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文脉赓续新传承
2018年02月20日 08:19:19 来源: 浙江在线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周旸:丝绸修复用“天眼”

QQ截图20180220071740.png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修复一件衣服花上几个月是很平常的事情。”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职副主任周旸表示。除了传统的一针一线的丝绸修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运用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所开展的丝绸保护修复领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就有一间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高科技实验室:天眼实验室。走进这间实验室,你会发现它有点像医院的手术室,只见3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穹顶布满密密麻麻的灯具、摄像头等电子设备,如同一个大型摄影棚,让人备感高端神秘。

  这是由208盏LED灯、24台工业相机、7台控制电脑等设备组成的天眼系统。它可以实现24台相机同时拍摄触发,保证24幅图像内容是在同一时间点上的数据,以确保能够建立三维模型。

  这个由浙江大学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研发的天眼实验室在黄岩南宋赵伯澐墓丝绸文物应急保护和研究中首次亮相。“因为整个揭展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记录下原始状态。24台相机全方位无死角地记录下整个过程,保存了原始信息,使整个揭展过程能够回溯。”周旸说。

  近年来,很多珍贵文物的揭展,都是在这间天眼实验室里完成的。在保护修复文物时,工作人员还会使用显微镜、低压清洗台、调湿系统等一系列科技产品。显微放大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织物的组织结构;近红外光谱仪,用来无损鉴别纤维材质,只需要仪器靠近织物一扫便能得知丝毛棉麻等相关结果;判断金属线的材质、元素成分等相关数据,则需要用到X荧光光谱仪……这些科技手段和现代设备,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无损快捷的信息提取方法,更让人们清楚地认识了丝绸之美。

  仙居花灯传承人陈彩平:点亮花灯庆新春

QQ截图20180220071929.png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应全) 今年春节,国家级非遗仙居花灯的传承人陈彩平喜上眉梢,不仅仅因为不久前她的作品仙居花灯《和颜悦色》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个重量级奖项,并且在仙居参加新春展览时,许多市民夸她技艺出众,要报名来当徒弟。

  说起仙居花灯,陈彩平眼角眉梢都是笑。仙居花灯又名“唐灯”“针刺无骨花灯”,自在唐代仙居皤滩古镇诞生以来,在当地已流传1000多年,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陈彩平轻轻点亮《和颜悦色》组灯,小小的针孔里透出绚丽的光,美感让她陶醉,成就感充满周身。组灯表达祖国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主题,各式各样寓意吉祥的传统花灯和创新类台灯巧妙搭配,图案吉祥、玲珑剔透的花灯让市民啧啧称奇。

  这组花灯既洋溢浓郁的古风,又透出时代的新意。制作技艺是古老而独特的,灯身没有骨架,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片先刀凿针刺成孔、折叠拼接,再经13道纯手工精细工序制作而成。灯面图案造型各异,透光留影,色彩艳丽。在古老的制作技艺基础上,陈彩平通过不断改进纸质、造型设计、图案、颜色搭配、展示方法并结合台灯的创新模式,既传承无骨花灯的传统工艺,又使花灯得到创新性发展,先后创作宫灯、花篮灯、魁头灯、荔枝灯、花篮小圆灯、碗灯、花瓶灯、魁头灯、莲子灯、绣球灯、菊花灯、十二生肖灯等20多个品种。“传统花灯是挂式的,我改成台灯模式,使之融入日常生活。以前展览都是悬挂模式,缺乏美感,而我采用屏风串式,大大提高了花灯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陈彩平说。

  目前,到台州市陈彩平技能大师工作室观赏、了解花灯的人越来越多,好几个人想签约拜师学艺。“我今年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做好针刺无骨花灯的传承和开拓创新,做好传、帮、带,让仙居花灯技艺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陈彩平说。

  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陆光正:非遗技艺代代传

QQ截图20180220072113.png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昊) 60年前,年仅13岁的小陆光正拿起刻刀开始雕刻木头的时候,没想到东阳木雕会成为他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阳木雕始于唐代,发展于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06年,东阳木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自古以来,小手工业者都难免门户之见、帮派之争,但经历了东阳木雕一个甲子的发展,陆光正考虑的,是如何让整个东阳木雕的技艺传承下去。

  前不久,东阳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以个人名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丝路华章”从艺60年东阳木雕大展。这个展览早在2016年11月就启动了准备工作。

  陆光正召集徒弟们提出,这个大展不仅是自己的作品展示,更是借机推动东阳木雕和红木家具产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开拓国际市场,“只要参加的人都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国家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听说后极为感慨:“师父带着徒弟办展,推介徒弟作品,已然难得。把个人展示机会上升为地域性的文化产业宣传,更是可贵。”

  陆光正收徒奉行的是“千挑万选、德艺双馨、有容乃大、教学相长”的信条,在他的门下,25名徒弟个个对东阳木雕技艺的传承发展有所贡献。“现在,我的这些徒弟的门下,也聚集了一群东阳木雕的高技能人才。”他说。

  在陆光正的带动下,东阳通过鼓励企业创办研究院、创作室,举办技工培训班,支持中青年木雕艺人突破传统,不断创新,并给予专业技术职称等相应的地位,使木雕行业的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人才梯队,为东阳木雕代代相传提供了人才保障。

  浙江交响乐团团长周丽芳:传递中国好声音

QQ截图20180220072224.png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西方经典邂逅东方情韵,交响乐改编的黄梅戏、评剧、越剧、京剧、豫剧、秦腔……依次在时空中交织成一幅美妙的乐章。春节期间,浙江交响乐团团长周丽芳率团赴美国多个城市,上演了一台台浓浓中国味的音乐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周丽芳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传统与文化渊源。近年来每逢春节,世界各地都举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经过多年持续发展,文化部组织的“欢乐春节”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海外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品牌活动。

  2018年“欢乐春节”在全球多地启动。春节期间,我省有16个团组共计346人,分赴17个国家30座城市参加“欢乐春节”演展活动。周丽芳高兴地说,此次应芝加哥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等的邀请,浙江交响乐团一行43人于2月15日至25日期间,赴美国参加文化部组织的2018年“欢乐春节”系列演出活动,分别在芝加哥、底特律、马斯卡廷、圣迭戈四地演出4场。乐团此行将展示中国音乐和文化,并与美国当地观众一起欢庆中国新年。

  世界交响,中国乐魂。“如何将中国风格、地域元素、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入交响乐的艺术创作规律之中,是乐团始终追寻的艺术目标。”周丽芳很是自信,浙江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将用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以西洋交响乐的形式,向美国观众诠释中国春节文化中包含的万象更新、万家团圆的价值观念。

  80后湖笔厂员工马万飚:“老字号”拓新市场

QQ截图20180220072524.png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 通讯员 姚惠良)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讲究的是精神的富足。决定接手湖笔厂,我就没想过要发什么财。”4年前,当出身湖笔世家的80后马万飚最终选择离开杭州,和父亲一起管理湖州善琏湖笔厂时,便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员工。

  作为浙江历史经典产业之一,湖笔位列文房四宝之首,被誉为“笔中之冠”。其制作技术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传统书写方式的日渐式微,湖笔技艺的传承之路行走得有些蹒跚。

  查漏补缺,是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要想保住老手艺,就不能顽固不化。只要跟上时代,不怕湖笔走不远。”马万飚相信,凭借120多道制作工序立命的湖笔,既然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成为经典,自有顽强的生命力。

  电商销售与定制产品,是“穿长衫”的湖笔新着的两套“西装”。马万飚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从前连台POS机都没有的厂装了电脑,开了网店。网店年入百万的销售量不算大,却为湖笔走出小镇铺了一条路,连远在美国的客商都找上门来要求订货。在品种拓宽方面,“小到书法爱好者的一支专属用笔,大到企业的一批礼品,根据客人需要供货,则是‘老字号’寻求新市场切入口的努力。”

  这几年,马万飚喜见湖笔传承的路越走越顺:“厂里又招了几个90后,国内销量跟着‘国学热’也变大了。连韩国人都图镇上人手艺好,千里迢迢地赶来开厂……”

  开春了。工厂里,工匠们养的植物绿得鲜艳,犹如湖笔产业的勃勃生机。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让良渚走向世界

QQ截图20180220072703.png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而言,现在最兴奋的事,莫过于前不久,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作为5000年前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我常常想5000年会是多远?由于考古学的发展和许多重要发现,彻底改变了创世纪的宗教史观,使人类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和我们所在的星球。”刘斌认为今天的浙江考古人越来越明白自己的时空坐标和文化坐标。

  不久前的“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刘斌自豪地宣布: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良渚古城无论规模、内涵还是保存状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良渚遗址考古曾6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亦平凡,亦伟大。考古是一种职业,更是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事业,值得毕生投入。刘斌期待有更多人参与这项事业,期盼良渚申遗成功的那一天。

标签: 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馆长;木雕;传承;浙江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