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11月1日讯(记者 潘涌燚 通讯员 翁浩 摄像 许淑瑞 李新泽)今年3月,温大综合排名位列全国应用大学排行榜第一。一时间,“应用型大学”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10月31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一行来到温州大学调研,点赞温州大学在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工作。十三五期间,温州大学精准定位,提出要打造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新时期、新常态下,温州大学在应用型建设方面将如何构画?10月31日下午,温州网记者对话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他从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学科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谈概念
产教融合发展目标是实现无缝衔接
记者:李校长,你好!作为打造应用型大学的重要途径,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产教融合的概念?
李校堃:“产教融合”的“产”指产业,“教”指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是让教学同时也是生产、让生产本身也是一种实境教学,最终实现无缝衔接。
当前,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企业用工荒,深层原因就是“教”与“产”两个链条各自转、教育和产业“两张皮”。这表明,产业和教育还不够融合、还需要进一步融合。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高等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更多的应该从地方高校入手,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温州大学结合区域产业和文化特点,对接国家战略,针对产教融合作出了一些探索。
谈实践
打造产教融合集团 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记者:温州大学在推进应用性建设、产教融合方面,有着哪些实践和经验?
李校堃:首先,在顶层制度设计上,温州大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应用技术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积极促成学校与政府、学院与行业、教师与企业“三对接”,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分类分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在国内,打造产教融合集团,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共享组织体,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构建学生、教师与企业生产、研发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培养机制;对接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与政府共建智库。国际上,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
此外,我们还建设了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立由地方、行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专业群建设与课程教学活动。
谈思路
实施一系列接轨国家重大战略举措
记者:温大有哪些应用“秘籍”?
李校堃:温大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接轨国家重大战略的举措:学校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走创新创业国际化之路。
此外,通过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拉动温州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管理水平、服务地方水平。
谈短板
需要解决人才、资本等问题
记者:你认为温州大学在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方面还存有哪些“短板”?
李校堃: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上,高端人才的引进、观念上的认同、资本的引进,这都是下一步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谈未来
让高端应用型技术落地温州
记者:接下来,温州大学在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上会有哪些举措?
李校堃:高水平应用大学的发展,一定要引进高端的应用型技术,需要跟国家、地方的关键工业发展结合。温州大学将通过引入资本,成立创业型企业,使这些项目在温州落地。此外,温州大学在人事和职称制度上,都将会有一些举措,来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
温州大学已获批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将力争在“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中走在前列。这也是温州大学和地方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相关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
谈作用
为温州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动能
记者: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对于温州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
李校堃:温州人一直有着创新创业的基因,温州模式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新常态下,应赋予其新的含义。
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就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这让更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有机会扎根温州。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为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动能。
今后,温州大学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学校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