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各地群众参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成就展 为美丽浙江自豪
2017年01月15日 08:56:27 来源: 浙江在线

QQ截图20170115030925.png

  1月14日,不少杭州市民一大早就赶到浙江展览馆,参观“两美”建设的成功实践——浙江省“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成就展。记者 王夷 摄    

  浙江在线1月15日讯 1月14日,周六。杭州人气最旺的地方不是各大商场,而是位于武林广场北侧的浙江展览馆。自“两美”建设的成功实践——浙江省“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成就展13日上午开展以来,各地群众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我省拆违治水3年多来的不凡成就,切身感受这场攻坚战的艰苦卓绝。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近5000人观展。

  “昨天在报纸上看到展览的消息,今天我就特地赶来了。”早上8时一开馆,家住杭州西湖区三墩镇的刘跃兴第一个走进展览馆。今年70多岁的刘跃兴说,浙江展览馆整修4年后重开,第一个展览就是“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成就展,展示了近年来浙江发展和城乡面貌的新一轮巨变。“这个展览太有意义了!”刘跃兴说,“我家就住在五里塘河边,这条河曾经被污染,现在水清了、鱼多了,老百姓对这些变化赞不绝口。”

  在观展过程中,人们被环境的变化所震撼。在“五水共治”行动中,全省各地开展“清三河”工作,共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整治黑河臭河5100公里。在城乡各地,“可游泳的河”越来越多,绿水青山已成为人们的“亲密伙伴”。

  “老爸,寒假我们去安吉玩吧,那里可漂亮了。”经常跟着父母到周边县市游玩的杭州初三学生毛亦周,戴上虚拟现实(VR)眼镜,从展厅直接“穿越”到了安吉余村,一览当地的秀美山水。这个浙北小山村,在关停矿山、整治污染后,如今已成为乡村休闲旅游胜地。毛亦周说,老师常在课堂上讲“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看了展览,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寒假开始了,他盼着到更多的美丽乡村去看看。

  人们在展览馆里看到的,不仅是拆违治水的历程,更看到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在第二展厅,家住杭州祥符桥的孔家业,久久地站在馒头山社区改造的展板前,“你们看,这些曾经脏乱差的地方,经过‘三改一拆’后面貌大变,我们生活在城中村的居民更有信心了。我居住的祥符桥区块,马上就要开始整治了,未来5年将建成历史文化街区,到时一定会很漂亮。”

  百姓的信心,来自势如破竹的工作进展。从2013年至2016年,全省“三改一拆”工作共改造旧住宅区27000多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42000多万平方米,改造旧厂区22000多万平方米,拆违近63000万平方米。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案例,让孔家业竖起了大拇指:“这项工作抓得好、抓得及时,得实惠的是我们老百姓。以前常说改造难、拆违难,现在看来,只要有决心、有行动,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而在观展的建德人张文眼中,拆违治水带来的变化不仅在环境,还有紧随而来的产业转型。“我老家有条莲花溪,10多年来一直被猪粪、鸡粪污染,大老远就能闻到臭味。这两年,政府下大力气整治,两岸的养殖场不见了,清澈的溪水又回来了。”他说,这场环境整治行动,还使他老家走出了“低小散”、高污染的发展困境,村民们开始种植铁皮石斛、发展乡村旅游,当地的产业更富生态也更有活力了。

  同样关注产业转型的,还有来自萧山的工程师黄勇。他所在的万向集团设有治水基金,专门用于小水源地保护。“作为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关键两招,拆违治水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选择,体现了浙江上下绿色发展的决心。”黄勇说,他接触的大量企业纷纷舍弃传统的粗放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标签: 五水共治;治水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1153071933803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