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松,1983年进入缙云县农行工作。35年间,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一步一步从柜员成长为一名信贷业务骨干,见证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全过程。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杨世丹 县委报道组 刘斌)1983年,杜高松刚毕业,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丽水市缙云县新建营业所工作。
改革开放40年,杜高松在农行工作35年,几乎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至今仍在农行工作的他,向我们讲述了他亲历的农村金融的变化。
从手工记账
到电子化记账
从1983年到1988年,这5年期间,杜高松的工作是在柜台处理业务。
“那时候柜台都是相对开放式的,客户都在柜台前面排队,等待办理业务。”杜高松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没有电子化之前,银行对外办理存取款业务,每笔都需要手工记账,也没有便捷的工具,数钱都需要手点,只能使用算盘这种古老的计算工具辅助,直到后来才慢慢实现了单系统的电子化,当时称为“微机”。
“一开始,我们银行业务全部采用手工记账,最担心的就是季末结算和年终决算。”杜高松说,当时整个新建营业所一年的存款只有260多万元。银行的产品也相对单一,多是办理定期存款。
老百姓过来大多是办理存、取款的业务,存的钱也比较少。
2000年后,各家银行都紧锣密鼓地进行股份制改革,2009年,农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股改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名字后面加上了‘股份有限公司’这几个字,更多的是制度与规范。”杜高松说,股改之后,基层营业网点运营更加规范,同时也有更多产品可以供大家选择。农行的网点不再是狭窄的一间了,柜台也多了起来,还区分了高柜和低柜,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流,办理各项业务。
杜高松(中)给缙云新建镇一户村民介绍农行金融产品。 县委报道组 刘思佳 摄
从背包客
到村里开“银行”
1988年后,杜高松工作业务发生变化,由柜台工作人员转为一线信贷员。“那时候所有业务只能靠手工记账和算盘,下乡做业务全靠两条腿和一个挎包。”杜高松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感慨万千。
当时,在杜高松的包里装着算盘、单据,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随时办理业务,群众称之为“背包银行”。
新川乡夏家贩山高路陡,这里是缙云县和武义县交界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每天早上8时,杜高松就背着包坐上公交车,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为了去几个农户家给他们办理业务、发放贷款。
“有一次一天去几户农家,调查内容、核实信息,结果赶不上最后那趟班车,只能寄宿在农户家了。”杜高松告诉记者,除了坐车,有时他也骑自行车走十几公里,下村办理业务。
随着时代变迁,电子网络系统建成,业务管理上线,缙云服务网点实现村村通业务。从“背包银行”到农村小卖部银行点的设立,把农村金融推向现代化。
如今,在村里小卖部就可以随时刷卡消费、取款。在缙云农村的一家便利店,村民项建林拿着刚取的现金说:“真是方便啊!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这么方便的服务,以前都要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去外面取钱。”在便利店的墙上,一块巨大的“金穗惠农通”服务提示牌格外醒目。如何用银行卡在惠农通机具上结算购物、查询余额、缴纳电费、小额转账甚至理财、贷款等,提示牌上都列得一清二楚。
如今,农民临时要用钱,掏出手机就可办贷款。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村民王真说:“如今,我们农民都不用到银行,只要在手机上操作办贷款,钱就到账了。利率有优惠,额度还不低。”
1989年,杜高松走访橘园,为农户办理业务。 杜高松 供图
绿色森林
变身“绿色钱箱”
杜高松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用农村自留山种树贷款,不能用在其他方面。现在不一样了,农村里多了很多可以抵押贷款的东西,林权抵押贷款激活了沉睡的资产,让农民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村民王林想买油茶树安全过冬的物资,可是资金紧张,在一筹莫展之时,杜高松告诉他,可以用林权抵押贷款。缙云县农行很快为王林发放了30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用于修缮油茶基地的灌溉设施和保暖设施,为明年油茶的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为农民解决了一个困难,我们心里就特别高兴!”杜高松一边比划一边说,“缙云县地处括苍山脉,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8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5.2%,我们要把自己的优势利用好。我亲历了这些资源从无法抵押到对涉及林权抵押贷款的业务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发放的整个过程。现在真的是把绿色森林变成了‘宝贝’。”
“当然,既要让农民能方便地贷到款,也要让银行的贷款安全放心,这个问题要解决好。”杜高松说,2006年,缙云农行推出了包括林权在内的“三权”贷款模式——农户的林权、土地流转权、宅基地或农房等资产都可以用来担保贷款。这个贷款破解了广大农民因无有效抵押物而导致的抵押难、贷款难问题,农民还可享受利率优惠。“我们上门去宣传这个贷款新模式,没想到农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都很支持。”杜高松说。
缙云林权抵押贷款使绿色森林变身“绿色钱箱”,使林农实现“资源变资金,青山变金山”。截至今年10月底,缙云农行发放林权抵押贷款79户,贷款金额达1.18亿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柜员们使用的算盘和手写账单。 县委报道组 刘思佳 摄
创新融资方式
造就美丽生态
“这几年,农户贷款产品不断创新,让我这个老信贷员都要先好好学习一番才能下去做业务。”杜高松说,现在农行已开发了适合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农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三农特色产品,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缙云县七里乡金弄村,早些年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佳,由于受制于信贷政策,农村环境治理融资难问题长期困扰各方。村里人也曾找过杜高松及他的同事,但信贷员都感到比较为难。好在后来信贷新产品推出后,这个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惠农e贷”,村里共计贷款300多万元,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村民条件好起来了,村里环境也美了,有了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一排排水墨风格的建筑。“村里人现在碰到我和同事都要夸奖一番。我最近去走访时发现,以前当地村民很多外出打工,如今看到村庄整治得这么漂亮,又搬回来了。”杜高松说。
“作为党员,很多事情我要做在前面。”再过几个月杜高松就要退休了,但这段时间他仍在为了解农村市场情况马不停蹄地奔波。原来,为提升服务“三农”能力,让每一个党支部都成为服务“三农”的战斗堡垒,缙云农行建立了党建联系点制度。“我联系新建网点,定期都会到新建了解情况。”杜高松说。
乡村美好生活,离不开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均等的公共服务,对此,金融服务不可或缺。杜高松告诉记者,他的一家人都是服务“三农”一线的银行工作人员。他希望能够继续紧跟浙江经济发展步伐,为农民做好金融服务。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
民宿贷、烧饼贷、茶产业链金融服务、村级担保互助社……我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举措层出不穷。而始于2012年,作为全国试点的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已使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发生蝶变:农业变强、农村更美、农民逐渐致富,正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丽水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先后创新林权抵押贷款,破解农村抵押物缺失;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破解银农信息不对称;推动助农取款服务,破解农民取现难。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变革,发轫于广袤农村大地,植根于广大父老乡亲。乡村乡土,永远是认识中国的基础,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阵地。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农行等金融机构在这场伟大变革中,用金融之水浇灌绿色沃野,在服务三农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的激荡风云,是由一次次尝试、一步步探路、一个个创新构成的。在农村的广袤大地上,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民的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乡村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正在被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发掘,农村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也在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强大支持。还要继续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点,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切实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