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拆出新空间 改出新面貌
2017年04月26日 05:43:4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梁国瑞

  浙江在线4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国瑞) 4月19日,浙江首批6个“无违建县(市、区)”名单结束公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也是一次艰苦卓绝的历程。截至2016年底,我省拆除违法建筑62884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92647万平方米。

  发端于2013年初的“三改一拆”行动,以大拆大整破除“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倒逼转型升级,以大破大立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塑经济结构,以大建大治重塑山河、优化环境,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开辟了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创造了良好环境,更为“两美”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拆治归”已成为浙江深化“八八战略”的主要路径,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最基本、最关键、最高量级的重拳硬招,换来绿水青山新面貌,闯出转型升级新天地。

  实践表明,“三改一拆”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具有样本意义的浙江经验。

  改革攻坚

  下好转型“先手棋”

  站在历史轴线上,回望4年前的这一决策部署,可以清晰地发现“三改一拆”对浙江转型升级的深远意义。

  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10552亿元,同比增长8%。今天的浙江,经济转型已找准了跑道、探明了方向。

  但在4年前,浙江经济面临的局面却要复杂得多。遍地开花的“块状经济”,在造就浙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成长的烦恼:土地要素的制约空前严峻;低端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大量违法建筑,以及大量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更演变为“低小散”的集聚区、“脏乱差”的集中地。

  进入新常态,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如何推动转型升级、完成动能转换?如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系列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面对落后产能的藏身处和“脏乱差”的集中地,一场以整治违法建筑为重点的“三改一拆”行动迅速在全省打响。

  这是浙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全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实干苦干拼命干,干出了势如破竹的新气势,干出了立木为信的好口碑。

  在每一个阶段,各地都围绕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攻坚:“三改一拆”三年行动之初,各地以改带拆、以拆促改,铁腕清除存量违建;2015年,“三改一拆”从城市拆违向城乡综合整治延伸,从面上拆违向点面结合发展,从清理存量为重点向管控增量为重点转变;2016年,大量拆后土地利用项目纷纷启动;今年2月,治危拆违攻坚战全面打响……

  福田街道商博物流区块,曾是义乌市违建面积最大的地方,一度乱象丛生。在拆违2.7万平方米、迁出165家物流企业后,这一片区被规划为国际陆港新区,集中布局智能仓储、空港物流和综合保税等功能区,为义乌市场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三改一拆”坚决出清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打破一切拖累发展的坛坛罐罐,为浙江发展腾出新空间、开辟新境界。

  精彩的转型大戏,在各地不断上演。拆违4年多来,浙江共腾出土地面积60万亩,是全省每年新增土地指标的2倍多;三产结构从2012年的4.8∶50∶45.2,发展到2016年的4.2∶44.2∶51.6;4年来仅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就达11802亿元。

  浙江的发展,由此按下了“加速键”。

  发展惠民

  共享“两美”好生活

  春暖花开,杭州又到旅游旺季。上城区南星街道馒头山上,老住户潘爱萍感受着新变化:“以前因为环境差怕客人来,现在我们盼着客人来。”

  从违建遍地、群租房聚集的城市“烂疮疤”,到面貌一新、设施完善的杭派新民居,馒头山社区成为旅游新景点,居民们见证着生活的巨大变化,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馒头山社区的变迁,是“三改一拆”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面临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的艰巨任务,有的地方到了不改不拆城市化就难以推进的境地;数百万群众受困于“脏乱差”环境,无法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更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改一拆”行动伊始,我省就从群众期盼出发,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支点和突破口。

  “三改”和高效利用拆后土地,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了空间,一大批历史欠账的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加快落地,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截至2016年底,全省开展“三改”涉及土地面积67.53万亩,仅旧住宅区、城中村改造的受益群众就达458.65万户。

  “一切工作从群众需求出发,才能获得支持和理解。”在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因各种原因,昭庆寺西弄征迁工作曾一拖13年,“三改一拆”启动后,上保社区党委书记吴红带着工作组,连续80多次登门做工作,只用12天就完成了全部腾房签约。

  在“三改一拆”过程中,百姓获得宜居环境,而各级干部锤炼着“狮子型”干部的实干作风、“店小二”式的服务精神,在和群众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得以强化。

  站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又以重整河山的雄心,承诺“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县县基本无违建,基本建成‘无违建省’”的战略任务。

  公平公正

  “法治中国”新样本

  2015年10月,全国违法建筑整治工作现场会在浙江召开,来自各地的代表获悉浙江违建自拆、助拆率超过90%时,赞叹不已。

  拆违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这一难题,浙江如何顺利破解?早在“三改一拆”行动开展之初,浙江上下就统一思想认识:这是一场与无法无规行为的斗争,是合法与非法、执法与违法、公益与私利的较量。只有坚持公平公正,才能匡正社会风气。

  在拆违启动阶段,“拆民不拆官”“拆贫不拆富”等议论和质疑时有出现。对此,浙江作出掷地有声的回答:不管违建涉及怎样的背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待违建一视同仁。

  “三改一拆”开展以来的1500多个日夜,每一次拆违,都是在群众身边上演的生动普法课;每一个日夜,都是对党员干部带头守法的警示教育。公平公正的拆违行动,使群众增强了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增进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今年1月,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江街道寺前皇社区党委书记郭朝明带头拆掉自家年租金达20万元的店面房,其后短短12天,社区居民自行拆除157处、共1.23万平方米违建,自拆率、助拆率达100%。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三改一拆”不仅成了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和活教材,也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载体。

  诸暨依托2.12万个基层管理网格和防控信息平台,将违建防控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使处置流程更畅通,管理责任更明确;玉环建立“三改一拆”快速反应执法中心,并配套财政奖惩机制,增强村级管理成效,充分调动村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浦江整合500多人的机动力量,成立假日综合执法队,全天待命、全域巡查,有效防控违建,提高了基层治理成效……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改一拆”行动,激发出全省上下“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信心和干劲,奋力书写“两美”生活的全新画卷。

426.jpg

标签: 改革攻坚;先手;经济转型升级;城中村;住宅区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