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做农民兄弟的贴心人
——省农科院服务“三农”纪实
2018年04月26日 06:54:5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褚田芬 邵敏


zjrb2018042600003v02b002.jpg

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右)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

  浙江在线4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褚田芬 邵敏)仲春的江南,这片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土地,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焕发出无限生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浙江的田野上,从来不曾缺少农业科技工作者奋斗的身影。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我省农业科研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省农科院人心中铭记着一个难忘的时刻——200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省农科院,留下殷切嘱托。

  省农科院既是一个科研单位,又是一个农业单位;科技攻关和科技兴农密不可分。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主战场上去,真正地找到感觉,成为当地的活财神,成为老百姓最爱戴的人。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汤勇说,省农科院广大科技人员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不忘“兴农”

  在手机客户端上输入几个指令,田地里的水管就能定时自动喷水灌溉,大棚的卷帘也能在规定的时间打开或合拢——依靠省农科院专家提供的这套数字农业产品,无花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的3个多月里,武义县果农潘勋剑一个人管理着占地数十亩的种植基地。

  “我们把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开发出一系列成果,帮助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经验式操作,让农业生产更加轻松、科学和高效。”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徐志福研究员说。数字农业研究所于2010年组建成立,从省内的嘉兴葡萄大棚、舟山水产养殖,到遥远的青海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和新疆红枣种植基地,越来越多的农户从这些“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智慧农业成果中得到了实惠。

  省农科院院长劳红武说,省农科院始终牢记科技兴农使命,坚持从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出发谋划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省农科院一方面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所等面向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的研究所,扶持发展新兴学科;另一方面对传统优势领域的学科也适应发展需求优化调整研究方向、设定新的研究目标。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现有12个课题组,均以专攻的蔬菜品种命名,其中像花椰菜(即西兰花)课题组、豇豆瓠瓜课题组等都是近年来陆续新设的。“选育新种,我们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把‘好吃’放在第一位,提升品种的竞争力。如当前我国95%的西兰花种子都是进口的,我们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育成可相抗衡的新品种。”蔬菜所所长李国景研究员说,不断问世的优质新品种蔬菜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让广大农户的腰包更鼓了。

  仅在2017年,省农科院就有35个新品种、12项新技术列入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50万亩次,生态养殖技术20多项。油菜“浙油50”、瓠瓜“浙蒲6号”等品种的全省覆盖率超50%。创意农业、天然药用资源、农产品产地溯源检测等新学科稳步发展。

  从育种到栽培,从种植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地在每一个环节寻找科研的突破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过去的一年,许多人记住了一位把生命奉献给农科事业的省农科院专家——王一成。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以一颗赤子之心投身我省动物疫情防治,哪里有疫情就往哪里跑,罹患癌症晚期还在坚持工作。在他的告别仪式上,从全省各地赶来的养殖户无不悲痛落泪——王一成就是他们心中最爱戴的人。

  王一成团队中的科研人员说:“我们都觉得,王老师没有走,我们身边到处都留着他的影子。我省动物疫情防治还面临很多挑战,科技工作者应该怎么做,王老师已经给出了答案。”

  王一成的答案,也是省农科院所有科技工作者的答案:多年来,他们走遍我省高山海岛,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排疑解难、出谋划策。我省向欠发达乡镇派出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专家成为绝对主力,做农民持续增收的好帮手;台风寒潮等灾害来袭,省农科院专家急农民所急,赶到现场指导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推广创新成果,省农科院专家带头技术入股成立企业,不仅“做给农民看”,更“带着农民干”。

  省科技特派员包崇来为青田县章村乡带去了“紫色的希望”:他十余年如一日在这个偏远山乡推广省农科院选育的“浙茄1号”等茄子新品种,章村乡农民过去种水稻一年亩均收入约一两千元,如今茄子亩均收益已达8000元。农科专家成为农民身边的“活财神”。

  从实验室的“象牙塔”走到生产一线,省农科院园艺所吴延军副研究员真正“找到了感觉”。她手把手教果农剪枝、搭架。“每到一处田间,我总是被农民们渴求的目光打动。许多乡亲都说‘我要是能早点认识吴老师就好了’。”同样是在生产一线的实践中,吴延军团队取得了科研突破,成功摸索出在南方气候土壤环境中栽培甜樱桃(即车厘子)的技术,并选育出我国南方首个有经济学产量的甜樱桃品种——“江南红”。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户手里。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书写了精彩新篇章。

  担当乡村振兴新使命

  农业农村的绚丽画卷日新月异,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农”的初心始终不变。投身乡村振兴,更好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省农科院人在新时代肩负的新使命。

  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有赖于科技创新成果精准高效转化。省农科院科技推广与产业处处长游兆彤说:“我们有意识地把创新链布局在产业链上,加大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化成果的培育。”省农科院蚕桑所李有贵副研究员团队历时8年,实现了寄生于桑树上的一种珍稀药用真菌——桑黄的人工栽培。这项技术被海宁一家急需转型的农业企业相中,在2017年省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上,经11轮举牌以300万元竞得。现在,这家农业企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工厂化桑黄研究与人工栽培示范基地,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规划要先行。日前,浙江省农业农村规划研究院落户省农科院,致力于打造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创新的“思想库”、政策咨询的“智囊团”、规划建设的“设计院”。我省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美丽牧场等项目的规划有了强有力的智力引擎。

  面向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省农科院人的奋斗永不停歇。当前,省农科院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打通农业智力、科技、管理下乡通道,激发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活力,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生态宜居和农民增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标签: 农业农村;科研人员;数字农业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4278233877092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