敬重、爱戴深埋心底,用行动谱写了一支支感人至深的“敬路曲”。

  作为城乡发展的先行者,“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深入人心。台州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凭着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闯劲儿,不断在路网建设、路况提升、路域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公路里程从1651公里发展到1.28万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三;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332公里;全市乡镇二级以上公路通达率82.9%。

  >>>爱路篇——

  把路修得越好,她给我们的回报越多

  黄岩区沙埠镇横溪村佛岭水库边,有一处粉墙黛瓦的别致民宿,名为花语堂。驾车经院岙线,可直达门前。每到周末,这里一房难求。

  民宿经济,是横溪村近年来着力培育的乡村振兴“薪火”。得益于“四好农村路”建设,该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交通越发便捷,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好农村路”建设,同样带旺了椒江大陈岛的旅游业及周边经济,民宿经济也是其中之一。

  类似的例子,在台州不胜枚举。无论是在天台后岸、三门亭旁,还是在温岭坞根、石塘……随着“四好农村路”的拓展延伸,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生活越过越红火。

  路给群众带来实惠,群众也在时刻爱护着公路。“我们越爱惜路,把她修得越好,她带给你我的回报也会越多。”马德胜局长说。

  在天台县塔后村,王修委就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公路的爱护。王修委在天台经营了近30家知识书店,早年间,公路的发展给他的图书运输带来了很多便利。如今,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他,决定自掏腰包,回报社会。“我要给老家塔后村建一条通村路。”

  他召集村民,斥资百万元,找来设计单位、施工团队。经过近几个月的建设,一条柏油路自天桐线延伸至塔后村。村里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乡邻自发划片划区每天清扫马路。村民们由衷地感叹,“通村路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三门县海游街道里田湾村(毛洋自然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地处山区,村里原有林区公路崎岖狭窄,不但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也给林区消防工作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公路的提升改造势在必行。然而,工程所需的200万元资金迟迟没法解决。村委会主任黎绍友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贴补了近40万元用于工程建设。他还亲自到场指挥施工,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花了4年时间,终于建好了通村5公里的山路。

  建成后的公路贯通林区,材料运输方便了,村里对原有的老村庄进行了整体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

  公路的打通也促使当地村民从过去单一的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向多样化、高收益的经济种植模式转变,形成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渠道,从而带动了后郭至里田湾村(毛洋自然村)的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在台州,像王修委、黎绍友这样爱路护路的人还有不少。在如火如荼建设“四好农村路”过程中,台州民营企业家等乡贤情系乡土,回报桑梓,纷纷慷慨解囊、反哺社会,以慈善认捐、冠名、认领等形式参与公路建设,解决资金难题。

  此外,公路沿线群众积极参与公路管护,爱路护路写入村规民约,干部带头示范,村民义务投劳,志愿管护。当地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也通过领养、认养等方式参与公路养护。全社会力量共同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在台州各地正在逐步形成。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串起了东部海岸线,连通了西部山区,带动了海鲜水果等产业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才及技术设备走进来。同时,打造出全域旅游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给我市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养路篇——

  管养技术不断创新,公路越建越美丽

  在三门公路段工作了42年的老段长张余正,把当时的公路比作“搓板路”。

  张余正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三门公路是清一色的砂石路面,砂石不均,一高一低落差挺大,说它像搓衣板,一点都不夸张。没办法,养路工人只能用扫帚把路扫平,累且不说,每次都弄得尘土飞扬。

  张余正透露了当时公路段养路的“妙招”:让马、驴拖着匀砂器把路拖平。“这马还是部队看到我们养路工人太辛苦,特地赠送给公路段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浇筑沥青路,都是人工拌和,一个夏天,二三十个工人只能铺2公里沥青路面。1986年,台州市首个沥青拌和场落户三门,随后,拌和机、拌和楼开始逐渐运用,沥青路面改造终于摆脱了低效率的艰辛历史。

  时代在发展,公路养护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现在,一台拌和机操作人员为4人,不到10人的施工队伍一个夏天就能铺出30多公里的沥青路。

  玉环市公路管理局养护科科长徐巍年幼时生活在公路局职工宿舍大院,受父亲及其同事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养路工作耳濡目染。从小时候的砂石路,到如今的康庄公路、美丽公路、“四好农村路”,徐巍对其都有深刻的感情。

  这些年来,徐巍积极在公路养护作业中引入“四新技术”。2011年,玉环公路率先在全省公路养护工程领域引入了泡沫混凝土技术,用于治理玉环桥梁普遍存在的桥头跳车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玉环还大力推进公路危病桥的排查和治理工作,多年来,玉环的公路危桥管控成果一直名列台州各地前茅。

  今年,全省首个针对农村公路管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温岭投入使用,此举是我市创新农村公路智能化养护的有力举措。

  “平台上建立了农村公路基础空间数据库,具有采集、上报、下达、远程指导、培训等功能。”温岭市“四好农村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温岭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长、分布范围广、管养内容多、实施难度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

  温岭在全市先行创新市场化养护,各乡镇结合当地特色,探索形成了三种管养机制,分别是:“泽国大溪模式”,对农村公路养护、绿化及大中修工程全部打包招投标的市场化管养模式;“箬横滨海模式”,采取养护站公开招投标负责乡道养护,村道则由村养、镇补助的管养模式;“松门模式”,乡、村公路统一由镇养护。

  此外,温岭全市16个镇(街道)均成立了以分管镇长为站长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固定的养护管理人员、明确的职能职责,还有830名农村公路协管员、121名较有养护经验的公路沿线农民养护工。

  开拓思路、创新手段,从严管理农村公路,是我市公路部门一直以来的工作态度。近年来,我市从完善路网结构、改善路况质量、优化路域环境等方面着手,首创美丽公路和“四好农村路”技术论坛,通过考察、论证、宣贯等形式,不断摸索公路管养理论和技术,至今共组织“四好农村路”技术论坛7期,培训人员1000余人。

  同时,率先出台美丽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系列指导丛书,编写了《美丽公路建设指引》《美丽乡村路建设十项工作原则及图解》《美丽公路建设参考图册》《公路服务站建设指引》等,为美丽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提供参照标准。此外,全市上下不等不靠,创新多元筹资举措,为打造高质量、高品位、高标准的门户精品线路打下坚实基础。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市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精准对接,将公路沿线的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景区等串点连线,朝着诗画江南的美好蓝图不断迈进。

标签: 公路;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台州;养护;公路建设;农村;心底;村...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