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用镜头留住老城 还原20年前的温州
2017年11月25日 12:27:4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张亦莹 林如珏

  那个东西在的时候, 你熟视无睹,等它没有了,你才发现,它永远没有了。——杨保民

  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亦莹 林如珏)夕阳斜斜映在沿街商铺上,康乐坊斑驳的砖墙有些风化剥落。旧时的雕花门窗漆色已黯,不知何人曾在此倚窗遥望。尘埃落定,瓦松瑟瑟……往日的岁月全都定格在泛黄的照片上。 不同于今时今日高楼耸立,眼前的相片,记载着温州的另一副模样。

  这些影像的记录者叫做杨保民。20年来穿行在老城的街巷山河,他在工作之余摄影,一景一镜,个中辛劳寸心知。

  岁月如偷,唯有“长情”才可慰人。

  他做的是留住时间的事情,同时将自己也留在了时间里。

  他与他的“海鸥”相机

  第一次按下快门,是在茶山的五美景园。年仅11岁的杨保民,跟着哥哥和他的同学们一同去茶山郊游,在即将回程的时候,大伙想要一起合影。于是,杨保民拿起哥哥的相机, “咔擦”拍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回到家后,一群小伙伴拿着胶片,开始兴冲冲地冲洗、显影、晾晒。“嘿,糊了!”说起曾经的趣事,杨保民脸上泛着笑,第一次摄影的经历不但没有消磨他的兴趣,反而让他对摄影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我想亲自去探一探这个神秘的世界!”

  从公园路东面路口进入,路过熙熙攘攘的中山公园,没走几步,一家门面不大的小店,牌匾上写着“南洋照相馆”,这是杨保民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

  “当时照相馆有一位叫阿杰的师傅,会时常教我摄影。” 据杨保民回忆,有一次,阿杰师傅带着他去中山公园采风,也正是这一次的拍摄,他才发现,原来摄影和自然的结合,能迸射出如此迷人的魅力。

  往后的十余年,杨保民一直追随着摄影的脚步。1987年他与朋友合作,在五马街自家的老屋里,开设照相馆,由于当时生活拮据,便只能借着旁人的相机去拍照。1989年,单位派遣他去东北考察,“当时心里寻思着,要是能带一台相机将考察的情况拍摄下来有多好。”于是第二天,他便去摄影器材商店,买下了一台“海鸥”相机。这是杨保民的第一台相机,也是这一台相机,带他开启了拍摄温州老城之路。

  用镜头留住老城

  最初,是偶尔亲戚来温时,杨保民带着他们去温州大街小巷的遛弯,遇见设计精美的房屋时,便驻足下来,为客人们在房前拍照留念。“那一段时间也拍摄了不少老屋的雕花门面和飞檐翘角。"杨保民回忆道。

  1995年,杨保民受邀参加了北京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讲座,讲座上,他观赏了朱宪民老师的摄影作品《黄河儿女》。当时的摄影圈偏爱艺术摄影风格,《黄河儿女》的纪实风格,在杨保民心中泛起一片涟漪:1994年,正值温州旧城改造时期,“当时的府前街一夜之间就被拆掉了。”杨保民得知这个消息后,拿着相机赶去,但迎接他的,只有面前两座巨型的的拱门和一片废墟。

  人常有一个惯性,越是熟悉的东西,近在身边的事物。因为伸手可及,比比皆是,有时倒熟视无睹,不怎么去认真审视它了。老城,就像是母亲,我们时常依偎在她的怀里做梦,却鲜少仰头看看她眉间的皱纹几许,头上青丝中的白发有几缕。

  时间的单元是瞬息,摄影留下的是瞬息。杨保民找到了他留住这座老城的方式,一个镜头,一张照片。在接下来的20年时光,或是午休时,或是傍晚黄昏时,温州的老街老屋前,都能看见他举着镜头的身影。

  每拍一条街,一座建筑,他总爱向周边的人了解它的名字和其中的故事。老城,因为有了那些地名和故事,也就开始有了细节。细节像串在日子上的花朵,散发着历史的诗意香气。它深藏在老街小巷斑驳的木质纹理中,生长于幽深古老的宅院里,或者从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的老翁老妪口中流淌出来。那些曾经轰轰烈烈过的人和事,像流言蜚语隐匿在幽深的小巷一样被岁月轻轻覆上一层薄纱,朦胧地昭示着那一段段老城之情结。

  老城故事

  什么事能够20年如一日的坚持,大概是信念吧。在20年的摄影时光中,杨保民说,他是孤独的。一个人,一台相机,行走在老城的街道上。在拍摄老城的过程中,会遇到另一位孤独的“记录者”—郑家清先生。两个孤独的人相遇,一个作画,一个摄影,再有一搭没一搭的唠上几句,好像这条路上,便有了一个“同行的人”。

  “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一渠一坊,舟楫毕达。居民有澡洁之利,行者无负载之劳。”这是祖辈远去的身影。2009年,他想,是时候为那些追忆温州老城的人们,展现一座他们记忆深处的城。

  戈悟觉先生为《温州老城》作序写道:杨保民的《温州老城》为我们留存了一个老城图景。前街后巷、山岚波光。照片有地名门牌,街巷的长度宽窄,名称的来历考证和传说,可以检索,可以引导,可以追忆和寻味。他别出心裁。

  书的第205页,民主轮的黑白照片,这是杨保民众多作品中最为印象深刻的照片之一。1999年除夕的傍晚,正在解放北路拍摄的他,恰巧碰见了民主轮靠岸。他拿着相机冲冲赶去拍摄,才看清,当天的客轮上只走下三名旅客。来不及细究,便按下了快门键。第二天,他才知道,那是民主轮最后一次航班,而他的照片,定格了这列航班的永恒。

  杨保民从1500多张作品中,筛选了500余张照片编辑在册。《温州老城》一经发售,便一抢而空。曾有一位读者拿着书,找到杨保民,泪流满面地说,“书里的这个地方是我以前的老家,这么多年了,我都快忘记了,却从你的书中找到了我儿时的影像。”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或是过于热爱摄影,又蒙儿时情节使然。杨保民用了20年的时间,为温州老城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将自己的情怀落地生根,延伸到更多温州人的乡情之中。“接下来,我想将那些老城中的人,展示给大家。”杨保民说。

标签: 相机;海鸥;老城;温州;摄影;拍摄;镜头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