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民营剧团,扎根乡村流芳田野
浙江1200多家民营剧团每年为1.5亿人次基层观众送欢乐
2017年03月24日 05:01:53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陆遥 通讯员 朱映归

CshKFljT_HaAOHASAALprJ-pxOY353.jpg

宁波鄞州区梅花越剧团在塘溪镇为村民献演新编越剧《何文秀》。 龚国荣 摄

  浙江在线3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遥 通讯员 朱映归) 

  和风吹绿竹,清韵入朱弦。

  优秀的文艺作品成风化人,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润物无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作为农村群众的身边人,我省民营剧团在戏曲传承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据统计,我省目前共有民营剧团12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这些在农村土生土长、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剧团,常年活跃在山区、海岛、社区等基层演出市场,老剧纷呈、新戏迭出,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浙江乡间田野的艺术之光,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每年演出超过21万场,为1.5亿人次的观众带去无尽欢乐。

  相关阅读:浙江民营剧团蹲点日记:戏里戏外,欢声笑语留人留心

嵊州群艺越剧团在农村演出。

温州哈哈京剧团“送戏下乡”。

  上千民营剧团

  活跃乡间田野

  “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最早成熟的中国戏剧样式“南戏”出现在温州,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诞生于嵊州。

  这个星期,嵊州群艺越剧团正在温岭泽国镇桥伍村演出。结束后,将赶赴60公里外的乐清市虹桥镇朴湖三村,邀约排得满满当当。这些年,群艺越剧团的足迹遍布我省各地,尤其是宁波、台州、温州等地。团长石国荣说:“这些地方的戏剧市场十分火爆,看戏的人很多。”戏演得多了,他还总结出了各地观众的不同爱好:台州观众喜欢看跌宕起伏的剧情戏,温州观众喜欢看先苦后甜的团圆戏,宁波观众喜欢看感人肺腑的悲情戏……只要对路了,十里八乡的观众都会赶来看戏,把戏台周边围得水泄不通。

  1988年,嵊州群艺越剧团刚组建时不过是个“草台班子”,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演出。如今,群艺越剧团已近“而立之年”,每年有10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各地巡演,短则两三天,长则半个月,能够演出《梁祝》《狸猫换太子》等40多本大戏。2016年,剧团演出近600场,演出收入达630多万元,成为我省民营剧团的“领头雁”。

  “民营剧团的演出主要针对农村市场,观众的口碑最重要。无论是剧目还是节目,都要挑农村观众喜欢的来演。”石国荣道出了演出持续红火的秘诀:“按需定制”。

  “民营剧团每场演出不少于3个小时,同样的剧目内容,比起专业剧院,每次的演出时间都要长得多,其间通常还会加演唱歌、杂技等演出,或者拉伸剧本内容。”石国荣说,为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加演时一般选择一些歌舞和小品,培养不同年龄层观众对戏曲的兴趣。演出接地气,抓住观众的心,这就是民营剧团的特色。

  这几天,缙云县新碧镇下小溪村热闹非凡,缙云县思火婺剧团将在这里演出三天三夜。《杨七娘》《南阳关》《红颜钦差》等婺剧大戏,吸引了四邻八乡的村民赶来观看。

  思火婺剧团在浙江颇有名气。团长李思火说,他办起这个婺剧团已经16年了,剧团一年演出超过10个月,除了每年650多场的婺剧演出,夏天淡季时还要排练十几部新戏。“挺辛苦,当然年轻人也能学到不少东西。”李思火说,团内共有成员58人,大多是20至30岁的年轻人。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加入到婺剧演出中来,他感到很欣慰。

  缙云县婺剧促进会会长陈子升介绍说,前些年缙云民间婺剧团兴盛一时,出现过大大小小200多个婺剧团。目前,经过优胜劣汰,缙云民营婺剧团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带动了物流、戏服生产、饮食小吃、舞台搭建、经纪中介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每年收入上亿元。

  像嵊州群艺、缙云思火这样的民营剧团在我省有上千家,传统戏剧、民营剧团,在浙江农村展现着勃勃生机。

  据省文化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民营剧团1200余家,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总数的94%;每年演出21万多场,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总演出场次的95%;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涵盖越剧、婺剧、京剧、瓯剧、绍剧、姚剧、高腔等25个剧种;2016年全省民营剧团演出收入约15亿元。

缙云县思火婺剧团演出《红颜钦差》。

CshKFljT_HaAaYXFAAI8wZdYvhc987.jpg

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活动。

  传承传统文化,创新时尚元素

  为什么农村演出市场那么红火?

  一大原因是浙江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高涨,为文化演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如果从民营剧团的自身发展去寻找内因,如果从演出节目去分析,或许又会得到一些新的答案。

  细究全省各地农村演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那些剧种,大多起源于南戏。而南戏的一大优势,正在于其现实性强,所以受到群众的喜爱。

  “老百姓爱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采访中,几乎每一位民营剧团团长都会说这句话。而“草台戏班”的先天优势就是接地气,他们最懂得“老百姓爱看什么”。

  路头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它是一个相对于定本戏的概念,即没有剧本和固定的唱词说白,仅有故事框架和分场提纲,具体唱什么,则要靠演员上台即兴发挥。观众是衣食父母,路头戏的演员要时时刻刻在意观众想听什么、爱看什么。而路头戏如今依然频频出现在浙江民营剧团的演出中,很多时候,路头戏正是民营剧团发挥“用户意识”的法宝。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曾参与过全省800家民营剧团的调研,他说,95%的民营剧团具备演出路头戏的能力。

  事实上,即使是定本戏,在民营剧团里也渗透了路头戏的基因。

  2013年,嵊州群艺越剧团新排剧目《狸猫换太子》。根据历史和传说,他们在剧本中加入包公和范仲华两个重要人物和相关戏份。“加戏”效果怎么样?《狸猫换太子》开演后,石国荣不断吸收各地观众的意见,边加、边演、边改。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磨,《狸猫换太子》变成了上下两本,成了广受观众好评的明星剧目。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活跃在海岛山乡的浙江民营剧团,自然承担起了传承戏曲非遗文化的重任:三门海棠剧团排演新编历史传奇剧《戚家军传说》,传承三门平调;杭州黄龙越剧团扛起振兴“杭剧”大旗,编排了《苏小小》等多部大戏和折子戏;象山县高塘岛乡木偶剧团,重新演绎消失了30多年的提线木偶,并到央视演出……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民营剧团的演出水准、人员配置及设备设施等,早已脱离“草台班子”定位,充满了时尚元素。“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我们团每年都要在服装、音响、道具等方面投资20多万元。”李思火说。

  说起民营剧团的“鸟枪换炮”,沈勇感慨良多。许多剧团都购置了背景电子屏,演出时,左右两块小电子屏会滚动播出字幕;在台州路桥的“戏剧一条街”上,可以买到戏服、头饰、乐器等一系列配套设备;不少地区都有人专做搭戏棚子的生意,往往两三个人半天就可以搭完;在村庄之间辗转演出,早已不是从前的拖拉机和公交车,演员坐的多是商务车,装道具、音响和货物的大货车也有联络人;在温州和台州等地,各区县都有专门的经纪人,在村子和戏班之间穿针引线……

  伴随着民营剧团的兴起,演出中介、演出器材制造、演出服饰生产、农村戏台搭建、演出策划宣传、演艺培训等相关行业也围绕着演出市场需求相继兴起,产业链逐渐形成。

  “一遇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在民间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CshKFljT_HaAahhjAAM02uU6v7k115.jpg

看得入迷的观众。

  民营剧团发展,政府鼎力扶持

  温州哈哈京剧团,在当地名气响当当。这个成立30年的民营京剧团,平均每年演出400余场,足迹遍及温州、丽水、宁波、台州等地,最远到达江西,广受观众欢迎。

  “别小看现在的民营剧团,许多都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团长杨震墨说,2016年11月,我省举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活动”,温州哈哈京剧团等10家民营剧团带着各自的拿手好戏,登上杭州胜利剧院的舞台。精彩的剧目,精湛的表演,令省城观众拍手赞赏。通过展演,加速了民营剧团之间的艺术交流,同时提高了表演水平。

  我省民营剧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

  为保护与传承优秀的地方剧种,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等政策,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进行扶持。各市、县也纷纷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如杭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我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实施意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此外,省级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营剧团发展。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嵊州市每年安排“越剧繁荣发展资金”用于对民营剧团的奖励,金华市文广新局为保护振兴传统婺剧,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重点剧团进行重点培育扶持。

  2015年开始,省文化厅开展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优秀剧团、优秀剧目评选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培育10家优秀剧团、10部优秀剧目。

  同时,为丰富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内容,省文化厅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民营剧团中的优秀剧团、优秀剧目,走进全省各地农村文化礼堂进行展演。

  近年来,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村村有戏台,处处有观众,演出市场也越来越红火。省政府在组织“送戏下乡”政府采购中,除了增加民营剧团补贴标准外,还规定民营剧团演出场次应占总场次的三分之一以上,保障民营剧团有足够广阔的天地。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民营剧团更好地服务基层,省文化厅委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每年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民营剧团的艺术水平。

  每年夏天,按惯例是民营剧团休整的时候。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室里,却总会聚集起上百个民营剧团的演职人员。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省民营剧团的团长、演员、乐队成员,在这里集中接受化妆、表演等各类专业培训,费用全免。

  “6年多来,我们举办了38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了3796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谢青说,民营剧团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演员专业技能已经也有了很大提升。

  “民营剧团,已成为我省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省文化厅市场处处长王华说,我省民营剧团每年的观众量达到1.5亿多人次,主要是农村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意味着,每个浙江农民每年至少可以看上两场戏,民营剧团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全省民营剧团规模不断扩大、整体质量加快提升,成为全国民营演出市场最活跃的省份之一。

  民营剧团,正在浙江乡野舞台上,舞动着水袖,悠扬着雅韵,书写着新的传奇。

标签: 民营剧团;演出;剧团;观众;越剧团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3242958355417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