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余上忠老人曾与本报有过一段“缘分”。当年,他因收养弃婴荣获温州市“十大爱心人物”称号。在随后的多年里,他继续着自己的爱心,靠着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又陆续收养了多名被遗弃的女婴。虽然他与老伴没有亲生孩子,但今年已经75岁的他,在35年里共收养了12个“女儿”。
日前,一个好消息传来——余上忠老人最小的两个女儿今年双双考上大学。本该是件喜事,但上学的费用却让老人发愁。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两个女儿的学费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可是生活费的来源仍没有着落。
昨日,本报记者来到苍南龙港,再次见到了余上忠。
日子再难,他也要为女儿们撑起希望
邻居们都习惯管余上忠叫老余。
与几十年前比,老余的日子算是好了不少。前些年拆迁分来一间楼房让他有了像样的住所,孩子们也大都长大成人。虽已年迈,没有固定收入,但老余说,“我很知足。”
老余的家很简单,很干净。墙上一副“家和万事兴”的刺绣是最显眼的装饰。老余有些骄傲,“老三手巧,这是她上大学时绣的。”老三名叫小飞,是老余45岁那年从龙湾区抱养来的。当时她刚出生没几个月就被遗弃在一座老人亭里,装着她小小身躯的纸箱里放着生辰八字。
事实上,把老三带回家后,老余和老伴也有些纠结。这之前的四年里,他们夫妇俩已经收养了两个被遗弃女婴,大女儿彩松也才刚满四岁。打零工、捡破烂、在殡仪馆做运尸工……老余什么活都干,为了养活孩子,两口子省吃俭用,实在没辙时,还曾上路乞讨。
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决定留下老三,“生下来就是条命,日子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2005年,老伴因为触电意外过世,这对这个不寻常的家庭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老余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一面独自支撑着生活,一面又陆续“捡”回了好几个孩子。田间地头、码头闹市,只要他发现被遗弃的孩子,都会抱回家来。这些弃婴,无一例外都是女孩。
在大女儿彩松的印象里,家里最多时有10口人。最大的几个女儿稍长大一些,就会做些手工活帮贴补家用,“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聊天、吃饭、干活,很温馨,没觉得苦。”
老余陆续收养过的12个女儿,她们也都有各自的命运。有被亲生父母接回去的,有被条件更好的人家收养的,还有一个因体弱多病早夭了,而即使是在这个家待过最短时间的一个,也有7年。
“已不在家里的那些女儿,你会想她们吗?”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老余沉默了片刻,眨了眨眼,回答说,“想,怎么会不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老余已经和她们失去了联系。好在留在身边的还有5个女儿,这让老余很是欣慰。
走得再远,孩子们的心也与他相连
老大、老二和老三都已成家,她们结婚时,老余像天下所有父亲一样,拿出了多年积蓄为她置办嫁妆。5个女儿中,老大彩松为了帮家里分担些责任,念完初中就不再上学。其余4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
最小的两个女儿名叫作帮和作盼,她们刚满19岁,还和老余住在一起。今年,姐妹俩分别考上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很快她们就要离开年迈的老父亲到温州市区求学。
姐妹俩很腼腆,话不多,只是偶尔微笑。老余说,“她们年纪太小了,要离家我真的有些担心。”话虽如此,但老余明白,应该尽力让孩子们奔个好前程。通过助学项目和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两个女儿每年共15000元左右的学费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老余年迈,姐姐们各自经济条件也不好,这姐妹俩上学期间的生活费仍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现在逢年过节会聚在一起,觉得我们比真正的亲姐妹还亲。”彩松如是说。或许是彩松的话触动了老余的内心,面对着即将离家的两个小女儿,他有些动情,“看到孩子我就开心,女儿们是我永远的牵挂。”
如果您有心资助这俩姐妹完成学业,请拨打本报“党报热线88869996”,或捐款至本报爱心账户:市慈善总会温州日报分会
户名:温州市慈善总会
开户行:中国建行银行
账号:
33001623535056000072-0004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