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发力新动能 拥抱大湾区 温州跃向“四个高地”
2019年11月13日 04:50:08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余丽

  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温州,作为国家和浙江省多项改革试验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勇立潮头,形成了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温州模式”。温州,既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坐标。

  当前,温州正面临重要的机遇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温州被列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的27个城市之一。全省“四大”建设深入推进,温州作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重要城市、“四大都市区”之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和全省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018年,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相继获批,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放大。

  温州大湾区以东部沿海平原地区为核心辐射温州全域,是浙江省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大湾区建设的重大部署,温州以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民营经济活力和对外开放区位为优势,高强度推进大湾区建设。在温州今年出台的《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产业大平台整合提升、新动能培育赶超、科技创新示范引领、强改革促开放、综合交通攻坚提速、大都市区能级提升等六大行动开始发力,到2022年,温州大湾区经济总量将力争达8000亿元,初步形成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化湾区城市格局。通达便捷的全国性交通枢纽也将初具规模。高速公路里程达650公里,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1700万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宜居宜业的温州大湾区城镇化率将达到71%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达75000元和38000元以上。

  夯实平台

  构筑浙南先进智造高地

  温州建设大湾区,传统优势产业是强大的基础。

  根据行动方案,温州将集中力量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三大主平台开发建设,加快瑞安、乐清、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步伐。

  平台核心区将加快开发的脚步:推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已围土地滚动开发利用,深化城市形象雕琢,加速集聚产业和人气;深化浙南产业集聚区环金海湖核心区块开发建设,有效提高外向型发展水平;加快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环境再造,高品质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梯次布局科创产业平台。

  同时,加快乐清湾港区、瑞安滨海高新产业园(丁山二期)建设;提升乐清经开区、瑞安经开区等产业园区整体平台形象;加快平阳、苍南、永嘉等地重点产业园区升级迭代。

  做好“互联网+”的文章,温州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加快培育发展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集群。

  产业要大发展,关键要有新动能。

  温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国家北斗产业基地、天心天思数字经济产业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000亿培育计划,推进青山瑞浦动力电池、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浙能温州液化天然气(LNG)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到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800亿元。

  管理出效益,温州相关部门在对产业平台的管理上也打出了一套创新组合拳:

  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机制。严格建立产业准入机制,规范企业和项目准入,按照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予以分类管理,促进平台产业布局优化,把牢产业用地比例关、企业入园门槛关、项目落地质量关,重大产业平台亩均投资至少达35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至少达30万元以上。

  建立平台存量产业有机更新机制。开展平台产业发展现状摸底调查,按照落后产能类企业、低效产出类企业、停产僵尸类企业执行差异化整治措施,实施不同资源要素政策和改造提升措施。积极推进“标准地”供给,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整治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的企业。

  建立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对接全省大湾区建设,借鉴杭州钱塘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等现代化新区平台整合及体制机制创新做法,进一步理顺平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学习上海张江开发区、金桥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等先进经验,加快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等重点产业平台与上海重点产业平台间的战略合作,实施重点产业接轨,加快引进、培育各类新兴业态。

  创新驱动 构筑民营经济示范高地

  完善的创新体系,是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户温州无疑将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全新引擎。温州将以非常之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以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为核心的“一区五园”发展格局。推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建设,实施自创区八大专项行动,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强化重大创新型项目招引。

  实施科技企业培育三年新“双倍增”行动计划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申请“三清零”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

  “谋大招强”,瞄准温商领头雁企业重大技术升级项目、世界500强区域战略布局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开展招商,加快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到2022年,省级以上产业平台累计引进超亿元项目100个。

  在创新资源上,坚持共建、引育并举。

  全面落实人才新政“40条”,实施市“海外精英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新动能工程师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化中意人才交流合作创新试点,实现人才净流入。加快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复旦大学温州生命科学联合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发动机温州研究院等落地建设。

  同时,建成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共建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

  依托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吸引集聚高端人才,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2年,温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达2.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达55%以上。

  加快开放 构筑东南沿海开放高地

  开放,是温州发展的“基因密码”。面向大湾区、拥抱大湾区,温州开放的脚步将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踏着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全省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鼓点,温州将高标准建设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开放平台,积极申报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同时,高水平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温州综合保税区申报;积极打造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公共海外仓、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营运中心、境外服务站等布局;全力推进鹿城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革,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持续推进瑞安、鹿城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加快温州鞋类、瓯海眼镜、平阳宠物用品、永嘉教玩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这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的打造将支撑起温州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继续深化金融综合改革,鼓励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小微金融,持续推进金融风险化解;深化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完善生态用海、科学管海机制。

  以温商为桥梁,将加快推进世界温州人博物馆、世界温州人会客厅、世界温州人云社区等项目建设。

  温州企业家群体遍布全国全球,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近69万温州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温籍华商以其人数众多、集群效应强、覆盖国家广泛、影响力不断攀升而成为其中令人瞩目的代表群体之一。

  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就是以温州本地华商为核心层,联系国内其他地方华商网络,打造全球华商共同参与国家发展新渠道新平台新机会,推动世界华商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全球网络化、相对集中化和深度整合。可以说,建立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是一个具有较强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创新性的重大举措。

  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总体规划为“三区多园”。其中“三区”分别是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多园”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时尚轻工展示区、温州高教新区、龙湾空港经济区、洞头状元岙港区、瑞安江南新区、文成现代通用华侨特色区等集聚平台和特色园区。试验区总规划面积为391.9平方公里,其中“三区”131.7平方公里、“多园”260.2平方公里。

  力争到2020年,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初具规模:

  “三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创成国家级战略开发平台。

  累计引进超亿元项目60个,超10亿元或超1亿美元项目15个、超20亿元或超2亿美元项目10个。

  累计建成境外合作区6家,完成跨境并购项目15个以上。培育设立3家海外营运中心和3个海外公共仓。引进境内外技术服务机构5家以上,资本项目合作100例以上。

  活力魅力

  构筑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为全面融入全省大湾区建设,推动沿海大平台深度开发,努力打造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的温州样本,2019年,《温州大湾区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本规划为战略性规划,旨在为温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沿海产业带发挥指导作用。本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温州大湾区空间范围覆盖全市域。沿海产业带是温州大湾区的核心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中心城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的平原地带、永嘉县沿瓯江平原地带及乐清市、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的沿海平原地带组成的“皇冠型”区域,陆域面积约为2353平方公里。

  依托温州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温州将发展壮大以临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营造新时代全国一流的“两个健康”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更为突出成效,强化陆海统筹管理,全面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为国家提供可借鉴复制的地方实践经验。

  洞头海洋生态经济区作为示范区核心区块之一,以生态美带动产业美,综合开发渔、港、景等海洋资源,打造“海、岛、城”为一体的洞头海洋生态经济区,促进洞头区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旅游从业人口占就业人口20%以上。

  乐清湾港区将做大做强电气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临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具有装卸储存、中转换装、多式联运、组织代理、信息服务的多功能港区。到2022年,建成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乐清湾港区菲姿时尚产业园等项目,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工业总产值150亿元。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温州立足已有产业优势,在用产业发展赋能城市的同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综合交通“8223”工程,加速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外快内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引领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拓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坚持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完善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智能化,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区。

  到2022年,温州沿海产业带人口和经济密度不断加大,产业平台承载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将达到7200亿元。

  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面貌也将更为清晰。公共服务品质水平明显提升,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动能将有效激发,区域城镇化率将达到71%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达75000元和38000元以上,建成未来社区省级试点10个左右。

  到2035年,温州大湾区沿海产业带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明显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成为更具活力魅力的东部沿海产业带。

标签: 温州;产业集聚区;华商;创新;新区;综合试验区 责任编辑: 吴珂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发力新动能 拥抱大湾区 温州跃向“四个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