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培头民族村美丽蜕变 “养猪基地”变身“旅游名村”
2017年02月04日 09:07:51 来源: 温州商报 记者 苏亦锋

  正月初四中午,文成黄坦镇培头民族村口,一辆辆挂着“浙J”、“浙C”开头牌照的车辆驶进村子。新建广场、生态公厕、孔雀园等一一映入眼帘。在村里,新推出的“蒸笼宴”正在热闹开席。

  “我们是从安福寺顺路过来的,来这里感受下‘畲乡文化’。”来自台州的陈先生说。村民钟百理告诉记者,上午已经来了好几拨人,台州、温州来的游客居多。

  站在村里的钟氏宗祠前,抬眼远望,一条水泥路顺着山势延伸而上,两边是设计统一、典雅古朴的门面房。整个村落依山而建,青山翠竹,黛瓦白墙,灯笼高挂,很是秀美祥和。走进村子,百米文化长廊讲述着村庄浓郁的畲族风情。

  这个位于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飞云江上游山上的培头民族村,下辖7个自然村,共1300多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5%左右,至今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畲族民俗传统文化。这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基地”。几年前,保护“大水缸”与养猪的矛盾,一度让这个村陷入无限的纠结中。

  苏圣多曾是培头村有名的养猪大户。他从90年代初开始养猪,后来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4幢猪舍,引进良种母猪200多头,一年出栏生猪数量达2000头左右。“行情好时养一头母猪,一年能带来上万元收入。砸掉‘金饭碗’,谁不心疼?”苏圣多道出了村里大多数养殖户的心声。当时的黄坦镇,以养猪为生计的共有2200多户,镇里养猪产业综合生产总值达3亿多元。

  然而,随着猪越养越多,越来越多的养殖废水经村庄下面的溪流流向珊溪水库,对水库造成了污染。为了保护温州“大水缸”的源头水质,培头村村民忍痛砸掉“金饭碗”。

  在砸掉养猪“金饭碗”的同时,培头村开始培育“畲乡文化”和“生态农业”的“绿色产业”。

  近年来,培头村立足畲家风情寨的定位,改造民房外立面,挖掘畲族特色文化,复兴畲族“三月三”,完善基础设施,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还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种植青钱柳、向日葵、桑葚、杨梅等。探索出一条“畲族风情+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之路。

  培头蒸笼宴负责人陈永娟笑着告诉记者,“今天蒸笼宴刚开始营业,接待了68人,忙不过来。”她表示,将畲乡美味放在大蒸笼里蒸熟,再用加长版的勺子等特殊工具分餐吃,健康美味,特色明显,受到游客的欢迎。

  “2016年接待游客20000多人,比上年增长一倍多,预计今年还会大幅增长。”培头民族村村委会主任钟新宽介绍说。但由于村里缺水,供不上民宿、农家乐需要的大量用水,还难以接待大量的团队游客。他说,今年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用水问题和提升民宿品质。

  短短数年间,昔日又脏又臭的山村,利用特色和优势变成整洁靓丽的乡村旅游精品村,在艰难的转产转业中实现了华丽转身。村口几个红色大字“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青山绿树间格外醒目。

  记者回温州时,经过飞云江畔。蓝天碧水,飞云江犹如一条蓝色的丝带滑过青山峡谷间。这里的水质系浙江八大水系中最佳。如此的青山绿水,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像培头村这样的文成人民的珍惜和守护。


标签: 旅游;改造;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