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诗在远方,路已启程 “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收官
2018年08月26日 08:02:4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方时列

  浙江在线8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时列)有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近400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就的人文山水走廊。有一条路,长190多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一样回归文化遗韵。

  2018年8月23日,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行走在天台山唐诗之路古道上,面对一路古朴幽静,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上述文字——陈主席说,这段文字来自一位媒体记者,他很有感触。

  没过多久,这段文字便在与陈主席同行的人中转发开了。这不意外——那一天,正好是浙江省社科联举办的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社科联联席会议的第二天,与陈主席同行的,都是各地社科联以及地方学院的学者,这番话,很容易激发起大家的共鸣。

  与此同时,本次活动,也是钱江晚报与浙江省社科联联合发起的“诗与远方——浙东唐诗之路大型人文纪行”特别报道的收官活动。

  徜徉在我们曾经报道过的天台山如画诗路之上,流连于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台州市社科联与天台县人民政府精心策划安排的雅集之间,回味着各路学者专家对浙东唐诗之路建设、开拓所发表的真知灼见,一条凝聚着古代诗人的理想与才华、现代学者的心血与智慧之路,慢慢在大家眼前清晰起来,铺陈开来。

  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学者专家和政府所做的努力,如明珠般散落在这条千年古路之上,它们散发出的迷人光彩,一点一点驱散着这条诗路上的迷雾,一寸一寸抹去古诗上的尘埃,当迷雾与尘埃散去,我们发现,这条路清晰美丽,这条路有诗、有远方……

  诗路文化研究——

  需要“串珠成链”

  “强烈请求省社科联牵头,成立一个浙东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的省级平台!”眉发皆白的杭州市历史学会理事吴亚卿教授说。

  2018年8月22日,“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社科联联席会议”在天台举行,来自杭州、绍兴、台州、宁波等地的市、区、县社科联负责人,以及诗路沿线的文化学者、报纸出版、广播电视媒介把偌大的大厅坐得满满当当。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要求大家发言言简意赅,“只说三件事,”他说,“你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但代表们发言的踊跃程度,用“争先恐后”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大花园建设,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

  相信在浙江各地,有许多人看到这一消息都会感到格外振奋。因为,如果以1991年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概念为标志,浙江各地文化学者已为这个梦想努力了近30年了。

  浙江人作风踏实,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领域表现一致。

  到目前为止,有关“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文章已有300多篇;

  14年前,竺岳兵老先生便已主持出版过一套唐诗之路系列丛书;

  有关唐诗之路的学术研讨会,大大小小已开过二三十次;

  新昌县人民政府与浙江交响乐团合作,推出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入选了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

  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申遗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今年,由浙江省社科联与钱江晚报共同策划推出的“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报道,系统地挖掘了浙东唐诗的历史文化内涵。

  回到文章开头,吴亚卿教授提的这个建议,是各地代表提得最多的一点。

  在记者看来,这一愿望之所以在诗路沿线各地学者心中这样强烈,一方面说明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理论研究、具体操作,的确有各自为战的问题存在,更重要的一点原因,其实蕴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关于诗路的研究,我们已经做得够多够丰富了,与研究开发本身相比,整合工作显得更为迫切。

  “我们要‘串珠成链’。”陈主席说。

  诗路产业推进——

  旅游、雅集、手游,一样都不少

  在会议过程中,记者被放在台上的桌签吸引住了。

  一张小小的桌签,外面印着参会者的名字。打开,里面是一张天台县的旅游全景地图,旁边配着天台旅游的文化资源,从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到合和文化发祥地,一共十项,唐诗之路目的地当然也在此列。

  浙江人的特点是干了再说。在天台,记者感受很深。拿建设“唐诗之路”政策的落实来说,资料袋里厚厚的两本《天台唐诗全集》,就是一张很漂亮的成绩单。

  会议手册的背面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可以下载一个与唐诗之路有关的闯关小游戏。

  晚上,天台县政府组织了一场雅集,地点设在天台旅游集散中心一幢精致的小楼里,这个地方,叫“唐诗之路文化体验中心”。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县县长潘军明熟稔地吟诵出李白的这句天台宣传天然口号,如数家珍地列举天台在唐诗之路建设上所做的努力。既有把杭州地铁一号线包装成“天台山号”,全面推介天台旅游资源的大手笔,也有把石梁镇打造成“云端·唐诗小镇”这样的落地工作。

  一旁的县委常委余昌杰介绍得更为详细,在天台,这项工作已与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等举国方针有效地结合,工作甚至推进到与唐诗之路相关的游戏开发、动漫制作以及文创产品开发这样细致的地方。

  在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各区市县中,天台是自觉将文化与产业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新昌、嵊州、绍兴、杭州这些地方,细细看去,你会发现不少理论研究与产业开发的闪光点。

  采访的最后,记者深深地觉得,我们今后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将这些散落在诗路上的遗珠拾起来,挂在这条山水之路间。

  与山水星光同行,诗在远方,路已启程。

  感谢——

  感谢台州市社科联、台州学院、天台县社科联、绍兴市社科联、新昌县社科联、西兴街道、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新昌县白云书院、新昌县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等,为本组报道提供的支持。

  协同推进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研究

  陈先春(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8月23日,参与浙江省社科联举办的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社科联联席会议的学者沿着唐代诗人的路线,上天台山赏飞瀑后,于当天下午,又抵达台州,与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会合。

  8月24日上午,台州学院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浙江省社科联、台州市委宣传部、天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在台州学院开幕,会议为进一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战略举措汇集相关领域研究力量,建言献策。

  “串珠成链”,无论是学者研究,还是实际操作层面,它已然处于行进当中。

  在这次会议当中,专家们进行了激烈的脑力激荡,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过去、现在、未来,大家都有话说。

  钱江晚报邀请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撰写了《协同推进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研究》,字句之间,可以读到“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与学人、大众、以及时代的关系。

  浙东有山,雄奇俊秀,绵亘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天台山的来历是如此神秘、瑰丽、崇高,在中国众山之中可谓“系出名门”。晋朝孙绰曾经热情洋溢地写下一篇《游天台山赋》,认为天台山穷尽人间风景之壮丽瑰奇,并为天台山因为路途遥远崎岖,不为世人所知,没有位列五岳之尊深感不平。

  进入唐代,诗人们却络绎不绝地踏上了浙江大地,无论是水上行舟,还是陆路吟鞭,他们此行的目的地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天台山,或访仙修真,或礼佛禅修,或赴任访友,或隐居探幽。后来,人们将“唐诗之路”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并称为三条古代文化路。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抓好大花园建设,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开展浙江“唐诗之路”的研究与宣传普及是回应群众期盼、保护传承唐诗之路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省委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应有的时代担当。

  近30年以来,浙江的学者从未停止过研究开发“唐诗之路”的脚步。如最早提出“唐诗之路”概念的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一直致力于将“唐诗之路”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对“唐诗之路”上留下的“唐诗”进行研究,从而回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图像以及唐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为今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一种内在的历史呼应。2018年5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钱江晚报共同推出了大型策划报道——“唐诗之路”人文纪行,携手全国知名学者,以及“唐诗之路”沿线的研究者,在浙东山水间开启了一次寻路之行。

  与打造文化浙江和推进浙江“唐诗之路”建设相比,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宣传普及不够,特别是对唐诗之路蕴含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大量的唐诗之路附属遗存和相关遗产散落各地,有些甚至面临轶失的危险,开展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挖掘搜集整理工作刻不容缓;三是唐诗之路研究在不同地域间相互割裂,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加强交流、融会贯通,整合各类资源,提升研究开发特别是基础性研究的起点和层次。

  下一步,省社科联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搭建协同研究平台,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争取每年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开展唐诗之路文化词条内容征集和整理活动。结合“唐诗之路”沿线留下的大量古村落、古驿道、驿铺以及道教佛教遗存,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等方面融合共生,切实把唐诗之路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这个协同研究平台也可以在国际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效载体。

  面向社会大众,联合开展“唐诗之路故事会”征集发布活动。通过集中宣传和广泛发动,鼓励引导各类专业人士和社会力量不断增强对唐诗之路的关心热爱,共同参与唐诗之路故事发布活动,使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有关唐诗之路的珍闻趣事、文学作品和史料资料最大范围地得到搜集整理

  众议

  古今浙东唐诗之路的不同

  辛金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在唐代,唐诗之路的路线主要是“水路”。

  今天的新昌盆地,在唐代叫“剡中”,当时是湖泊沼泽地,海拔高度和海平面相差无几,国清寺门口就是海水,鉴真和尚就是从国清寺门口登船东渡日本。

  唐代浙东唐诗之路的路线,主要干线是乘船从钱塘江西兴渡口进入浙东运河,经镜湖入曹娥江,再入嵊州剡溪,在新昌的沃洲湖一路行舟,水尽则在天台的石桥村、慈圣村一带上岸,直奔天台山。“石桥”是登攀天台山必经之路,孟浩然写下名诗“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梁”。

  在现代,由于海平面下降,如今的唐诗之路主要是旱路——古驿道。

  这条“旱路”,从会稽山逶迤而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再从新昌旧城东门直至天台县界。此路是东晋末年大诗人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沿途的老百姓至今都能够识别该道。

  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恶溪

  胡正武(台州学院教授)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孟浩然《寻天台山》)

  孟浩然游天台山的线路,在学界有争议,这条恶溪关系着孟浩然是绕了一圈来到天台山,还是从剡中直接到达。

  历史上真有这么一条“恶溪”吗?还真有一条离天台山四五十里的“恶溪”。

  浙东有两条恶溪,处州的恶溪记载早,后改名“好溪”。台州的恶溪从现存史料看,最早是南宋《赤城志》记载,且其治理时间在南宋到明朝,晚于处州恶溪。后改名“大善滩”,是改“恶”从“善”了。

  空海为什么在浙东寻访文学书

  卢盛江(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

  806年春天,日本僧人空海已经来到越州,他向越州节度使求内外书。他有意寻访文学类书。

  空海为什么要在越州求内外典籍?可能因为长安寻道求法活动太频繁,时间太紧张,加上日本派使臣催促回国,在长安来不及做这件事。另外,也可能因安史之乱后,文人多聚江南。比如,大历年间,江南有浙东诗人群和浙西诗人群。江南也成为文学活动的重要之地,因此唐人著作在吴越一带多有流传。

  空海入唐,携回日本的东西中,有不少文学作品集和诗学著作……这些著作中,有些当得之于越州。

  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天台山

  胡可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就台州与明州而言,从海上来中国的外国官员、商人、学生和僧徒,都要在台州或明州查验,发放“过所”才可以进行陆地上的各种活动。经过明州的遣唐使,重点是来唐学习先进文化,故而其访问区域是天台山,实际上台州是日本遣唐使从明州登陆后从事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地方。

  有一种想住在天台山的冲动

  川合康三(日本中国学会会长)

  这是我第一次来天台,我对天台高明寺仰慕已久,参观了高明寺后,有一种想住在那里的冲动。

  记者 孙雯 整理

标签: 唐诗之路;浙东;天台;诗人;文化;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