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一物一乡情 邱建生和他的民俗博物馆
2019年03月21日 09:54:17 来源: 中国台州网

  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外景  (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邱建生(左)陪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参观天台山民俗博物馆。

  在天台县始丰街道云锦路和康宁路的交叉口,有数排石砌仿古建筑,随地势起伏排列,古朴而灵动。

  路过的人大多会以为这是某个民宿或私家庄园,看了门口大石上的大字,才明了,这是“天台山民俗博物馆”。

  天台最大的民办博物馆就在这里。它占地6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藏品2万多件。

  天台山民俗博物馆是由邱建生一手打造起来的。作为浙江红石梁集团董事长,许多人都认识邱建生;作为地方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鲜有人知道他。近十年,他在工作之余,以极大的热忱,打造民俗博物馆,收集当地老物件,努力留住正在消逝的文化。

  “欣赏这些老物件,能感受到美,仿佛能看到从它们身上流过的时光。”3月18日,邱建生说,地方特色文化,很大程度上能从这些与先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上体现出来。

  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寄托着邱建生的乡愁。

  等我老了,与它们为伴

  一开始,邱建生没想过要造一个民俗博物馆。

  不过,在很早的时候,就喜欢老式家具,倒是一个事实。“许多老式家具做得很精致,看着养眼,摸着舒服。”邱建生说,结婚时,家里装修,买的是老式家具;后来换新房了,家里装修,买的仍然是老式家具。

  因为喜欢,所以收藏。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意识地收藏了一些特别喜欢的老物件,如小插瓶、花板、牛腿等。“我想,等自己老了,就与它们为伴儿,慢慢把玩。”

  直到2013年,邱建生才萌生了办民俗博物馆的想法。这一年,妻子退休,自己也快到花甲之年,他感慨岁月匆匆,时光难留。看着家里收藏的那些老物件,他想得更深了。

  “这些老物件,在岁月里见证了我们的生活,凝聚了我们的生活理念和追求,残存着一代代天台人的体温。”他越想,越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些好东西保护好,留传下去。

  现在天台山民俗博物馆所在的这块地,邱建生早在2004年就买下了。当年,这里是一处荒芜地,人烟稀少,他一直不知道怎么开发好。而此时,当他决定办民俗博物馆时,头脑里跳出的第一个选址点,就是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

  他是生意人,投资总是与回报挂钩,但是这一次,他不想多一门生意,只想做点有意义的文化事。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办民俗博物馆,与浙江红石梁集团毫无关系,纯粹是个人行为。”因此,他是拿自己的“私房钱”来造博物馆、收集旧物件,多年积蓄,都投了进去。

  “引诱”她上钩

  办民俗博物馆,需要大量藏品。邱建生原先收藏的老物件数量,与一个博物馆的体量比起来,显得捉襟见肘。

  他还需要大量收集老物件。但是,作为集团董事长,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做这些“闲事”。他大多利用周末外出,找地皮户(当地贩卖老物件的小贩)、到收藏品市场、进农户家里,寻访、收购老物件。

  即便如此,邱建生的时间仍然有限。“我老婆不是退休了吗?可以拉她‘入伙’。”他灵光一现。

  想法不错,不过,难度显而易见。

  他妻子徐潮俊对这些旧东西一点兴趣也没有。

  徐潮俊还很爱干净。一些老物件收进来时,没有及时清理,脏兮兮的,或者放久了,积满灰尘,吹口气能呛到人。她嫌脏,总想丢掉。有时候,她打扫房间,趁邱建生不注意,便一手捂着鼻子,一手拿着报纸,把那些最脏的旧物一包,扔出门外。邱建生发现后,又去捡回来。

  怎么办?

  “只能‘引诱’她上钩了。”邱建生心生一计。到了周末,他去收购老物件,就骗妻子说,要出去游玩,鼓动她一起去。徐潮俊将信将疑,不太情愿地跟去了。

  意想不到的是,徐潮俊跟他出去几次后,看了一些老物件,听了一些收藏的故事,居然感兴趣了。之后,邱建生周末出门,她主动要求一起去。

  “真正接触了这些老物件,你会发现,它们不但很美,而且是有生命的。”徐潮俊说。她实在太喜欢这些老物件了,连脏也不怕了,经常对老物件擦擦洗洗,乐在其中。

  有了妻子的参与,邱建生的民俗博物馆计划加快了进程。但是,妻子毕竟外行,难以独当一面。他又为妻子物色了一位行家——陈达水师傅。陈达水为邱建生看管场地多年,知识面广,对建筑设计、木雕、石雕等都有所了解,邱建生很信得过他。

  “有陈师傅把关,我就放心多了。”邱建生带领他们上路,收购老物件的工作慢慢交由他们去做,自己则脱离出来,把握大局和统筹。“毕竟,管理红石梁集团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头几次,我老婆很谨慎,四五千元的货,买之前都要征求我的意见。”邱建生说,时间长了,妻子混内行了,就不太问他意见了,“现在,价值上万元的老物件,她都直接拍板。”

  从此,妻子和陈师傅就成了邱建生打造民俗博物馆的左膀右臂。

  与其卖到外地,不如卖在本地

  天台的许多老物件通过宁海外流。一些天台当地人缺乏保护意识,能卖的都卖了。还有一些当地人给外来的小贩带路,挣带路费。

  邱建生自从立志办民俗博物馆后,随着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接触到经手老物件的人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感受到时间紧迫。

  “这些老物件,每天都在流失,每天都在消失。”他说,许多老物件在拆旧建新中毁掉了,也有被农民当柴火烧了。还有些老物件,他都跟地皮户谈好了价格,打算过两天去收货,结果,两天后被告知,老物件卖给外地人了,理由是“人家愿意多出三五百元”。

  办民俗博物馆的路上,邱建生还曾遭到质疑:堂堂一个大集团董事长,怎么会大量收购老物件?他要倒卖古董吗?他要进军收藏品市场吗?

  每当别人问起,邱建生都心平气和地回答,自己只收不卖,办民俗博物馆是为了给天台的文化多留下些“物证”。

  日久见人心。数年坚持下来,大家看到邱建生的确不像是拿旧物件来赚钱的。许多地皮户跟他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收到好东西,首先问他要不要。地皮户的想法也很实在:同样是卖,这些老物件与其卖给外地人,不如卖给本地人,留在当地的好。

  一些热心的地皮户还给他提供信息,告诉他哪些特色的天台老物件外流到了什么地方。他根据线索,尽最大可能回购回来。

  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前进

  2016年10月18日,天台山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

  这年,正是邱建生的花甲之年。

  60岁,完成一桩心愿。邱建生感到欣慰,又觉得有点晚了。

  很多朋友了解到他的心情,都来劝他:“只要想到了,永远不晚。”他们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不要怕起步晚了,就不做了。

  邱建生大受鼓舞。

  看到新落成的民俗博物馆,陈达水师傅也兴奋不已。“等再过几年,博物馆的各项配套设施都弄得差不多了,就完美了。”

  国清寺方丈允观和尚听了这话,回了一句:“别说差不多了,国清寺修了千年,还在修呢。”他的意思是,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前进。

  新落成的天台山民俗博物馆的藏品涵盖天台民俗中的吃、穿、住、行、用等方方面面,达两万多件,其规模和品位得到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等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

  尽管如此,邱建生在行家面前,还是比较自卑。“我收藏的都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件,名人书画、珍贵玉器等与民俗关系不大的藏品收的很少。这些东西收不起,也不打算收。”他担心,天台山民俗博物馆里的藏品不够贵重,登不上大雅之堂。

  直到2016年,他和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王超鹰一起,在日本东京参观了日本民艺馆(分馆)的一次展览后,才重拾信心,又有了底气。这家民艺馆不大,仅一两千平方米,展出的是二战大轰炸后幸存下来的以家禽、家畜等为题材的藏品,这些藏品都为常见的民间物品,价格不贵,但是看着亲切,文化味很浓。

  “展出期间,日本及其他国家的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前来参观,隆重得很。”邱建生意识到,这恰恰证明这些藏品的文化价值。

  受此启发,邱建生再燃激情。和合二仙、济公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天台历史文化名人,以他们为题材的老物件,必收;一根藤、天台石雕、天台木雕等具有鲜明天台特色的老物件,必收;他还兼收天台的民间契约、老照片、古钱币、刺绣品、铜镜等老物件。他把这些藏品分门别类排列,做成体系,对外开放。它们作为民俗文化教育的实物,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

  与此同时,他在博物馆里开办地方特色的书院和图书馆,不断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对于天台山民俗博物馆,邱建生还有很多事要做。

标签: 民俗博物馆;物件;收藏;家具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