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企业该如何做大做强? 一位企业主谈工匠精神
2017年11月13日 10:39:05 来源: 温州日报 记者 李中

  编者按: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红利,特别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等重要论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企兴,则温州兴。温州作为民营经济之都,民营企业家是温州经济崛起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温州过去诞生了全国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座中国农民城,现在又致力于翻篇归零再出发,再创“温州模式”新辉煌……大量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始终是温州民营经济之都的支柱力量,承载着温州的光荣与梦想。

  为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好、维护好民营经济在温州的主体地位,培育民营经济新优势,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温州样本”,今起推出“弘扬企业家精神 再创民营经济辉煌”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很早以前,乔顿服饰就讨论过一个问题:企业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做产品,纯粹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在产品品质上抱着“差不多”的心态能不能说服自己?

  “不能。”经过一场场讨论,公司上下达成共识。

  且不说情怀,单从市场上来说,为什么苹果、爱马仕的产品那么受人追捧,因为他们把产品做到极致,世界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00多家,秘诀就是工匠精神。这是乔顿公司董事长沈应琴对工匠精神最直白的理解。

  “一件乔顿西服要经历30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多一个线头,如果处理不好,最后满身都是线头。我们对每道工序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确保生产出来的每件西服都是精品。”沈应琴说,工匠精神并不深奥,人类都可以把飞行器送上火星,可以让阿尔法狗打败九段围棋大师,做西装能有多难?无非就是在设计上,工艺上追求每一处细节的完美。

  这一理念,在沈应琴心中,已回荡许久。

  2005年,在德国一家知名服装企业的车间里,沈应琴看到一位年近古稀、头发花白的技工戴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手工缝制袖口。这一幕让他很惊讶,车间负责人见状解释道:“这位技工是企业的‘镇店之宝’,他在这道工序上已经做了40多年。”

  此话令沈应琴深思不已。

  温州企业从不缺乏工匠精神,然而,在追求快速增长的时候,却容易遗忘这一弥足珍贵的精神。国际金融危机也好,民间借贷风波也罢,不少企业应声倒地,究其原因,便是抛弃了几十年积累的制造业优势,这样的教训太深刻。

  “做大做强实业,何惧风雨。”对沈应琴来说,当下是打造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最好时代。

  伴随消费升级加快,服装从单纯的消费形式,转变为融合制造、零售、设计、文化、时尚、科技等诸多因素的时尚产业。这一发展方向,为服饰企业提供了充满梦想的宽广舞台,而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又为工匠精神提供了最先进的生产环境和设备,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就拿乔顿西服的一个袖子来说,看似简单,实则运用了3项高科技,包括用数字机械手缝上袖子,配合极致的手工工艺,像手术刀一样精确,保证挥动衣袖时完全贴合身姿。

  比如夏梦把西服当成艺术品来生产,几百种来自意大利的精美面料可供选择,每套定制西装经过400道细致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再比如报喜鸟的智能化生产线,每位工人的工作台前,都有大数据系统显现顾客定制的全部信息,面面俱到、无一遗漏,实现智能个性化加工。

  温州服装企业制造能力之强,有目共睹。据市服装商会透露,世界顶尖的服装十大品牌中,一半品牌都曾在温州的服装企业里加工。

  但与之相对形成的一个不争事实是:温州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其中多数是贴牌加工,在国际高端服装品牌里,温州品牌几乎“失语”。

  “辛辛苦苦只能挣少得可怜的加工费,大头的钱都让品牌商拿走了。”一家品牌服装企业的老总说起往事不胜唏嘘。“为人做嫁衣”的日子让包括温州服装在内的传统产业“知耻而后勇”,逐步走上高端、优质的发展之路。

  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陈琦翔认为。不管困难再大,企业转型创新的“精气神”永远不能丢,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更不能丢,没有过硬的产品一切免谈。同时,企业要看清角色定位,整合优质资源,用智能化、信息化、证券化、时尚化改造提升温州传统优势产业。

标签: 民营经济;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