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龙游张王村,从“上访村”变成“先进村” 袁平华和他的“村情通”
2018年05月03日 06:55:20 来源: 浙江在线 翁杰 通讯员 朱君才 蓝正伟

  袁平华在给村民们介绍如何使用“村情通”平台。 拍友 吴森邦 摄

  浙江在线5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翁杰 通讯员 朱君才 蓝正伟)龙游县东华街道张王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但最近3年没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这个昔日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前不久还获评“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让这个“后进村”发生巨变的村支书袁平华,既不是创业成功后返乡的能人,也不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而是一名由街道聘用的“临时工”。

  可偏偏是这位外村人,却能化解许多连本村干部都束手无策的村民矛盾。不单如此,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还自己设计出了一个信息管理平台,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搬上了手机,让村级事务更加公开透明。

  问及其中的诀窍,袁平华的回答很简单:村干部要做到“村情通”,就像他给自己的平台所取的名字一样。

  带着钢筋钳上班

  做了4年多的村支书,袁平华仍难忘刚上任时的尴尬。

  2013年12月,东华街道委派聘用人员袁平华兼任张王村党支部书记。此前,由于村两委班子涣散、村级财务公开不够等问题,村民意见很大。考虑到袁平华做过10年协警,是处理纠纷的能手,街道派他前去化解邻里矛盾,改善干群关系。

  可没想到的是,袁平华一上任,迎面便是一个“下马威”——有村民用铁链将他锁在了村委办公楼的大门外。甚至,他停在村口的汽车也被人用石子从车头到车尾划了个遍。

  “说实话,当时我也是又气愤又委屈。”袁平华说,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村民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因对村两委班子的矛盾所致。想通了这一点,他也不找村民理论,每天照常上班,只是随身多带了一把钢筋钳。村民锁一回大门,他就钳一回。

  改变村民对村两委的态度,袁平华首先从化解村民矛盾做起。自上任以来,袁平华就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无论是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一准几分钟就赶到。“这就像是110出警一样,越早介入就越容易化解矛盾。”他说,若是去晚了,矛盾一旦激化,小纠纷就可能成了大矛盾,而且村民也很容易迁怒于村两委。

  多年的协警经历,让袁平华调解起矛盾来,自有一套。上任后不久,村民吕本和叶尉军因为建房的事儿起了纠纷。袁平华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就赶到纠纷现场,袁平华先不论谁对谁错,和两家人论起了情理。

  “情理情理,情在前,理在后。”袁平华回忆,其实两家人争执的不过是两家房子走道几十公分的问题。他抓住情字做文章,又给出上中下三个解决方案供两家人选择,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当天,袁平华就让两家人达成了书面协议。

  心里装着老百姓,说的话百姓自然就愿意听。单单上任第一年,袁平华就调解大小矛盾不下50起。

  捣鼓治村e平台

  解决了邻里矛盾,可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袁平华:村民们总觉得村里的财务、事务不够公开,意见不小。“这也是过去张王村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

  2016年2月的一天,袁平华意外地发现,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上微信、看新闻、听音乐。受此启发,他想到,可以把村里的事务、财务都搬到网上去公开。只有做到足够公开透明,老百姓才能对村干部心服口服。

  袁平华将自己的设想告诉了一位做编程的朋友。没想到,这位朋友格外热心,愿意帮着编写程序,试着帮袁平华实现设想。

  说干就干,袁平华着手绘制整个智慧平台的构架,并琢磨各项功能设置;而他的朋友则根据要求,在业余时间进行程序开发。那阵子,两人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讨论程序开发的事儿,常常聊到凌晨两三点。得益于早年做协警的工作经历,袁平华对户籍工作等都很了解,搭建这类平台构架也是得心应手。

  约莫3个月后,张王村的村级事务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发布了第一条消息。袁平华将平台命名为“村情通”,意为实现村情民情通达顺畅的平台。在村里开村民代表大会时,他要求村里的每户至少有一人关注“村情通”。这样,即便家里老人上了年纪用不来智能手机的,也可以由在外工作的儿女、孙子孙女来转告村里的通知。

  “过去村里发放各类补助,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事儿,因为信息不够公开,一些小道消息在私底下传来传去,很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村民李菊连说,现在好了,谁家有补贴谁家没补贴,打开手机一查都一目了然。

  去年底,村里公布2018年临时补助的名单,共计6位村民在列。这条讯息一发布就有300多点击量。“我们全村也不过700来人,按照每户两人来说,这条信息几乎覆盖了所有村民。”袁平华说,信息发布后,村民们一看,都是村里公认的困难户,自然也就心服口服。

  不单如此,如今民政、妇联、残联、团委等各条线的扶助项目也都上了平台,村民可以自己在线申请。袁平华说,这样也避免了村民对村干部办事不公的担忧。

  “抠门”书记倒贴钱

  走到群众中去,村干部才会成为群众贴心人。

  做了多年农村工作,袁平华对此深有体会。一来到张王村,他就给自己定了三个要求:群众有喜事,不忘道贺;群众有病痛,不忘探望;群众有困难,不忘帮助。每次上门看望患病的困难村民,袁平华总是自掏腰包买米买油,有时候临走还要留下500元慰问费。

  “起初我们见书记对村民出手如此阔绰,还以为他家境不错。”村党支部委员徐素君说,后来他们才知道,其实袁平华生活并不富裕。他和妻儿至今仍借住在街道办公楼里仅20多平方米的楼梯间,老母亲身患重病需巨额医疗费。

  让徐素君感动的是,即便如此,上任的那一年,袁平华为了村里的事情自己就贴了6000多元。但为此,袁平华也没有少听妻子的抱怨,埋怨他往村里搭了那么多业余时间不说,还一个劲地贴钱。

  在日常生活中,袁平华不计较个人得失。可在对村集体的财产上,他却是“锱铢必较”。

  负责村里五连渠整治工程的施工队队长周庆明不止一次向街道相关负责人“抱怨”钱不好赚。“袁平华这个‘监工’管得又严又抠门,为了省钱,非得和我们一起干。”他说,每次袁平华去得比工人还早,走得又比工人还晚,就是为了督促他们加快赶工期。

  张王村集体经济却是越来越好。这些年,袁平华为了发展村集体,一趟趟地往县里各个部门跑,铆足了劲争取项目。粗粗一算,4年来袁平华少说为村里争取了上百万元项目资金。

  “人心都是肉长的,书记对我们的好,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黄卸荣如是说,过去村集体要建个路,涉及村民利益,谁都不肯让半分。

  如今,张王村村民也都不再那么计较,项目实施起来更加顺畅。几年来,村里建起了村文化健身场所、居家养老中心,还完成了农田电网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阳渠整治以及3个公共停车场建造。

  如今的张王村,干群和谐、村庄和美、村民和睦。

标签: 袁平华;村民;村情通;村干部;钢筋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5033479819073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