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记者亲历麻醉医生的一天: 医疗安全的“守门员”
2017年04月05日 19:18:1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编者按:“给病人打一针,让他们睡个觉。”这是多数人对麻醉医生的“刻板印象”。而实际上,麻醉医生贯穿着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他们不仅要懂麻醉,还需贯通内外科知识,是毫无疑问的全科医生。而手术效果的好与坏,患者感受的舒与痛,也跟他们密切相关。

  麻醉医生到底有多重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等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麻醉周新闻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首次将3月27日至4月2日定为“中国麻醉周”,以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及科普工作。4月4日,记者带您走进全省“最牛”麻醉手术部,并亲历麻醉医生的一天。

  全省“最牛”麻醉手术部长啥样?先来戳记者在浙二滨江院区麻醉手术部的探秘视频吧!(文内有福利,附上《麻醉手术医生的一天》视频)

  1

  满眼游丝兼落絮,一霎清明雨,春日景已深。可对麻醉医生于静来说,再好的春光,却也无暇顾及。“天不亮就来,天黑了才走。”是她成为麻醉医生6年来的日常。用她自己的话讲,这将近2000个日夜,总是“箭在弦上”。因为,麻醉不断,风险就随时可能发生。

  4月4日晨7时20分,浙医二院滨江院区麻醉手术部外,已有几个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属。进入手术部内,满是匆忙的脚步与背影。于静换好浅蓝色的工作服,戴上“小蓝帽”,这边布置麻醉住院医生将当日所需麻醉药品与耗材取来,那边一路小跑到手术间检查麻醉机等设备。

  前一天,她已将第2天手术病人的情况了熟于心。10分钟后,晨会开始。这一天,他们重点交流上周在中美麻醉质控论坛上所学的最前沿的麻醉知识,而于静作为当天论坛的翻译之一,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随后,麻醉医生们开始汇报当日手术病人的情况,对一些危重病人进行全科讨论。

  2

  一切都像平常一样,普通、忙碌。早会结束,麻醉医生们立马踮起小碎步,分散到各个手术间。在浙医二院麻醉科,本科内、规培、进修、实习的麻醉科医生共有三百余人,以“帽”取人便于进行分级管理,即不同级别的麻醉医生通过佩戴不同花色的帽子来辨别:红色是小于3个月的麻醉医生,白花帽是三个月以上的麻醉住院及进修医生,蓝色是主治及以上麻醉医生。每台手术大都由主刀医生、麻醉医生、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参与。每间手术室一般会有4-6台甚至10余台(较短小)手术。

  “每天的工作,重复却充满挑战。”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麻醉操作中,却往往伴随着很高的风险,而麻醉医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抢救生命的技能。他们与主刀医生分饰两角,一个“开刀去病”,另一个“麻醉保命”。可以说,在手术整个流程中,麻醉医生是名副其实的医疗安全“守门员”,陪伴病人一起“来回鬼门关”。

  浙二麻醉手术部。

  3

  “小伙子,一会儿醒来后嘴巴里会有根管子,有些难过,但不要紧张,嘴巴张开拿掉就好了。”6号手术室内,8时30分,一切准备就绪,于静与主刀医生、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后,欠下身来与患者交流。患者的年龄、体重、禁食情况、手术部位等需反复核对。

  面前的患者是位14岁的男孩,打篮球时与小伙伴碰撞致左侧锁骨骨折。“放松,不要紧张,你自己数10下,然后就睡着了。”正说着,于静缓慢将不同的麻醉药物经静脉一一注射进男孩体内。很快,男孩意识及自主呼吸消失。

  这时,于静一手托面罩,一手挤压氧气皮囊进行辅助呼吸,只见男孩胸廓对称起伏。大约3分钟后,去除面罩,径口插入气管导管并妥善固定。60秒内,插管完成,接麻醉机,设置氧气流量及呼吸参数等,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监护仪上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一切正常。

  麻醉医生的日常

  4

  站在一旁的主刀陶医生说了句“开工”,6号手术室首台手术正式开始。也许,你会觉得,这时,麻醉医生要“退场了吧”,还真没有。待主刀医生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并开始手术后,于静和一旁的麻醉住院医生也丝毫不能怠慢,耳朵时刻关注监护仪里心跳的声音,眼睛需时刻注意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处理。

  “手术切皮时,对患者刺激很大,血压会有所波动。术中任何的剧烈刺激均需麻醉医生及时调整麻醉深度,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术中出现的任何风险都很未知,麻醉医生一旦发现不对劲,就需要快速做出反应,通过药物等手段,将患者生命体征调整至正常范围,保证主刀医生手术顺利进行。

  正常情况下,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并插管后,需使用各类药物维持麻醉深度,避免患者提前苏醒或出现体动、呛咳等。而给药剂量每位麻醉医生都需烂熟于心,并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年龄、血压、心率、体重等进行调整,这非常考验麻醉医生。

  10时30分,6号手术室锁骨手术结束,患者依然处于麻醉状态。这会儿,于静将这名小患者推进了麻醉复苏室等待清醒,直到患者清醒、拔管后,于静才会在麻醉登记表格上填上自己的名字,这台手术,对她来说,才正式结束。

  5

  接着是一台脊柱侧弯矫正手术,患者是位阿姨,在推进手术室后一直抗拒、情绪激动。看到患者这样,于静就先与阿姨轻声沟通,待阿姨冷静后,才开始进行麻醉。

  因手术时间长,且手术操作复杂,出血量多,因此,麻醉后需首先进行一些有创操作,便于术中监护。体温、中心静脉压等监测也非常重要。

  另外,此类患者在浙医二院还需要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避免术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等。

  据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介绍,对于脊髓侧弯等一系列影响到神经功能方面的手术,浙医二院开展的神经功能监测,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全程进行术中监测的极少数医院之一,更是全国唯一一家由麻醉医师开展该项目的单位,因此,对这类患者,除了保证他们生命的安全、顺利完成手术的同时,更是对其进行了神经功能的最好保护。

  只见,手术台前又多了10几根颜色各异的导连线,与原先的麻醉机管路及生命体征导联线等一起,密密麻麻排列着,复杂而又整齐。术中如有异常,麻醉医生需随时提醒外科医生。

  “术中,很容易遇到一下子出血过快的情况,这时麻醉医生要快速反应,使用预先装好的自体血回收装置,将收集的患者自身血液严格无菌清洗后再回输给患者。”于静说,其实术中麻醉的好与坏,还决定着术后苏醒的快与慢。特别是大出血或神经电生理监测数据不正常时,麻醉医生需尽快纠正低血压并与手术医生及时沟通,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还在进行中,临近中午的间隙,她跑向食堂,端起盒饭狼吞虎咽起来,大约20分钟后,她又回到手术室,继续麻醉术中管理。

  6

  自2011年毕业后来到浙医二院至今,经于静医生麻醉过的患者不计其数,令她记忆最深的是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半麻(椎管内麻醉)下做股骨头置换术,从术前由于疼痛导致的烦躁、焦虑和不配合,到术后拉着她的手不停的说“一点都不疼,谢谢,谢谢!”。这一切都无比生动的体现了作为一名麻醉医生“解除患者之疼痛,安全、舒适的的度过手术”的追求。

  多年来,于静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不是在麻醉,就是在去麻醉的路上”。过了清明节,她就要去内镜中心轮班了。于静说,麻醉是一份繁琐的、紧张的、忙碌的、揪心的、疲惫的、和死神抗争的伟大职业,虽然压力山大,却时刻守护着患者生命,这是她们最大的幸福。

  夜幕降临,滨江的“樱花跑道”上人头攒动。而于静这才换下工作服,准备回家,一边陪伴年幼的孩子,一边准备今年的科研课题。

标签: 麻醉;医疗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