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最近在上海博物馆启幕。展览按照时间线索,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直到我们创造的当今世界,来自大英博物馆的100件难得一见的藏品,讲述了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浓缩了一部悠久而丰富的别样“世界简史”。这100件珍贵文物来自世界各地,小到硬币,大到纪念性雕塑,有的距今200多万年前,有的就在我们身边。它们穿越时空齐聚上海,正与今人进行着一场别具一格的历史对话。
百万年的灿烂历史长河中,曾有多少璀璨的文明星辰?那些遗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器物又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推进了人类的发展进程?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进行的?7月11日,记者走进展览现场,感受了一次别样的文明洗礼。
100件文物 讲述人类故事
不出意料,“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自6月底开展后便出现火爆场面,博物馆门口排起里三层外三层的长队。这种在烈日下排上几个小时只为看一场展览的景象让人动容。
展览分为开端、最初的城市、贸易与侵略、适应与创新、邂逅与联结、我们制造的世界等9个部分,作为大英博物馆世界巡展的第9站,此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0月8日。
这100件文物,未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却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堪称是浓缩的文物世界史: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灯具,纵贯200万年,来自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段、各个地区、各种材质,共同诠释着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展现了文明创造的轨迹,共同述说着通过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共享。
步入序厅,来自古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内棺”静静安放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柜内,无声述说着距今2600多年前关于生命的秘密。这是一件能述说多种故事的特殊展品:制作材料全部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黄金来自努比亚,沥青来自两河流域,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青金石来自阿富汗。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成为普遍现象。此外,考古人员通过最新技术扫描显示,棺中安放的木乃伊并不是女贵族佘盆梅海特,而是一个25岁至40岁的成年男子,个中缘由仍是未解之谜。古埃及木乃伊也是大英博物馆最具分量的藏品之一。
沿着时光的轨迹往后走,人类文明的更多华彩篇章缓缓展开:
在“开端”篇,来自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手斧”,距今约120万至140万年前,是人类祖先有意识制造的最古老工具;“克洛维斯矛头”展现着一万年前,克洛维斯人的祖先可能通过大陆桥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的历史……这些具美观和功能性于一体的工具,帮助人类祖先走出非洲,开拓新的世界版图。
随着最初的城市出现,公元前700年至前600年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记录了类似于“诺亚方舟”的故事,时间上却比后者早了约400年。
依靠威权和军事力量,城市和国家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约公元前1280年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再现了古埃及法老王的黄金时代;公元前700年左右的亚述浮雕,刻画了两位近卫军士兵,是亚述帝国军事扩张的写照。
再看“创新与适应”篇,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进步,催生了世界各地制作精巧的人工制品。德国版画家丢勒制作的木版画《犀牛》,描绘了1515年印度吉吉拉特邦苏丹献给葡萄牙国王的犀牛;可以用来导航、计算、占星和判定时间的“希伯来星盘”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印加金羊驼”是曾经辉煌的印加帝国消亡的见证,文明的兴衰在历史尘埃中浮现……
最后的二维码作为本次展览的第101件展品,续写人类历史。它是当下信息化时代的结晶,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仔细观察,展厅内这方巨型的二维码是由此次展示的100件展品图像组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品中,除二维码外,共有8件来自中国,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青铜镈、东汉釉陶六博俑、唐三彩文官俑、元青花瓷盘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贯穿人类文明进程。
大英博物馆 藏品万里挑一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个展览其实脱胎于英国的一档广播节目,而且,这个展览在来中国之前已经火爆很多年了。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在800万件藏品中选出100件文物来讲述200万年的人类历史——这个创意源自BBC(英国广播公司)一档系列广播节目。
2008年,大英博物馆与BBC合作录制了一档广播节目——世界历史百物,节目共100集,每集为大家介绍大英博物馆的一件藏品,通过这件展品,展示相关的历史事件。2010年,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的尼尔·麦格雷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节目中以100件文物讲述跨越200万年的世界历史,并且尽可能地涵盖地球上所有地区出现过的文明。此后,以节目为基础,尼尔·麦格雷戈带领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历时4年,撰写出版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并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起推出了世界巡展,先后到达阿联酋、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上博的上一站是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不过,数件在节目中出现的展品,最后被评估为不适合“出巡”,而不得不遗憾地被留下。比如,节目中有一件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重达7吨,别说带出去巡展了,就连运出博物馆的门都有难度。于是,博物馆找了他的另一件雕像,虽说“体重”减到了半吨,但实际上为了运输这件展品,博物馆还是费了很大劲。
这100件文物何以代表了世界历史?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表示,它们组合在一起,要能代表人类在全球的分布和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时间跨度。所以,这百件文物包括了来自所有历史时期和所有大陆、见证了人类栖居的物品。许多展品展现了人类如何使用物品来克服障碍、发展自己的文明。例如,“开端”单元中的鸟形杵,展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早期农民解决获取农作物难题的方式,他们用这类工具来处理原本不可食用的食物。
又如,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此前没有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联结在一起。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既有成果,也有冲突。“贝宁饰板:奥马与欧洲人”记录的就是这种成果:贝宁王国在16世纪晚期,国力和财富达到巅峰。饰板上有国王、随从和两个葡萄牙商人。当时,贝宁用象牙等物交换葡萄牙的黄铜,一部分黄铜就被用于制作饰板了。
展览的第100件展品,是2005年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代表了当下人们应对环境恶化的努力、对清洁能源的渴望。
这是一部和而不同、以物叙史的世界史,而非一个面面俱到的展览。贝琳达表示,展览的初衷是创造一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观众都容易理解、包含不同文化知识的展览,希望观众通过展览形成一个总体性的关于人类历史的概念。
一部世界史 共享人类文明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本次展览沿着文字这条线,为人类的发展做了纵向梳理。贝琳达提醒大家,百物展中的很多展品上面都是有文字的。事实上,文字充满着我们的世界:它可以成为权威的法律,也可以变成影响他人的思想,或者变成给人带来愉悦的艺术。
展品中有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的泥板,但这并不能排除在同一时期或更早的时期,埃及、中国或其他地方没有文字,只是,他们的文字可能因为写在植物做成的材料上而被岁月分解了。
早期的书写缺少趣味,多用来记录货物的交换,相当于账簿。但很快人们就不只是用文字来记录已发生的事情,而开始用来写诗了。展品中有一件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碑,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第11块石板。
15世纪,一项重要的发明问世: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有了印刷机,文字的传播变得更为便捷,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更为频繁。而今天,电脑、互联网、大数据……世界被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人类文明的形成原本就是一个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发展过程,这个展览不是表现各文明之间的差异、特征,而是强调人类文明之间的共性——文明的交流和互动。序篇里古埃及木乃伊的用材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伊拉克北部的“公牛头纹碗”和来自埃及的牛形“化妆品调色板”,述说着黄牛的驯养如何从中东地区传到北非的过程,还有那普遍存在于我们当下生活中的小小信用卡、二维码……从古至今,它们都用各自的方式联通着全世界。
从这些文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在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在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中,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大发明。毋庸置疑,发现与创新在一个民族的昌盛繁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00件文物,讲述200万年的人类历史。每一件物品,一旦被意外发现,便仿佛从千年的沉睡中苏醒,如一粒种子,开始生根、发芽、生长。它们历经了岁月的冲刷、时间的沉淀得以保留至今,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或用身上的文字和纹饰,或通过技术上的进步,讲述人类的故事,展现着人类的智慧。
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为后人保留了文明的现场。通过它们,我们看到了散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今天多样的世界。它们是历史的再现和延续,这些文明的产物有的还能在当下觅得踪影,有的则承载了我们伟大祖先乘风破浪、开辟新世界的勇气和精神,是我们可以学习的难得的历史教科书。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进步的进程,它们承载的历史让我们肃然起敬。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