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18年02月23日 06:55:01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我省各地基层干部一上班就以实干担当展现新作风,他们有的直奔热火朝天的工作现场,大兴调研之风,了解基层实情;有的走村入户,倾听民声,破解难题,抓好工作落实;有的围绕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实实在在服务群众,赢得点赞,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和担当。浙江在线今日刊发记者来自各地基层的报道,敬请关注。

29.jpg

陈建恩(左一)在云达社区调研“书记一点通”使用运行情况。 高勇 摄

  鄞州云龙镇干部进村问民意

  “书记一点通”到底灵不灵

  浙江在线2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万笑影 通讯员 胡毓敏 潘铭)“开通到现在,一共受理了多少个群众来电?”“近70个,政策咨询、困难帮扶、应急救助方面的比较多。”22日上午9时许,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党委书记陈建恩来到上李家村,一边步行前往村民家中调研,一边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德龙聊了聊“书记一点通”热线服务的情况。

  2017年10月,鄞州区积极探索“村民说事”线上+线下模式,在云龙镇率先试点“书记一点通”热线服务,用一条“904901”的全村通统一号码热线,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把党旗插在人民群众的家里,把热线连在人民群众的手里。今年2月,鄞州区委要求7月前在全区推广。

  节后一上班,陈建恩就到村民家中去听一听,和村民面对面问一问,对“书记一点通”满不满意,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等。“这样,才能把‘这座桥’越建越好,也可以为推广工作多提供经验。”陈建恩介绍,目前云龙镇已在8村1社区试点建立“书记一点通”,今年4月前将实现全镇17村和1社区全覆盖。

  说话间,走到了村民李宏达家中。一提起“书记一点通”,李宏达就带陈建恩去看了看电视机旁的一部固定电话机。

  “特别方便。”李宏达一边说,一边按下了电话机上贴有“党旗”的固定按键,站在一旁李德龙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一点就通”,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也是陈建恩多次调研不断“调试”的成果。在上李家村郏翠娣家中,郏翠娣说:“刚开始是连入自家的固定电话,后来70岁以上老人家中基本都送了一台‘特制’电话,但还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郏翠娣的话音刚落,陈建恩马上接口问道。

  “每次断电,固定按键就得重新设置一次。”“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过段时间不需要重新设置的电话机就会送到你家了。”

  电话线的两端,一头牵书记,一头连群众。在上李家村调研后,陈恩建又和陈黄村多位村民坐在一起谈了谈。大家在说起“书记一点通”经历的同时,还给书记操起心来,“书记常说,我们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现在一有事,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书记一点通’,但是村里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打电话,书记怎么忙得过来。”

  这些想法,陈建恩都记了下来。中午回云龙镇镇政府的路上,陈建恩告诉记者:“已有考虑,初步设想是再增加一个固定热线,可以‘一点通网格长’,比如第一网格就是‘904951’,第二网格就是‘904952’,以此类推。这样,原来以村社党组织为核心,由村社干部和党小组长组成的服务团队将更加立体,真正做到‘群众动动嘴,干部来跑腿’。”

  中午短暂休息后,陈建恩还到云龙镇唯一的社区——云达社区走了走,与社区干部、居民边走边看边问。“云达社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型社区,可以为鄞州在社区推广‘一点通’提供经验。”

  不知不觉,已近下午4时,陈建恩收起记得满满的本子,结束了当天的调研。记者看到,“可结合微信客户端进一步打破受理局限性”“探索实现‘书记一点通’和‘一中心四平台’的有效衔接”等多个建议都被记录在内。“接下来,将一项一项落实,一步一步完善。”陈建恩说。

27.jpg

耕德电子(安吉)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向陈晖(右一)介绍公司扩大生产情况。

  安吉开发区干部进企业

  节后新开工 服务送上门

  浙江在线2月2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璐怡 通讯员 邱晔)2月22日上班后,安吉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陈晖便马不停蹄直奔开发区,了解企业开工进展情况。

  上午9时不到,浙江洁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门口,运送原材料的叉车进进出出,工人们正忙着开工前的准备,一派火热景象。

  “新年好!”一进门,企业相关负责人王向亭朝陈晖打起招呼。“二期项目厂房审批情况如何?复工情况怎么样?”没多寒暄,陈晖直奔主题。

  “审批没问题。你看这进度,预计5月左右就能完成厂房主体工程了。”指着大门右侧占地70亩的施工建筑,王向亭介绍,厂房是为“洁美”总投资3亿元的片式电子元器件转移胶带建设项目二期工程而建,达产后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是公司年后的重点。这项工作同样也被陈晖惦记着,随后又听王向亭笑着说,“今天50%的工人都上班了,大多是当地人,外地工人也都在路上了,明天就能全面生产。”

  接连的好消息,让陈晖露出了笑容。他跟记者解释,现在很多工人过年返乡都选择在家多休息几天,如此一来企业用工荒、招工难就成了“老大难”,复工情况一直是他担忧的问题。

  “看来大公司企业氛围和福利都不错,工人们也很给力。”“洁美”去年刚上市,是目前安吉4家上市公司之一,首个走访企业就让陈晖感受到了新年满满的动力。

  离开“洁美”,陈晖又步履不停赶往同样位于高新技术园区的耕德电子(安吉)有限公司。“‘耕德’是去年9月从杭州引进的高新企业,投资近2亿元,主要为华为等公司提供手机配件。”路上,陈晖对企业情况如数家珍,这背后是他与企业无时不刻的联系与交流。

  现场,机器“嗞嗞”运转、女工们细心质检,工作有序开展,一点也不像上班第一天。

  “我们初四就开工啦!”安吉项目负责人瞿和军刚检查完工作,瞧见陈晖忙迎上前笑着介绍,“我们现在订单接不完,仅2月就要完成60万套的手机中框。”瞿和军说,这可多亏安吉良好的营商环境,“当时来安吉,很多审批项目‘最多跑一次’,还直接提供了8000平方米的厂房,我们10月设备一到位就实现投产了。”

  “有什么还需要政府帮忙的吗?”陈晖的问题让瞿和军眼睛一亮,原来耕德新年就有了大订单——至少要生产1000万套手机中框。“现在有个难题就是职工住宿不够用啊。”他吐露了新烦恼。去年,借政府之力,耕德顺利租下4幢楼60余个房间作为员工宿舍,但随着员工增加、生产扩大,宿舍数量明显不够。

  “别急,我了解下尽快给你答复。”听到这样的回复,瞿和军安了心。

  时近午饭时间,陈晖一边把企业新诉求记录在案,一边又往浙江天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赶去,“天草”正计划主板上市,陈晖要把新春“大礼包”送上门,“这是鼓励企业挂牌上市的相关优惠政策资料,今年县里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做好‘店小二’服务,实现精准帮扶。”

28.jpg

杭州西溪街道上马塍社区的助老员给老人送餐上门(资料照片)。

  杭州西湖区解养老难题

  助餐送到家 吃得更舒心

  浙江在线2月2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艳 通讯员 张坚 钟芳)2月22日早上,杭州西溪街道上马塍社区的助老员何爱娟分好18份餐食,装进保温箱,戴上头盔,骑上电动车,开始了当天的送餐之旅。

  “沈阿姨,午饭来啦,今天是红烧鸡块,雪菜小笋和番茄炒蛋。”像往常一样,刚到楼下,何爱娟已经开始唤着82岁的独居老人沈岷佩,这样的一份午餐老人只需要付10元钱。只要在西溪街道的助餐服务点“下单”,行动不便、孤寡老人即可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一日两餐,风雨无阻,解决了吃饭的难题。

  “一开始搞老人助餐点,我们还以为只是说一说,没想到现在服务这么好,每天都能送饭到家门口,还能照顾到我们的口味。”沈岷佩笑着告诉记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对的一项民生课题。截至2017年末,西湖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2.19万,数量位居杭州市主城区首位。通过多方调研,大家发现,吃饭一直都是老人反映集中的难题,尤其是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

  2017年10月,西湖区推出22项敬老爱老新政,其中老年助餐是投入资金力度最大的惠老举措。目前,西湖区共有117个老年助餐点,覆盖180多个村社,其中老年食堂14家、签约共建网点101家、订餐配送企业2家。

  吃上饭了,还得吃好饭。西湖区民政局负责人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一位老人家患有高血压,担心老年食堂的菜油盐放多了会影响健康。针对这样的问题,相关部门多方调研了解下,发现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比例居高,他们的特殊膳食要求应当重视。新年后,西湖区将在各个实体助餐网点配备营养师,开展杭州市首个健康膳食指导服务,坚持每日配置一款营养餐点,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专业的食谱。

  在家门口吃上饭,还有营养,许多老人对助餐服务称赞有加,老人助餐服务也在一次次反馈中不断完善。今年7月,西溪街道将会改建一个上下两层能容纳200余人堂食的老年食堂,“建好后就可以满足更多老人的就餐需求了。”西溪街道社会公益发展中心主任茆征告诉记者。新建和改建老年食堂是西湖区今年在养老助餐方面的大举动,作为实事项目推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签约助餐网点和订餐配送企业的服务,让老人吃得更舒心。

30.jpg

王嘉珏(左一)与群众交谈,了解他们在拆迁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磐安窈川乡农村指导员

  与百姓交心 解群众之困

  浙江在线2月2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湘云)节后首个工作日,省科技厅派驻磐安县窈川乡农村工作指导员兼依山下村第一书记王嘉珏,一早就到村里,准备再次走访几户拆迁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依山下村位于窈川乡东南部,西溪流域上游。新农村建设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旧村改造中的几户拆迁困难户成了乡、村干部的最大牵挂。老周家便是其中一户。老周家的房屋是泥木房,破损严重,产权关系复杂,自拆迁扫尾工作启动以来,乡、村干部和王嘉珏曾多次去老周家走访,吃过“闭门羹”,坐过“冷板凳”。

  “门不好进,话谈不拢,其关键在于没能与百姓交上心。”多次碰壁之后,王嘉珏总结了经验。为了当好这个旧村改造的调解员,他通过走访乡里乡亲,了解老周家的真实情况:老周家从事食用菌种植,近些年来,父子俩通过互联网销售菌菇棒,不仅生意红火,还带动了村民就业。

  “一旦房屋拆迁,土地被征用,我们家的菌菇棒便没了仓库,到别处租赁场地,经营成本会大大增加。”大年初七,面对王嘉珏同乡干部的又一次上门走访,老周道出了心中的担忧。

  “仓库移走后,虽经营成本会提高,但你们也可以借机扩大生产规模,还能发展农家乐!”“我也有过这个想法,但始终找不到合适地方。”“我们一定会尽力帮你协调。”一旁的乡干部接过了话……老周家中,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交谈的气氛也融洽起来,解决方案也渐渐明晰。

  出门时,天空中飘起了濛濛细雨。走在泥泞的乡土路上,王嘉珏告诉记者,虽然这次走访并没有达成最后的拆迁协议,但至少又推进了一步,完成了来之前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多次的走访经历也让他明白,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才能真正了解问题,解决矛盾。


标签: 春节;工作日;基层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2232972569099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