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章建忠:玻纤开发是我最想做好的“匠心”事业
2017年03月11日 23:55:4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林梦婕

  浙江在线3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林梦婕)由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促进会、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经视联合推出的首届寻找“浙江制造”大工匠系列活动,3月9日起正式推出大工匠报道。首批“浙江制造”大工匠是谁?他们有怎样的匠心故事?"浙江制造"是由怎样的"匠心"炼就的?敬请关注!

  “再苦再累,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章建忠带着坚定的目光,向记者说出这句话。

  十年了,一个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转眼已积累沉淀,成了中国巨石产品研发中心的副主任。

  创新推动发展,致力于研发的一线工作者成了企业里最可爱的人,章建忠是其中之一。他满怀憧憬又脚踏实地,用心钻研玻璃纤维产品的开发。这是他最想做好的“匠心”事业,不忘初心,锲而不舍。

  “坐不住”的技术人 研发也爱“泡”车间

  2007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章建忠陪着表弟来到了巨石面试。毫无准备的他,意外收获了一次与人力资源负责人对话的机会。

  几番交谈,在得知了他是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的准毕业生后,那位负责人就对章建忠说:“你更适合来巨石工作。”

  就这样,章建忠与巨石结下了缘分。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巨石的研发中心,一干就是十年。

  回想起刚加入巨石的那段记忆,章建忠的脑袋里就冒出了两个字:车间。

  “开始在车间待了三个月,从抱纱团开始,二十多公斤的纱团每天搬上搬下。”章建忠笑着回忆:“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强壮,所以当时特别累,但在整个车间的实习期都觉得特别有意义,慢慢地了解了公司的工艺流程。”如今,车间成了他最熟悉的“试验田”。

  正因如此,每每遇到新员工,他都会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做研发可能没有想象中那样光鲜亮丽,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其实挺苦的,研发并不是穿个大马褂,待在实验室里就可以了。在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是需要去车间跟师傅学习一些实战经验,反复验证后,才能得出结论。”

  中国巨石是世界玻纤的领军企业。玻璃纤维以天然矿石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造而成,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被广泛运用于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子电器、建筑建材、节能环保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替代钢材、木材、石材等传统材料的新一代复合材料。

  生产的拉丝过程中,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直径仅有几微米至几十毫米的单丝,在表面涂覆的浸润剂的作用下,组成了一束束纤维原丝。章建忠所在的研发中心,就是针对玻璃表面这种浸润剂的研究。

  据他介绍,“在高温熔制的时候,玻璃还没有性能上的区分,直至拉丝过程中不同的浸润剂涂覆后,就决定了这个产品未来的运用领域。”一种浸润剂需要几种或是十几种以上的原料,原料配方稍有增减,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

  因此,章建忠在实验室根本“坐不住”,一有成果就跑去一线检验,“泡”在车间。从熔制、拉丝、络纱等整条生产线“跟踪”下来,耗去了大量时间,等他拿到玻璃纤维成品时,常常就是半夜了。

  车间一角

  不忘初心 再苦再累也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十年研发之路,成千上万的实验,不仅带给章建忠成长,也坚定了他持之以恒的信念。“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刚入职时,新员工座谈会上老板说的话:同样一件事,你是要把它当做一项简单的工作去做,还是视它为一份事业去干,最后的收获会完全不同。”章建忠说,“研发苦一点、累一点,我心里都很OK。这是一份事业,无论是怎样的状态,都可以接受。”

  日常的研发工作,除了短时间内解决客户迫切的需求,开发“目标明确”的短期、中短期产品之外,最考验章建忠的,还是研发技术领先、引领市场的战略产品了。

  他坦言:战略产品的研发周期长达数年,有时候辛苦了一年,尽管有些成绩,但因为市场没有马上接受认可,可能心里就会有落差,觉得很累。

  2009年,章建忠跟随团队着力开发复合纤维,整个培育期长达三年。在他眼里,努力做事,但没有立竿见影的结果,没有及时的回报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念。“做科研就是这样,我做了100次实验,可能都是失败的,但也许第101次就成功了。”他表示,复合纤维也是这样一步一步钻研出来的,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判断。

  然而,市场对热塑性材料的强度要求不断提升,这对玻璃纤维在这个材料中保留的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例来说,如果材料是钢筋混凝土的话,玻璃纤维就是里面的钢筋,起到支撑整个材料强度的作用。如果钢筋在里面是断的,并不连续,那么材料的强度就会降低。

  章建忠自信地说:“复合纤维就能做到这样的连续性,一点都不断。一束玻纤内,我们通过将传统玻纤和不同比例的化纤复合在一起,来增加强度。制件有多长,我们的复合纤维就能做到多长。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在未来是一个趋势,因为它的强度相较于之前的玻璃纤维能增强好几倍。”

  如今,章建忠已经将亲手培育出来的“孩子”——复合纤维推向了客户,推向了市场,自豪地向他们介绍这项产品。他笑着说:“目前,复合纤维都是供不应求,国内国外的客户订单都是排在了三、五个月以后了。”

  从零开始的研发起步,到遍地开花的需求响应,正是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在这过程中,支撑着他砥砺前行。章建忠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研发的过程中,他都没有闪现过放弃的念头。“只要还有需要努力的空间,哪怕只有1%甚至0.1%,也都需要坚持下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再苦也决不放弃。”

  是研发人员 更要做好技术服务

  在公司,他是受人尊敬的技术大咖;在谈判场上,他成了意气风发的商务精英。这样的角色转换,是章建忠的工作日常。

  “我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谈判能力比较弱,但现在每周都会接触客户,还要参加国际性的展会,以技术服务人员的角色,参与到商务中。”章建忠感慨,“这也是当初‘摸爬滚打’的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的结果。如果你无法自信地介绍产品,阐述优势,那客户就会对你的产品犯嘀咕了。”

  从一开始时不时出现的技术人员“尴尬症”,到后来游刃有余地向人推介产品,他渐渐地尝到了直面客户的“甜头”。章建忠认为,与客户面对面的沟通,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跳过销售员转述的步骤,还可以通过交流,把握市场动态,为战略型产品的研发布局谋篇。

  除了针对既定产品的技术探讨,章建忠还会寻找时机,将趋于成熟的培育期产品“推销”出去。“客户那里会有新的需求,我们就会找机会向其介绍新研发的产品,培养他们的意识,让他们了解、接纳这些新产品。”他认为,研发跟着市场走,是必须的,但如果一直以市场为中心,那么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比较吃力。因此,研发战略产品,引领市场,这才能使企业永葆不衰的生命力。

  如今,在国际展会上,章建忠已然成了那个手拿玻纤产品、神采飞扬地与老外侃侃而谈的技术精英。但他谦虚地表示,自己还需继续学习,自我提升。“我们研发团队都在恶补英语。虽然和老外交流时,英语蹩脚了些,但也得积极跟他们沟通,有时候手脚并用,配上肢体语言,加快双方的理解。作为技术服务人员,我们都需要更加努力,为巨石产品走向国际,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 匠心;玻纤开发;章建忠;浙江制造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