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从城市化走向城市网络化
2017年02月21日 05:34:44 来源: 浙江在线

QQ截图20170221050458.jpg

  产业升能优化、城镇化将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如何实现两者更好融合,以获得发展的动力倍增效应,是一个重大课题。

  浙江在线2月21日讯 2016年,中国房价为什么局部地区、局部城市上升,而不是普涨?为什么杭州市中心的老旧房房价不涨,而市郊普涨?房价嬗变的背后,彰显了浙江城化市的哪些隐忧?

  破解浙江城市病,一直在路上的浙江企业家在进行怎样的探索与创新?国际视野下的专家学者又会怎样支招?

  2月16日下午,一场“2017浙江新型城市化圆桌会”在浙江日报社举行,与会专家代表一起回顾过去五年来浙江新型城市化的进展和成果,脑力激荡,碰撞出一个又一个睿智的思想火花。

  从城市化走向城市网络化

  浙江城市化之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道,截至2016年,浙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高出中国56%的平均城市化率10个百分点。根据美日韩的经验,70%的城市化率,是城市化完成的基本指标。按照近年来浙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的速率,浙江在“十三五”期间基本上可以实现常住人口的城市化。

  浙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产城融合,双轮驱动。一是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在县域经济和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比较发达。由此形成了浙江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再到小城市发展和专业特色小镇。二是中心大城市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杭州、宁波等中心大城市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但是依旧面临挑战。从2006年到2016年10年间,浙江省的人口城市化率,增长了16.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约1.6个百分点,但同时,浙江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长了44.3%,年均增长约4.5个百分点,浙江的空间城市化,或者说土地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市化速度。浙江城市化的另一个短板是户籍人口城市化低于常住人口的城市化。2016年浙江的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只有51.2%,比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低15个百分点,和国际成熟的城市化率水平相差近20个百分点。

  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户籍人口的城市化和常住人口的城市化间的不匹配,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城市化理念的相对滞后。人们担心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沿海中心大城市,为此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限制大城市的户籍人口的増长,这是浙江户籍人口增长率低于常住人口增长率的主要原因。二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般地进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张建设,希望以此来分散大城市所面临的人口转移压力,从而导致土地城市化的超前和空城鬼城的出现。

  城市网络化破局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推进城市化向城市网络化方向发展,走城市网络化的道路。

  所谓城市网络化,就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以互连互通、共治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为城市发展理念,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体制基础,以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主要支撑,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主要动力机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

  城市网络化内在动力和形成基础是城市群、城市化区域内部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社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同城化,市场的一体化及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和利益的协同化。

  城市网络化基本特征是传统的“中心——外围”属性的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被多中心多节点且互相联系的网络化城市结构所替代。

  城市网络化的历史背景是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在高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现代化高速、系统、网络化的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在一个广域的空间上,城市內部的不同区域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在空间区位上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导致的资源获取的差异性和发展可能性的差异性被大大缩小。比如一个距离出海口港口10公里的城市和距离出海口100公里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区位差异性已经变得不重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距,更多的来自于城市的创新能力、城市的差异化发展能力。特定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不再仅取决于其自身资源的拥有规模,更取决于其开放度和连接度,所谓连接大于拥有,就是这个意思。全功能的城市中心,全功能的城市,越来越多地被多个功能特化中心联结而成的同城化中心区域或核心区域所替代。城市群层级结构越来越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以长三角为例,借助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地球夜景灯光分布图可以看到,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以上海为圆心的周边200一300公里半径长三角核心区,已经成为一个夜间灯光强度基本一致的城市化区域。在这个区域,一个建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现代高速交通系统和现代信息系统,以及紧密的产业协同集聚和产业链空间优化格局基础上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网络化体系,正在替代传统的以上海为中心以周边地区为外围的 “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逐步演化成为一个以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为特征的超级大城市群。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长三角,上海曾经拥有全能中心的地位,正逐渐为周边城市所稀释,如苏州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杭州成为全球互联网信息中心,宁波舟山港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南京的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直逼上海,在上海西南300公里,浙江省义乌这个县级市,是全球小商品的集散中心,其正在规划中高铁站,规模甚至超过了宁波高铁站。

  这种多中心、多圈层、强联系的城市网络化趋势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演化中也非常明显。如在杭州市内,传统的武林门为中心的杭州市主城区的空间结构正在被多个功能特化兼具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多中心多圏层的空间结构所代替。如钱江新城正在成为杭州市新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西地区正在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中心,杭州的大江东地区将被打造成为智能制造中心,如此等等,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点状结构的城市中心,正在被网络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所替代。这些功能特化的中心,彼此联系互相支撑,从而构成更大空间上的核心区。城市网络化,将大大弱化各类大中小城市在区域上的不平等和不平衡性,提升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力,也为克服城市化带来的大城市病,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事实上,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城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等,构建起城市网络,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城市病带来的困惑。

  积极推进三路径

  积极推进城市网络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是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一体化的本质是解构城市和城市之间,包括大中小城市间,以城市和农村间阻碍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公正的统一市场,从而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和产业链空间分布的优化。从城市化的视角来说,就是加快推进户籍人口的城市化,取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

  其次是加快和强化城市网络化的织网工程,构建无缝连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和通讯信息系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走廊间的互动匹配,大力推进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三是城市网络节点的优化打造。包括实现核心城市与全球化的完全对接,进而拓展和提升所在城市群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增强整体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并促使城市网络中的中小城市改变盲目外延式扩张和分散发展的趋势,转变为依托城市群所在的城市网络,按分工效益、规模效益以及比较成本优势原则确定各自的城市发展目标,构筑专业化分工、特色化明确、错位经营的城市网络格局。

  浙江省已经具备推进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浙江是一个人口高密度、且二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区域,随着人口城市化率逐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和非城市的空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城市网络化将成为浙江城市空间结构的主体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尽快将浙江全省作为一个都市化区域或者整体城市网络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并提上决策层的议事日程。

  (作者系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

  房价局部上升的背后

  2016年中国房价的上升和以前房价的上升,最大不同点在于局部地区、局部城市上升,而不是普涨。

  沿海一线城市和若干二线城市,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主要是北京,然后是长三角地区,如上海、杭州、南京等一线和著名二线城市,以及深圳,房价上涨。大量的三四线地区并没有涨价,甚至内地很多城市房价也没有涨。市场化进展到一定程度,人口自由流动造成沿海及中心城市人口压力。人口流动比较多的城市面临房价上升的压力,而人口流出的一些城市就没有房价上升的压力,会形成2016年房价上升的不均衡格局。

  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话题,中心城市的房价并没有上升,而周边新开发地区的房价开始上升。比如杭州上城区、下城区的老旧房子的房价并没有上涨,而城西、滨江的房价涨得很快。这些情况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也出现了。

  稳固系统,城市立足之本

  系统稳固是城市立足之本,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产城融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这一系统是实体要素在非实体要素作用下,逐渐实现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结构之间、结构与系统之间各层次良性互动关系的过程。单纯的工业化不等于城镇化,一座过度依赖工业增长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城市,也是一座发展质量不高的城市。为破解“产城分割”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从新区设立开始,我们从“以产兴城、以城育产、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把发展工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基础设施和商贸住宅等捆绑起来,一次性建成“产城融合”体,将城市功能、政府公共服务全面植入园区,不断丰富园区城市功能,推动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产城融合的稳固系统,才能真正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永康市城西新区管委会主任  朱高飞)

  智慧城市,破解城市病根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民生活改善很多,但是,也落下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新四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农业化)推进的关键五年,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开始,我们做了很多事,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和服务运营,积极探索破解城市病之道。

  如何治理城市病?关键要用“智慧”的思维与解决方案去治理。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智慧城市主题日”上,首先提出了“协同、互联、智能、感知”四个主题词,并发布了“智慧城市白皮书”。“十二五”期间我们在杭州、宁波、嘉兴、温州、舟山、台州、金华、义乌市等地,开发实施了市民卡工程,开发了杭州数字城管系统、智慧停车系统,海宁智慧停车系统,台州智慧停车系统。新型城市化推进要用新思维引领,我们还给浙江省大部分地、市、县政府与企业讲过《“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城市创新思维》。“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浙江乃至全国的“新型城市化”智慧应用。

  (浙江创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旭光)

  特色产业,助力兴市战略

  以特色产业集群化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十三五”期间,我们集团将按照湖州市“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的战略,顺应产业跨界发展和融合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等四大重点主导产业,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特色小镇等为重点投资区域。目前公司已经开始运作的产业项目有:埭溪美妆小镇生产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主要建设:生产基地、人才公寓、配套会展销售中心;高新区智能装备科创园项目,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主要引进培育当地智能装备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入驻孵化,提供科研创业的平台。

  以城市功能集群化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亮点,建设特色城市。我们正在思考着一场深入到城市区域肌理的提升和改造。围绕湖州城市一核三区的建设,打造中央核心商务圈;打造儿童公园到老年公寓区块的老幼娱乐生活圈;围绕奥体湿地公园,打造市民康体运动圈;围绕浙北医学中心建设,打造集医疗服务生态圈。确定开发建设主战场,高质量提升老城区、湖东西区基础设施承载力,展示城市功能的新面貌。

  (湖州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沈小强)

  EPC模式,引领转型升级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乘着特色小镇的东风,创新建设模式转型,陆续承接了位于德清的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杭州良渚新城梦栖小镇、宁波前洋电商城E商小镇、温州浙南科技城、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城等项目。其中已经初见规模的有杭州良渚新城梦栖小镇和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将建设单位将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过程全部或部分发包给工程总承包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向建设单位全面负责。

  采用EPC模式建设工程有利于引导建设单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从源头上节省投资,控制投资,降低投资风险。有利于明确建设责任主体,设计、采购、实施的错缺漏项由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减少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建设质量。有利于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保证工程建设进度。有利于减轻建设单位的管理压力,建设单位做好统筹谋划后,由工程总承包企业统一协调管理。有利于廉政建设,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确保工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扼制违法发包和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 沈瑞宏)

  双轮联动,打造龙湾中心

  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并重。城市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龙湾将按照产城融合、区块联动的理念,优化功能布局,加快提升都市中心板块。未来,龙湾中心区将以万达商圈为中心,聚焦要素整合、人口集中、商机集聚,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元素,全力打造“智”环境,做大做强民生服务业版块;利用总部大楼和金融银行集聚的优势,引导发展总部楼宇经济、金融商务经济;利用瓯海大道和机场快捷便利的交通优势,在瓯海大道两侧布局快速流通型的商务办公、电子商务、物流集散、贸易流通等商业业态;依托钟秀园公园绿化及永定路(环山北路)显山露水的资源,布局休闲游憩、游乐健身、养生娱乐等休闲商业业态,最终使龙湾中心区成为全方位辐射浙南科技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等周边区域的温州城市东部现代商业商务服务中心。

  (温州市龙湾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魏国敏)

标签: 城市;网络化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