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胡杨礼赞——追寻浙江第二批援青干部的足迹
2016年06月09日 08:02:00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李攀

  浙江在线6月8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李攀)未到海西,不曾想过天与地竟贴合得如此紧致,穹顶浮云,恍若触手可及;未到海西,不曾想过湛蓝的盐湖竟如宝石般镶嵌于戈壁荒漠,千万年前,那里曾是大海的故乡。

  在这漫天风沙的世界里,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雄伟的盛唐古城也被一片褐黄掩埋。

  然而,在这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挺立着一种顽强的树种——胡杨,当地人流传着“胡杨三千年”: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

  3年前,浙江第二批、24名援青干部,来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他们就像这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的胡杨,在广袤神秘的柴达木盆地,续写西部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3年征程结束之际,记者穿行戈壁荒漠,追寻他们的援青足迹。

  千里戈壁英雄树,破土扎根十米生

  6月,江南夏意渐浓,温润的西南季风却拂不过巍巍昆仑山脉。

  从西宁前往海西州首府德令哈,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视野的,是一条褐黄色的“大毡子”。

  3年前,陈辉沿着我们脚下这条窄窄的公路来到海西,500多公里的路程,这位第二批援青干部中最年轻者思绪万千。3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从江南烟雨走来,能否适应这片土地,并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些什么,陈辉心有迷惘。

  兀地,车窗外傲然地耸立着三五株像哨兵似的树木,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格外醒目。当地人告诉他,那是胡杨,高原上难得的树种,它扎根10余米,寻得湿土,又从根部长出幼树。

  陈辉仿佛被什么击中似的:既然踏上援青征程,就应像胡杨一般,扎根10余米,涵养一方水土。

  来自龙泉的援青干部黄国勇初到德令哈,收到了父亲的短信:“祝你征途平安吉祥,知民情解民忧,载誉归如我盼。”

  民情民忧,是的,海拔的高度就是民生的“高度”,援青3年,民生始终置于首位。

  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民兴村,浙江捐资500万元将“西湖”带到了这里。走进西湖春雷小学,校舍明亮,设施齐全,孩子们脸上绽放着纯真笑容,如草原上洁白的云朵。

  天峻县,距离德令哈200多公里,县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四分之一个浙江。在这个纯牧业县,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援青干部徐善燧的要务。

  草原上,水源分布不均,在缺水的地方,牧民要到5公里外背水,徐善燧心里阵阵难受。他带着水利技术人员历时半个多月,走遍了大草原,找到两处水源地,为200多名牧民和3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难题。

  徐善燧靠着一双“大脚板”走进了天峻人的心中,“他的心胸就像草原一样辽阔,装着我们牧民。”

 

  海西高级中学、格尔木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德令哈市福利中心……3年来,浙江实施援青项目215个,安排援青资金6.03亿元,80%用于民生,用在基层。

  不畏风沙遮望眼,江南春雨化绿洲

  离开德令哈,一路向西而去,草原和荒漠的分割线渐渐清晰可见,胡杨仿佛生出了脚,不断在眼前移动闪现。

  其实,胡杨长得不好看,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这是自然对它们的塑造,自然同样塑造着来自东海之滨的浙江援青人。

  大漠的风、高原的日照有多猛烈?看看援青干部余国平黝黑的脸庞就知道,“天上不见鸟,地上不见草,风吹石头跑。”他向我们描述着海西西北端小城冷湖的状况。

  第一年回家探亲,6岁的儿子差点认不出他。独在异乡,最为煎熬的是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3年来,他只能通过电波,从3000公里外,传递一位父亲的祝福。

  24位浙江第二批援青干部,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0岁,正值大好年华。高原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他们也带来了江南春雨,如胡杨般涵养水土,改变着高原荒漠的容颜。

  6月的柴达木盆地,40余万亩枸杞长势良好,再过数月,它们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做枸杞生意的青海青年马乙四夫记得,在自己最为艰难的时候,是一家来自浙江的民营公司,通过网络向他订购了3600多斤的野生优质黑枸杞,每斤价格上千元,帮他渡过难关。

  电子商务,这个极具浙江特色的产业如今已在高原上落地生根。

  浙江援青指挥部指挥长陈伟告诉我们,3年来,浙江援青既输血更造血,在帮扶当地红黑枸杞、福牛、藜麦等优质农牧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同时,大力培育电子商务。

  目前,已有31家企业入驻柴达木的电商绿洲,海西州涉农电商企业实现销售额8000多万元,电子商务成为拉动海西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送出了高原上的“宝藏”,如何带来另一方“富矿”,是援青干部、乌兰县委常委、副县长杨长海要思考的问题。

  苍山峥嵘,雪山映湖,3年前,杨长海第一次踏上乌兰,就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但他也有遗憾,占地105平方公里的茶卡盐湖,每年只有30万游客。当时,他许下心愿:要把茶卡盐湖打造成世界级景区!

  今年6月1日,当历时7个月升级改造的茶卡盐湖再现“天空之境”奇景,杨长海不禁感慨,3年援青,不枉此行。

  无悔三载援青路,一生难忘高原情

  茫崖,青海的“天涯海角”,平均海拔3188米,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这片亘古荒原,搭起一座帐篷城市,如今,它仍然是西北的石油重镇。

  从冷湖前往茫崖,千沟万壑的雅丹地貌像刀斧一样刻在我们眼中,千里戈壁滩,连胡杨也难觅踪迹,这里,就是管江志3年对口援青的地方。

  这两天,管江志特别忙碌,投资1000万元的茫崖行委中学科技楼预计7月竣工,他多想在结束援青前,亲眼看到大楼落成。

  听说管江志就要离开了,莫合尔布鲁克村87岁的蒙古族牧民叶布生眼中噙泪,老人的两个儿子不在身边,3年来,这位来自浙江的“儿子”总不忘来到蒙古包里探望。

  同样不舍的还有哈萨克族小姑娘提库丽。两年前,她不慎被一锅滚烫的热油严重烫伤,家人没有能力医治,将孩子带回家休养。援青干部徐善斌得知后,先后两次伸出援助之手,通过个人捐款、援青出资、发动企业捐款等多渠道筹资,将10多万元善款交到了孩子的手中,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勇气。

  3年来,24位浙江援青人和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一位援青干部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3年的援青时光,注定令我结下不解之缘,足已教我成为虔诚的高原儿子,让我温暖和感动,衷心祝愿我的第二故乡明天更美好。

  离开青海的日子越来越近,管江志在住了3年的小院子前留下一张照片,这是他对女儿的承诺,也是对青春无悔的留念,他的身后,一株挺拔的胡杨,亭亭如盖。

  务实创新、耐苦自律、融合奉献,这是胡杨的品格,亦是浙江的援青精神。

标签: 胡杨;浙江;高原;德令哈 责任编辑: 程永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