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邱柏金:滩涂地上写传奇
2018年12月10日 08:19:57 来源: 浙江在线 刘子瑜 通讯员 蔡卡特

  邱柏金,在钱塘江岸边的滩涂之地住过草棚,参与过围垦造田,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他带领盈丰公社利二大队种植苗木创收增收;1984年至2002年担任利二村村支书,带领全村积极响应杭州市“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实施村庄整体拆迁改造,现在钱江世纪城核心区域便处于该村以前的所在地。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子瑜 通讯员 蔡卡特)行走在钱塘江大堤上,尽管已经69岁,但邱柏金依然腰板挺直、大步流星,不一会儿就把记者甩在身后。

  这是农历戊戌年的岁末,邱柏金的一次平常“喊潮”巡堤。冬日的阳光挥洒在钱江两岸。江北,钱江新城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江南, G20峰会主会场大气磅礴,亚运会主场馆“莲花碗”风姿初露,折射出绚丽的光。

  邱柏金家住萧山区宁围街道利二村,“喊潮”巡堤30年,见证了钱江两岸点点滴滴的变化。他说,脚下的这片土地已今非昔比,“做梦也没想到,荒废的滩涂地里能‘长’出这么多高楼来。那叫一个现代、气派!”

  和许许多多老一辈的宁围人一样,在杭州“拥江发展”的大潮里,昔日住过草棚瓦房、被称为“沙地佬”的邱柏金,如今住进了31层的江景房。他诙谐地说:“这就叫步步高。”

  邱柏金讲述着城市的变化。 本报记者 李翔 摄

  / 草棚 /

  巡好堤,邱柏金带着记者寻访以前所住老屋的地块。来到世纪城公园,他突然停住脚步,左看右看,又摇摇头,说:“以前的老宅应该就在这儿。”由于变化太大,邱柏金已记不清老屋的位置,但能清晰地回忆起老屋的样子。

  老屋其实是个草棚, 2米高、4米宽。邱柏金说,解放初期,温饱问题尚待解决,不仅自家住草棚,当时的宁围镇遍地是草棚,“草、竹子用粗麻绳捆绑搭建起一个房子,江风一吹四处漏风”。

  草棚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每天晚上父亲点煤油灯,邱柏金都跑到屋外躲起来,“一不小心整个屋子就着火”。

  在他的记忆中,又穷又苦是当时宁围人的标签,“别人都种粮食,我们的土地是沙地,100亩地种70亩棉花、15亩络麻,只有15亩才适合种水稻”。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眼看着日子一点点好起来,但一场台风裹挟着大雨、江水呼啸而来,“宁围所有的草棚被毁,所有人无家可归”。

  邱柏金说,在村民们怨天怨江的时候,萧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修大堤,防洪水”的号召。宁围人团结一心,家家户户参与修堤。半年时间,大堤修好了,邱柏金再也不用担心潮水倒灌,农作物也有了稳定收成。

  但大伙心里还有件事儿放不下,“我们就盼着有一天可以不挤在草棚里”,邱柏金回忆,那时老人们常说:“希望有生之年能像城里人一样,有间瓦房住住。”

  / 瓦房 /

  1989年,大批群众从草棚搬入自盖居民房(资料图)。

  1974年,24岁的邱柏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里拿出了多年来积攒下的2000元钱,硬着头皮造了一间40平方米的瓦房。

  邱柏金掰着手指头说,这间房子虽然美其名为婚房,却住了9口人,“包括我父母和兄弟姐妹”。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彼时,宁围人鲁冠球办了一个农机厂,当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春风起,春潮涌,邱柏金首次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机遇。1979年的春节,邱家一家人坐在桌子前,邱柏金裹着大衣在家门口来回踱步了近一个小时,瑟瑟寒风吹来,却让改善生活的想法愈发热切:“父辈种田一辈子,自己能不能换种活法?只要是勤劳致富,天无绝人之路!”那天,他作了一个决定:要去市场经济的大浪里“淘金” 。

  春节一过,他便去杭州市寻找商机,“当天雾太大,上午坐船过江,中午才到对岸”。

  一番调研后,邱柏金发现:随着城市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市场上对苗木的需求逐年增大。回到村里后,他挨家挨户动员大家种植苗木。但许多村民给他吃了闭门羹:“没找到苗木销路前,还不如种点粮。”

  邱柏金把这一问题反映到了当时的萧山市委。不久,政府部门便派人四处寻找苗木收购商。后顾之忧没了,利二村和周边村开始家家户户种苗木。一年后,宁围镇人均年收入达2000元,草棚屋彻底消失,村民们都盖起了瓦房。

  苗木产业越做越大,村民们却有了新苦恼。“只种小,不种大”是外界当时对宁围苗木产业的描述。邱柏金说,主要还是因为路不通,大苗木运输非常不方便。

  正在村民一筹莫展的时候,杭州市决定在紧挨着宁围的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1992年,这座横跨钱塘江的大桥通车,被命名为“钱江二桥”。从此,宁围镇大型苗木源源不断跨过钱塘江销往全国各地。

  销路有了,家里富了,邱柏金家的瓦房盖到了三层,电视机、冰箱、半自动洗衣机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儿子还考上了浙江大学,女儿考上了中专。邱柏金说起那段日子兴奋不已。而此时,宁围除了苗木市场闻名国内,以万向、传化等企业为龙头的制造、化工业也名声大噪。

  也是在那一年,邱柏金第一次在电视里看见了远隔千里的深圳,此时的深圳高楼林立,一位伟人在那里留下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愈发有力。

  邱柏金很庆幸,自己当年的决定,一点都没错。

  / 高楼 /

  2017年,邱柏金和其他村民从自建房搬入高层楼房居住(资料图)。

  邱柏金原以为会在瓦房里住一辈子,不曾想在67岁生日的时候,搬到了31层高的江景房。

  2003年,萧山积极响应杭州市“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打造钱江世纪城,决定全面开发宁围。

  2011年,邱柏金家的瓦房被征地拆迁,“当时干部们说以后让我住楼房,还是江景的,我都不敢相信”;2014年,宁围镇撤镇设街道;两年后,邱柏金终于“眼见为实”,距离钱塘江不足一公里的地方,17栋高楼耸立,这是邱柏金的新房——“利二花苑”。他抽签抽中31层,在家里就可以望见钱塘江与奥体中心。

  邱柏金说,2016年,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主会场距他家不过1公里。周边的环境也变得更漂亮了,原来泥泞不堪的道路修成了双向六车道。在小区门口往北步行5分钟,便是地铁2号线的车站,老邱时不时带着老伴乘地铁去西湖边散步。

  现在,邱家四世同堂,上有百岁母亲,下有儿孙满堂,他的儿子住排屋,女儿住上百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安居乐业,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写照。

  已到颐养天年的邱柏金并不知道,萧山刚刚出台了新一轮的《萧山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在原计划基础上,再增加20个村,拆迁群众2.6万户以上。

  但他知道,过去一年间,萧山的每一天,都在创造着新的历史、刷新着发展高度,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原本的滩涂之地屹立起一个又一个大型商品楼盘与写字楼,江对岸的“城里人”正加速涌入。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老邱,你在1979年的春节作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今年的春节,有没有新的期望?

  老邱搓着手,憨厚地笑着:“日子越过越好呗!你看,大城市的房子越造越高,我也越住越高,不是有摩天大楼吗,我盼着以后能住更高的楼,看更美丽的城市风景!”

  说完,老邱哈哈大笑起来,他指着窗外说,利二村这片沙地从开荒围垦到种棉花、苗木等,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去年人均年收入逾4万元,比10年前翻了数倍,“沙地变成了金地,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如水 华章似潮

  本报记者 刘子瑜

  40年,时光如钱江潮水,奔腾、回转、惊涛拍岸,刻录下这一方热土无数的传奇和故事、几多的自豪与启示。

  邱柏金的故事实际上是“浙江故事”的缩影,“七山一水两分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包括邱柏金在内的萧山儿女,曾面对一穷二白的滩涂之地,没有胆怯、没有后退,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使361平方公里滩涂变成良田,增加了萧山四分之一的土地总面积,这为萧山乃至杭州城市空间的拓展、产业经济的腾飞储备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一座新城的崛起不仅与土地有关,更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40年前,伴随着萧山农民鲁冠球将一个铁铺打造成年营业额过300万元的知名民企,钱江岸边便开始不断积累经济资本,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创业、创富、闯市场的故事先后涌现,苗木、化工、轻纺、制造……他们从家庭作坊起步,从小商品入手,从小产业发家,给这片不起眼的地域注入了新生、持久的力量。

  现在,这片土地正处于“第三次创业”浪尖上,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亚运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央金融区建设,一个个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惊艳世人。

  采访中,邱柏金几度落泪。他看见的是风雨、泥泞,但更多的是富裕、幸福。

  40年岁月中,邱柏金与5000万浙江儿女敢为人先,迎难而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奇迹与华彩篇章。

标签: 草棚;苗木;钱塘江;杭州市;钱江;萧山;世纪城;瓦房;改革开放;沿...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