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周家三代干着同一份事业 守护浙南的“风口浪尖”
2018年09月17日 08:29:31 来源: 温州网 陈彩霞 潘忠斌

  周汉平在灵溪水文站观测水位

  周蕾(左)在后坑雨量站测量

  温州网讯号称大魔王的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昨日登陆广州,作为苍南县水文站职工周蕾,连日来一直关注着它动态。每到台风来临,一般人都要往家里躲,周蕾要偏偏逆风而行。她对此已习以为常,而且,对她来说,从小对水文工作就耳熟能详。

  温州多台风,苍南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台风季,更是经常处于“风口浪尖”。出生在有“江河郎中”之称的水文观测员世家的周蕾,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爷爷、父亲与大风大雨打交道的情景。不过,周蕾告诉记者,和爷爷、父亲比起来,作为水文三代,她的工作条件好多了,因为近四十年来,温州水文事业飞速发展,水文测量,已经从“肉搏”时期逐渐发展到了“智取”阶段。

  【水文一代】满腔热血落户苍南“江河郎中”拓荒水文事业

  周蕾的爷爷是周耀南。温州真正的水文第一代人。

  周耀南是江苏宜兴人,1932年出生,1951年7月参加工作。1953年温州一等水文站成立,开始增设水文观测站。第二年,周耀南调到原平阳埭头建设水文站,并认识了他的妻子,从此扎根温州。

  当时,水文工作仅靠几根水尺,手工从事看水位、测流量等风险性极高的工作。据老人回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每到一地测量水文资料,都是徒步前往,为了测量数据,经常需要住在庙宇和简易的茅草房里,居无定所。1960年8月,两个强台风接连登陆温州地区,为了掌握桥墩水库流域的降雨量,周耀南连夜冒着倾盆大雨,徒步往返60多里路,准确掌握降雨过程,为防汛抗洪提供水文资料。因为工作努力,周耀南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周耀南从事水利、水保事业25周年的时候,国家水利水电部还专门给他发了一个荣誉证书,从荣誉证书编号看,他是全国第162位受到此表彰的水利工作者。

  1992年12月,周耀南退休。退休后,热爱水文工作的他割舍不了水文观测员这份工作,被返聘为苍南县水文站的水文代办员。直到2009年莫拉克台风来临,那天上午8时,他去看水文设施、拍照时摔倒,才和水文观测这一职业告了别。

  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周耀南,至今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健朗,头脑清晰。见证了温州水文事业从无到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测量技术等飞速发展,周耀南说,现代技术与他刚参加工作时不可同日而语。

  【水文二代】见证现代水文的巨变,人工观测被自动雨量计逐渐取代

  周汉平是周蕾的父亲。

  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高中毕业的周汉平面临职业选择,虽然当年选择的余地很大,但因为受父亲影响,他也选择了做一名水文观测员,来到苍南县矾山水文站。

  周汉平介绍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水文观测基本上要靠人工,一名专业过硬的水文观测员必须有两大看家本领,一是会看云识天气。观天象是他们的基本功,每当看到天色变化了,要赶紧各就各位到达监测点;二是会熟练打算盘。当时观测水位、雨量、流量都依靠人工,整编资料时全部使用算盘,熟练打算盘成为他们的基本功。

  由于水文站地点偏僻,离家远,加上当时的交通和通讯也很不方便,如果从家里去监测站检查或拿资料,周汉平需要很早起床,要靠双脚走着去。台风肆虐时,为了采集数据,他需要坚守测量点,吃住在站里,有时因为漫水,根本没办法出去买东西吃,那就只能饿着肚子工作。在纯手工时代,上报水文数据,还需要跑到邮局发报,那时,即使浑身湿透,他也会将所测数据包好,完好无损地上报。

  条件艰苦点不算什么,在设备简陋的年代,水文观测员还是一个危险的职业。测量水流时,人在测船上,拿着仪器测水流,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急流里,生命都有危险。不过和上一代的父亲比起来,周汉平说自己是幸运的,干这一行虽然吃过苦,但也见证了现代水文的发展过程,亲历了这种巨变:过去测量的手摇缆车后来变成了自动缆车,可以自动测流,原始的人工观测也被自动雨量计等先进设备逐渐取代。

  1960年出生的周汉平,已经是水文高级工,再过两年便要退休了。他说,水文数据是水利工作的决策依据,这些数据意义重大,事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他觉得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

  【水文三代】小女子具备大“能耐”,借助计算机技术安上“千里眼”

  周蕾2009年大学毕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她在选择职业时,听从父亲建议,也加入了水利大家庭,成为水文第三代。

  对于水文观测这份职业,她说自己与生俱来的喜欢。记得2009年莫拉克台风袭击温州,爷爷去当时的灵溪水文站监测水文情况,结果摔了一跤,刚入职的她没有经过培训马上就顶上去了。她告诉记者,水文观测这一套,她从小跟在爷爷和爸爸边上“学会了”,水位编码、上报格式等等直接上手。

  随着水文观测设备越来越现代,目前全市水文观测基本自动化了。因为有了现代设备辅助,和爷爷、爸爸工作那会儿要驻守一个个站点比起来,周蕾的“能耐”也变得越来越大,现在,她利用计算机,“管”的站点可多了。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要记录1个水文站、3个水位站和11个雨量站的水文数据。台风影响期间,每5分钟需要上报一次数据,24小时坚守监测岗位。

  虽然说全自动了,但还离不开人工维护。周蕾告诉记者,在记录数据过程中,有时需要靠经验判断,比如有的站点通过遥感设备测量,如果一直停留在一个数据,也可能是设备出现问题,比如在野外的测量设备被树叶塞住入口了,或是成为蚂蚁窝,入口被蚂蚁堵住了,这时候需要他们开车去野外一看究竟,有问题的要及时修理。

  周蕾如今正在职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文水资源专业。她说,将来要更好地发挥自己计算机和水文资源两个专业知识的优势。

  不过,周蕾告诉记者,相比爷爷和父亲早年的工作条件,尽管现在环境是优越多了,但想做出成绩,后来居上,那种热爱水利,亲近自然,吃苦精神却少不了。“江河郎中”的本色就在这里。

标签: 水文站;工作;台风;温州;测量;水位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