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时尚服装打样师钻进故纸堆 编写10万字元代文学家李孝光年谱
2016年03月29日 14:15:51 来源: 温州晚报 童锡基

  浙江在线03月29日讯"头脸不事修饰,穿一身大号旧厚棉衣,斜跨大背包,手提两大箱子图书”。这是马哲全的朋友形容他的模样。

  马哲全,这个看似不修边幅的乐清汉子,干的却是一个时髦的工作。说时髦,因为是服装设计。说平实些,是服装打样。如今,他已在石家庄干了18年的服装打样,他的店铺"老马样板”,在当地也是赫赫有名。据说,一些知名的服装企业也要到他的店里打服装样板。可在这几日,马哲全的"业余爱好”却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只有初中毕业的他,仅在两年中的业务时间里,"捣鼓”出了10多万字元代文学家李孝光的年谱。虽然说文章还未完工,却已经被不少学术界人士普遍看好,认为该年谱的学术含金量颇高。

  一个从事服装打样的师傅,怎么就迷恋上了乡邦文学及历史,而且对元代文学家李孝光是如此的情有独钟?昨天,马哲全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子承父业当起裁缝师傅

  我是乐清市大荆镇西二村人,今年43岁,从小在雁山北麓蒲溪边土生土长。1989年,我初中从大荆印山中学毕业后,就没有再继续念书了。子承父业,我在家里开办的裁缝培训班帮忙,也就显得有些理所当然。

  我父亲当时是大荆一带有名的裁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裁缝这个职业最红火的时候,从我们家这个裁缝培训班出来的学徒就有1万多人。而这个手艺说来还是源自在上海居住的父辈。我爷爷曾是民国时期上海滩"四大家族”孔祥熙家的园丁,我的大伯因此去了十里洋场上海,学习到了精湛的裁缝手艺。后来,他又手把手地教给了我父亲。

  1993年,我与父亲和弟弟在北京、东北等地,卖过皮衣,办过炼钢厂,但是都不太成功。1998年,我们一家子都来了石家庄,决定重回老本行,但是做的不是裁缝,而是裁缝里的精细活——服装打样。服装打样,这个名词听起来有些久远,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服装打样是服装业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服装打样师傅根据设计图案,不需要复杂的参数设计,光凭经验就能够信手打出纸板。在过去,这是一个裁缝的看家本领。这个看似"折纸游戏”的环节直接决定了衣服能否妥帖合身。企业再根据纸板,才可以批量进行生产。

  一年后,我们父子的服装样板工作室开始在石家庄小有名气。从那时开始,"老马样板”这个名号逐渐成名。有的企业即便已经拥有了教授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也还要到我们店里打服装样板。后来,我父亲回乐清老家安享晚年,我和弟弟则各自开了一家服装样板工作室。

  思乡心切"认识”了李孝光

  2004年,我因为思乡心切,开始找一些有关于老家的资料,看到有关乐清大荆的地方文史,我便会一遍遍地阅读,越看越想更进一步地挖掘。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叫李孝光的名字,发现这个乡贤在元朝、明朝都很有名。

  李孝光的祖先是北宋真宗朝宰相李沆,李沆的后人李旭祥擅长看风水堪舆之术。途经雁荡田岙(旧时田岙含如今的西二村)时,发现此处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举家从合肥迁来。李孝光的母亲谢氏,是谢灵运的第23代孙。因此,李家是典型的耕读家族。他从小习读《孝经》《孟子》《尚书》《诗经》。13岁娶妻,共生二子三女。他的前半生在雁荡隐居,带过很多学生,64岁才出仕。

  李孝光在文学史上和杨维桢并称"杨李”。李孝光应召为秘书监作郎后不久写过一个《孝经图说》,元顺帝见后龙颜大悦,给他官升一级,做了从五品的秘书监丞,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66岁时李孝光辞官回乡途中去世的,《乐清县志》说他死于同州,其实应该是通州。他死得很快,我猜测他可能是得了脑溢血,因为他爱喝酒,宋代还都是米酒,但元代开始喝蒸馏酒,也就是白酒,度数高。他的棺木在家中停棺15年以后,眼看着要改朝换代了,才匆匆入葬。护棺回家的是朱右,就是他首先提出了唐宋八大家的说法。他带过的学生中有元朝的一位右榜状元,叫泰不华。

  当然,这都是我从后来搜集研读的资料里头知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外公还是李孝光的第18代后裔,李孝光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因此也叫"五峰公”,他的集子也叫《五峰集》。从李孝光的第二个儿子传下来的,就是我外公那支,李氏宗谱里写得清清楚楚。

  凭着兴趣写出10万字年谱

  两三年前,乐清市隆重开展了纪念乡贤王十朋、章纶的活动,我便好奇地在有关部门的微博上询问有没有纪念李孝光的活动,但当时的回复却让我有些失望,因为有关李孝光的史料很少。

  三年前,我开始专门整理关于李孝光的文史资料——《名儒李孝光》的小册子,打印了几本,供朋友传阅。2014年,我第一次探访了李孝光位于雁荡山柚树岭岭脚的墓。为了将《乐清文物》上李孝光墓碑拓片注释中的缺字补齐,一个春节我一连去了5次。在当时的《名儒李孝光》的基础上,我不断地删改,编写出了一份《李孝光年谱》简谱。

  我拿这个简谱给地方史专家滕万林先生过目。8000多字,他不仅全看完了,还把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一做了记号。春节过后,我回石家庄,又对年谱做了两次修改和增补,终于完成了这本年谱的写作。后来,这份简谱发表在《乐清历史学会会刊》的创刊号上。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李孝光研究成果的一次肯定。

  我只是初中毕业,编写年谱面临着不少困难,当然,支撑我做下去的,除了兴趣之外,我想,还有网络的帮助。就拿《四库全书》来说,古人一辈子都没法读完,而我们现在可以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我擅长于搜集资料,以前人们只说李孝光的诗文好,我就考证出李孝光的书法也很好,罗雪堂的《元八家法书》中专门提到他。有写李孝光的论文,我一看就知道用了我提供的线索,因为这个线索只有我提过,但因为我是发表在网上的,他们无法知道确切的出处,才没有标注源于我这里。

  从2014年年初到现在,年谱已写了10多万字了。还有更多的时代背景和交游的内容可收入年谱。不出意外,下半年就可以写到20万字左右。

  故事讲到这里,马哲全顿了顿,不好意思地说:"我得去接孩子放学了。服装样板对我来说是生计,李孝光研究则是兴趣。每次我搜集到珍惜的材料,或是解开了李孝光研究的一个空白,兴奋之下,我会做出更好的样板来……”

标签: 打样师;年谱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