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五十年前吃顿早饭要多少钱 温州这对夫妻记录生活“史书”
2018年04月11日 08:15:12 来源: 温州网

陈堃甫老人

陈堃甫老人的账本 王诚/摄

账本中记录的家庭开支 王诚/摄

  温州网讯 “当时就是想知道钱用哪儿去了,能省的地方省点下来。”陈堃甫1969年的一个闪念,近半个世纪后,变成了一部温州普通居民家庭生活的“史书”。

  陈堃甫和陈淑华夫妻俩从1969年6月开始记账,事无巨细,只要涉及家庭收入开支的都记下来,至今已写下22本、近百万字的“家用账”。这些账本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时代留下的真实烙印。

  20世纪70年代每月买50多公斤煤球

  陈堃甫是杭州人,陈淑华是温州人,他们今年分别为92岁、85岁,家住鹿城区黎明侨村。陈堃甫在原温州港务管理局等多家单位工作过,陈淑华曾是他的同事。两人1954年结婚,记“家用账”的初衷就是因为收入少、日子过得紧,想知道钱用哪儿去了,以此节约家庭开支。

  陈堃甫是主要记账人,他在每一本笔记本上画出表格,标出日期、用途、金额等,并把不同的开支分门别类,每个月做月度结算。令他颇为自豪的是,记账后他们家从来没觉得钱不够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堃甫家一天的开支一般不超过10元,而且支出基本与食物有关。其中,每个月花在购买煤球上的钱可不少。那时,他们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做饭靠煤球炉,每次煤球快用完时,就买一批过来,一买就是50多公斤。

  “180斤煤球4.59元”,仅从1978年的账本来看,基本每月都有一笔类似的煤球支出。而当时百雀羚护肤霜价格是0.6元一盒,电影票是0.12元一张,猪肚是0.6元一公斤。

  陈淑华说,现在煤球炉、煤球早已成了历史,家家都用上了燃气灶或管道天然气,前几年她家还买了一个2000多元的智能电饭煲。和以前相比,厨房设施好多了,环境也干净多了。

  20世纪80年代从上海买回一台金星牌彩电

  1978年,上海电视机厂从日本引进全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10月,这条彩电生产线正式竣工投产,生产曾闻名全国的金星牌彩电。

  陈家1982年的“家用账”上有这样一笔支出:“卖三洋电视机370元,取出家用610元,金星彩电980元。”

  陈堃甫说,这笔开支的去处是请上海的朋友代购一台金星牌彩电。这台彩电后来走水路从上海到温州,到家那天,他们把电视机放在自家门口,街坊邻居都过来看新鲜,很是热闹。

  这台彩电陪伴了陈堃甫一家近8年时间,直至1990年6月,他们花了3800元置换了一台更大的彩电。

  20世纪90年代坐上意大利品牌的出租车

  这些账本同样记录了温州人出行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温州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时陈家的“家用账”上隔段时间就有“修车补胎”的记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三轮”或“车力”这两个词频繁出现在“家用账”上。陈堃甫说,那些年头有时出门办事会乘坐人力三轮车,“车力”也是三轮车的意思;到20世纪90年代初,陈家的“家用账”上第一次出现有关出租车的记录:“1991年8月29日,出租车三轮8元至阿飞阿力家”。

  菲亚特,几乎是温州第一代出租车代名词。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人张朝荣抓住商机,在温成立一家出租车公司,并投放了9辆从上海购买的意大利菲亚特汽车,深受市民欢迎。当时温州人习惯把菲亚特称作“5块头”,据说是因在市区通行一般收费5元而得名。

  1998年5月13日,陈家的“家用账”上有笔“5块头”的开支。“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温州大桥快要通车了,就坐出租车去看一看。”陈堃甫回忆,第一眼见到气势恢宏的温州大桥,感觉颇有上海南浦大桥的神韵。当年5月26日,温州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当时全国最长的公路桥。

  21世纪90岁尝试网购,坐游轮去国外玩

  今年3月17日,“家用账”有一笔89元的开支,陈堃甫在备注当中注明“网购”。他说,这是家里的保温瓶坏了,小女儿亚青帮他在网上买了个新的。

  这不是两位老人第一次接触网购。两年前,他们就开始让女儿帮忙网购衣服、牛奶等。“孩子们这几年常劝我们,不要自己跑出去买东西,现在网购方便,要买什么直接网上买就好了。”陈堃甫说,他们不会具体操作,都是由女儿打开网页,他们来挑东西。

  “这样买东西,以前是想也想不到。”陈淑华笑着说。

  旅游是陈堃甫、陈淑华的爱好。1998年10月,陈堃甫随旅行团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游。进入21世纪,旅游的机会更多了,甚至在他90岁高龄时,还和妻子一起坐游轮去了韩国。

  每次出行,陈堃甫都会带回一本手写的日记本,里面记录旅途的感受。“虽然现在我90多岁了,但有机会还是想出去走走、看看。这一切都要感谢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也没机会走出国门看外面的世界。”

  陈堃甫还算过近50年自家收入的变化:“其他收入不算,仅现在的退休工资和五六十年前的工资相比,就涨了100多倍,这一点我们国家很了不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陈堃甫说,“家用账”他们还会一直记下去,而且他们有个最大的心愿,希望这些账本能好好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看看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是怎么一天天变好的。

  温州博物馆馆长王亦武说,像陈堃甫一家这样坚持多年记录生活收入开支的家庭非常难得,而且这些账本也很有价值,对研究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生活变化都有帮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鲜活的文本。如果今后有机会,希望老人把这些账本捐赠给博物馆。

  历史上的1月6日陈堃甫一家的开支

  -1978年1月6日:

  早点0.15元

  零用0.2元

  虾干2斤2.3元

  杨梅干2斤1.34元

  馒头0.2元

  汽车月费(华) 3元

  -1988年1月6日:

  淑华工资111.6元

  芥菜0.72元

  花菜0.53元

  盐花生0.2元

  榨菜0.2元

  肉碎半斤1.5元

  早餐0.7元(二人)

  -1998年1月6日:

  早点2人3元

  小黄鱼16元

  豆腐0.5元

  笋3元

  大米20斤25元

  油条0.9元

  酱油、酒3.6元

  -2008年1月6日:

  芥菜1.5元

  菜头生1.9元

  金针菇1.5元

  五年陈酒137元

  橘子1.9元

  -2018年1月6日

  三层肉12.5元

  碎肉9元

  排骨25.5元

  芥菜5元

  芋头5元

  番茄4元

  彩票10元

  新闻+

  两位“乐天派”老人爱在生活中找乐子

  陈堃甫、陈淑华两位老人的生活,除了“家用账”上柴米油盐的平淡,还有很多有滋有味的趣事。其实,他们可以说是典型的乐天派,非常擅长在生活中找乐子。

  自掏腰包请人陪唱卡拉OK

  陈堃甫爱好唱卡拉OK,他在家装了一套卡拉OK系统,在客厅就能对着电视唱卡拉OK。用他自己的话说:“高兴时打开唱,烦恼时也打开唱,一次能唱一两个小时。”有时候,一个人在家唱不过瘾,他还会自掏腰包请亲友去KTV亮亮嗓子。

  这么多年,陈堃甫还整理出了一张自己会唱的歌单,包括《渴望》《浏阳河》《祝福》等共70多首歌。

  退休后爱到证券交易所“上班”

  退休之后,陈堃甫开始接触炒股,至今已是20多年的老股民,每周周一到周五,他固定的“工作”就是去证券公司报到。

  “我可能是温州年龄最大的股民了,每天去证券公司跟上班一样。”陈堃甫哈哈大笑说,他现在把炒股当做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而且也是一种锻炼方式,每天从家里走路出发,然后坐公交,再下车走路,除了周末外,一天两趟。

  陈堃甫说:“现在我们夫妻俩都一把年纪了,高高兴兴的,每一天都是赚的。2012年的时候,我跟老伴立了一个目标,要一起再过10年,现在也快到了。等时间到了,我们再立一个新目标!”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周向勇 吕进科 朱婳婧

标签: 陈堃;老人;婳;账本;煤球;彩电;出租车;金星;芥菜;温州人 责任编辑: 吴盈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