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风尘仆仆掩不住满脸喜悦 返乡浙江人一字道出过年回家的意义
2019年02月01日 05:39:4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杭州2月1日讯 他们,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是打拼海外的华侨,是心系桑梓的上班族,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这一刻,他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我们与他们相遇,听他们讲述在外奋斗的故事、奔跑的故事、追梦的故事。

  60后张明夏:情 家是我永远不变的终点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蒋攀 胡葵娜

  遇见时间:2019年1月27日22时16分

  遇见地:宁海北高速口

  2018年的小确幸:企业产值又创新高

  2019年我最想:回到宁海老家新建的中国华东实木家具总部基地开店

  我们遇到张明夏是在1月27日晚上10时多,他刚从宁海北高速口驶出。当天一早,他从河南濮阳出发,奔回宁海老家,14个小时,1200公里,马不停蹄,归心似箭。

  几分钟时间,这个宁海最繁忙的高速路口已驶过几十辆挂着不同省份牌照的轿车。每年春运,都有数以万计的宁海商人通过这里归家,每个车牌背后,都是一段澎湃的创业史。张明夏的车牌就有三四个,都是他辗转多地白手起家留下的痕迹。

  早在上世纪90年代,18岁的张明夏就怀揣一身的木匠手艺远赴黑龙江打工。宁海是著名的“五匠”之乡,习木艺,闯天下,是那代宁海青年相似的奋斗路径。那年,张明夏在自己租的小房子炕上干活,晚上满炕的刨花一扫,凑合睡下,就这样花了一周就地取红松木做好一套组合柜,等到周日去冰天雪地的路边摆摊叫卖,他的手第一次生了冻疮。

  北方呼呼的冷风直钻衣缝,但张明夏的心是暖的。一套组合柜能卖到300元,净赚一百多元,一个月就赚了上千元。而若待在家乡务农务工,最多每天赚三四元。四海流动,走南闯北,带给这代宁海人无限的可能性,像张明夏这样走出去的宁海木匠,如今已遍布全国,开起了几千家家具厂,最大的一家年产值有两三亿元。

  张明夏会下苦功,也会动脑筋。1994年,他来到当时木质家具需求初兴的山西太原,开起了一家实木家具作坊,一年能赚几十万元。经过10年辛苦打拼,到了2005年,他投资几百万元的十几亩厂房建了起来。

  “人都有上进心”,这是推动着张明夏不断闯荡的最朴素动力。在山西10余年,张明夏的家具厂已小有名气,可周边市场与需求渐趋饱和,2010年,年过四十的他决定将工厂搬迁到资源最集中的北京。

  对张明夏来说,这次挪动的不只是厂房,还有他的眼界,就像许多走南闯北的人一样,流动带来新鲜的讯息,解放了曾圈禁在土地上的思维。在北京,新的经营思路一下子帮他打开了全国市场,当年的产值就超过3000万元,比之前翻了四五倍之多。

  在外经商这些年,有彩虹,也有风雨。2015年,张明夏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厂房隔壁的电焊厂失火,烧光了他的厂房,损失1000多万元。他还记得,看到一片狼藉的废墟,他一下子瘫坐在地。

  回家养老?还是重新干?经商这些年磨练了他不认输的意志,张明夏知道,只有四处闯,才有机会。他并没有消沉多久,2016年又借了几百万元,再搭进自己所有积蓄,来到河南阜阳的产业园里重新建了2万平方米的厂房。这次创业依旧是老行当——进口木材制作新中式家具。如今新厂已慢慢上了轨道,每年产值能达到四五千万元。

  可无论在外如何闯荡,张明夏始终保留着那辆挂着宁海浙B牌照的汽车,每年过年开回家。流动或行走的意义在于,总有一个叫家乡的地方会是不变的终点。

  今年,张明夏特地早回来几天,因为他和同村在外的商人共同出钱出力给村里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前童大郑村第一届春晚”,他还特地让妻子从上海请来乐队助阵。这不,刚下高速口,村支书的电话就打来了……

  70后毛燕伟:路 我是“一带一路”上的搬运工

  记者 雷晓云 通讯员 叶礼标 季淼燕

  遇见时间:2019年1月21日上午10时36分

  遇见地:青田县侨乡进口商品城第一市场

  2018年的小确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儿女奔来依偎在身旁,亲热地喊着爸爸

  2019年我最想: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

  喜迎2019的福结、到处悬挂的大红灯笼……1月21日,距离春节还有10余天,青田县侨乡进口商品城已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第一市场的“阿托雷”酒庄内,毛燕伟身穿格子西装,小平头干净利落,一脸的兴奋。

  “回家过年是每个华侨的心愿!”毛燕伟告诉我们,为了回家过年,他刚刚结束了一段长达30余小时的赶路历程:先是提前3个小时赶到西班牙马德里的机场,接着乘坐11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随后花5个小时转机到温州,最后打车回到青田老家。

  “马上就要过年了,要给孩子们买新衣服、水果、牛奶和零食,有得忙呢!”他笑着说,除此之外,农历年前,青田户户还有制作糖糕的传统习俗,他还要回到乡下老家帮助父母备糖糕。“这才算是真正的过年呢!”

  40年前,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不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未曾回家的青田籍华侨纷纷返乡探亲访友,青田也开始刮起一阵接着一阵的出国风。

  “我也得出去闯闯!”1999年12月25日,毛燕伟几经辗转,来到了西班牙马德里。“我还记得到那里的头一天。”他回忆说,当天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晚饭,姐姐就拉着他上街卖花了。虽然对当地非常陌生,甚至不会说西班牙语,但为了能多卖一些花,姐姐还是决定和他分头行动。“没过一会儿就迷路了,只卖了一朵花的我只能呆呆地站在街头,等着姐姐来接。”

  后来的几天时间里,毛燕伟白天在当地一家制衣厂上班,晚上接着卖花。凭着勤劳和刻苦,一年后,他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制衣工厂。两年后,又开了一家百货店,把中国的服装、电器运到西班牙售卖。

  转眼20年过去。“当年为了‘讨生活’远走他乡,但对家乡始终有着深深的眷恋。”毛燕伟说,“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让祖国与西班牙的关系更加紧密。他意识到,这是一条共赢之路,也是一条回家之路。

  2015年,他怀着满腔热情与朋友一同创立了阿托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将从西班牙各知名酒庄采购的优质葡萄酒,送上马德里到义乌的“义新欧”班列。“我就是‘一带一路’上的‘搬运工’。”毛燕伟笑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阿托雷”已在全国有了30多家加盟店,位于广东江门、江西余春和福建福清的3个加盟店也将陆续开业。

  “我还要走访更多的国家和葡萄酒产区,寻找适合中国人口感的葡萄酒。”毛燕伟告诉我们,为了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葡萄酒,他不能停下脚步。

  80后王剑峰:智 攒够实力我回乡打天地

  记者 何贤君

  遇见时间:2019年1月26日

  遇见地:金华高铁站

  2018年的小确幸: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做了合适的事

  2019年我最想:申请到一个国家级项目,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促成一项校企合作

  1月26日,离春节还有不到10天时间,金华高铁站,随处可见的,全是归心似箭的旅人。

  与其他大包小包的旅客不同,王剑峰只背了一个双肩包,手里提着一个纸袋子,显得异常轻松。一走出金华高铁站出站口,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王剑峰个头不高,留着帅气的短发,精气神十足。“学校今天刚放假,就赶着回家过年了。”得知我的来意,他停下脚步,跟我攀谈起来。

  王剑峰的老家在兰溪市上华街道下余村。2006年从兰一中学毕业后,他去了杭州,开启了求学、工作生涯。12年间,他从浙江大学的本科生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就职于浙江中医药大学。

  在学校,主攻化学生物的王剑峰除了要给学生们上专业课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科研上。“大型仪器的维护和使用、新产品的研发、新项目的申报……我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如今的王剑峰,已经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成为一名年轻骨干。

  不过工作一忙起来,回家的次数就少之又少了。“尽管杭州离兰溪不远,常年在外,还是有一种身在异乡的感觉。”每次一走出高铁站,四周总会传来“兰溪,兰溪”的出租车揽客声,这时候,王剑峰就知道,到家了。

  也正是这份浓厚的乡土情结,让曾经懵懂的王剑峰作出了一个如今看来相当明智的决定。2011年读研期间,他跟随胡庆余堂的资深医师李桂东学起了中医。兰溪是历史上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打小的耳濡目染,让王剑峰对中医产生了别样的情愫。“我大学研究靶向药,中药在抗肿瘤方面有一定效果,这和我的专业正相符。”

  “学校非常鼓励我们跟各地政府部门开展项目合作。”借助学校平台,发挥兰溪资源优势,让双方开展深入合作,成了王剑峰努力的方向。“药材是否道地、药效如何,我都可以作为中间人,帮助做好鉴定工作。”王剑峰说。

  去年底,在学校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对接下,由王剑峰牵头研发的降糖减脂膳食饼干项目小试牛刀,在兰溪顺利落地。“这次春节回家,我准备多花些时间,到企业走走,找找未来发展的方向。”说到兴奋处,王剑峰拿出饼干样品,信心满满地让我品尝。

  “一想到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就特别兴奋。”对于未来,王剑峰憧憬满满。“兰溪的人才政策很吸引人,等我有足够的实力,完全可以回乡发展,打下一片天地。”

  匆匆的采访,让我在王剑峰身上看到了蓬勃的生气。很快,王剑峰就坐上了出租车。“以后回兰溪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的。”他隔着车窗向我挥手道别。我目送他向家的方向前行。

  90后俞舒扬:益 为了义卖我提前赶回来

  记者 吴佳妮

  遇见时间:2019年1月26日15时16分

  遇见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到达口

  2018年的小确幸:在生命中,遇到了真正的学术大家

  2019年我最想:希望能在这一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继续向着理想大步前进

  1月26日,距离2019年春节还有9天,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已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来来往往的旅客,随身携带的除了行李,还有大红包装、鼓鼓囊囊的年货;守候在到达口的人们,神色中多了一丝迫切,只为尽早与家人团圆。

  迎接游子归家的人群中,一对身披大红围巾的中年夫妻特别醒目,只见他们兴奋地挥着手:“舒扬,这里!”随即,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清华学子俞舒扬。

  刚一碰面,俞舒扬就给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老爹,老娘,我给你们带了礼物!”

  俞爸爸把早就准备好的大红围巾挂在了儿子的脖子上:“要过年了,红红的,喜气。” 顺手接过行李箱,俞妈妈也把儿子手上的两个摄影包接过来。走出机场大厅,年过七旬的外婆也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询问心爱的小外孙什么时候回诸暨老家看看。家人依旧把他当作小孩子,但过台阶时,俞舒扬又自然地将两个包从妈妈手中拿了回来。

  其实,这已不是我第一次和俞舒扬碰面了。两年前,俞舒扬还是杭州高级中学的一名学生,虽然高考成绩全省排名仅在4700多位,但因文理通融,以及自主招生面试中的精彩表现,被清华大学清雅学院录取。

  在那次采访中,我就惊讶于俞舒扬瘦瘦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那么浓厚的家国情怀。如今的他依然清瘦,但个子高了不少,眉宇间愈发透着自信。

  1月16日放寒假,俞舒扬在学校完成论文后,又和同学去重庆游玩,原定1月27日回家,但为了赶上当日在龙坞茶乡的一场义卖活动,特意提前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他说,“孝顺父母,参与公益活动,就像一滴水滴进了海洋,这些事扩散出的波纹,是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方式。”

  交谈中我获悉,去年暑假,俞舒扬去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支教了。“我支教的高中,一年只有2到3人能考进二本院校。那里需要老师,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俞舒扬鼓励那里的孩子向着理想不懈努力。“希望数年以后,能在北京围炉而坐,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这位年轻的清华学子一直用读书来夯实自己的基础。如果不是翻看俞舒扬的行李,也许你不会想到这个身穿皮夹克的时尚青年,身边带着的是《理想国》《正义论》《传习录》《国富论》之类的书,将这些书籍看完,是他这个寒假准备完成的功课。

  “大学里用功学习的人比比皆是。”俞舒扬笑着和我说,“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习惯时,我们离追逐的梦想就不太远了。”这位青年希望,当他走出学府“飞翔”时,能成为真正有实力的“追梦人”。

标签: 家乡;回家;打拼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