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最多跑一次”改革地方最佳实践案例(下)
2019年03月12日 06:23:5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3月12日讯 编者按:浙江在线3月8日推出由省委改革办提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地方最佳实践案例上篇10个案例,今日推出下篇10个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杭州市 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以开发建设“杭州办事服务”APP和“24小时不打烊”综合自助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夯实基础,实现数据共享。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市数据共享平台和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加快数据归集使用,确保“事项清单、流程再造、动态调整标准化”技术落地,实现国土局与水电煤过户事项等跨部门联办。

  移动办事,升级完善“杭州办事服务”APP功能。APP已上线公积金、房产、社保、市民卡、交通等公民个人办事事项225个,预约事项276个。

  一机多能,全面推进综合自助机布点应用。综合自助机已实现可办事项174个,可进行跨部门、交叉事项业务流转和办理。全市服务网点增至608个,布置综合自助机653台,大大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杭州以“杭州办事服务”APP和综合自助机为抓手,把打造“移动办事之城”这个美丽承诺变成了现实。通过打造“服务型、数字化”平台,彻底打通了政务服务走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既彰显了杭州互联网之都的城市魅力,也为我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湖州市 “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组合拳

  湖州市聚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五类低效用地分类处置,联动“标准地”改革,实现土地资源要素的高效、集约配置,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清土地账,打好分类施策基础。依托“智慧国土”,摸清各类低效用地的类型、成因及现状,构建全市工业用地绩效管理系统。

  回收未用地,实行土地标准化后再出让。通过异地置换、依法回收、分割转让等举措,化解“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所有回收的工业用地,按照“标准地”制度,以“345”(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亩均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和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指导标准再出让。

  盘活低效地,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招商盘活、收购重组、差别化政策等,消化“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土地。

  打好组合拳,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打好“五未+标准地+亩产论英雄”组合拳,引导资源要素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打好“标准地+承诺制+一窗代办”组合拳,由“企业跑、实地跑、跑13窗”改为“政府跑、数据跑、跑一窗”。

  黄勇(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五未”土地处置形成了五类低效用地企业的土地倒逼退出机制,而“标准地”改革则提高了新增用地项目的准入门槛。两者双管齐下、打出组合拳,改革的集成性和协同性大增,大量闲置、低效用地被激活,转而流向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湖州实践迈出了稀缺土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坚实一步。

  杭州市 “城市大脑”助力打造“在线警务”

  杭州市公安局依托“城市大脑”智慧警务云平台,探索形成“警务全天候、警民零距离、服务全方位”的“在线警务”工作模式,做法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数据多跑,警力少跑”,警情处置更加快速精准。全市建成视频监控点位12万余个,日均汇聚各类数据3.5亿条,推动“智能感知”基础建设、“数据运算”研判预警、“在线警务”精准导侦。

  推进“交通小脑”建设,实现“数据多跑、车子快跑”,市民出行更加畅通快捷。以智能调控交通信号灯、全天候“体检”城市道路、自动发现城市道路警情、秒速设计救援车辆最优通行方案为重点,推动“城市大脑”交通治堵工作。杭州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全国排名从2016年的第5名下降到今年的第57名。

  推进“公安服务”上线,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依托上线“警察叔叔”APP、推出居民身份证网上认证、建设公安基层综合窗口三大核心工作,实现警务服务“掌上移动办”、个人办事“远程实时办”、基层办事“线上线下均可办”。

  何显明(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杭州市依托“城市大脑”智慧警务平台,最大限度地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警情处置、交通治堵、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警务机制创新,不仅有效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是以技术创新优化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成功案例。

  宁波市 特定区域投资项目“打包审批、集成服务”

  在各级功能园区、产业园区或特定开发区块内,通过统筹区域共性控制指标、共享审批前置评价结果、再造审批流程环节、推行会审会商和代办机制四项举措,把投资项目功能基本相近、开发进度大致相当、审批内容基本相似的多个项目视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打包审批”,实现投资项目业主少跑腿、项目早审批、投资快落地。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宁波市县两级8个功能园区和产业园区推广应用,248个项目受益,每个项目审批用时平均缩减近60个工作日,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10%以上,总体集约利用土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约150亩。

  以“一个标准”引领特定区域有序开发:做到受理事项“一口说清”、审批服务“一套标准”、区域发展“一个准则”。以“一个项目”开展特定区域的前置审批:实施前置审批“区域打包”,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以“一件事情”共享特定区域的社会资源。以“一站服务”提升特定区域的审批效率。

  黄勇(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所谓特定区域是指项目类型相近、开发进度相当、审批内容相似的产业园区。在这类区域投资项目审批中,宁波走出了“打包审批、集成服务”的新路子,其关键点是将过去以单个项目为对象的多种前置审批调整为以整体区域为对象的联合前置审批,不仅大大缩减了单个项目的平均审批用时,而且有效提高了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宁波市 移动微法院

  基于宁波余姚法院试点,宁波市中级法院打造移动微法院,依托社交平台探索移动电子诉讼新模式。2019年1月11日,最高法院确定宁波两级法院为全国法院唯一的移动电子诉讼试点。

  移动微法院可移动、大众化、易普及。通过微信小程序入口访问,使诉讼活动不再受制于法庭等特定场所,无需下载安装,无需添加好友,用完即走,非常适用于诉讼这种低频次行为。移动微法院全链条、全覆盖、集成化。与现有的各审判执行系统及多元化解平台全面对接,数据实时双向交互,贯通从立案到归档全流程,基本实现“一入口全链条”办理。移动微法院易操作、更智能、体验好。大部分操作可拍照一键上传;内置文书模板,常见文书可简单填写后自动生成;设置“一步一导引”,每个步骤都有提示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移动微法院模块化、易升级、可推广。一功能一模块的设计,大大方便后续开发,可快速实现迭代升级和功能扩展。

  丁祖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两级法院利用最具有大众化、易普及的特点的微信平台开发出并在全系统应用的移动微法院,经过逐步完善,已成为一种诉讼新模式,不仅能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可能,更好地落实司法为民宗旨,而且在推进司法工具创新乃至司法制度完善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价值。

  衢州市 “无差别受理”改革

  衢州市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提升为“无差别全科受理”,通过“一次取号、一窗受理、一套标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模式,大力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构建“无差别全科受理”机制。按照“中心之外无权力”要求,推动部门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将35个部门的968个事项纳入“无差别全科受理”,实现事项、取号、系统、人员和地域5个方面“无差别”。深化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以“四横三纵”为框架,通过应用一体融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全面触达“大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一证通办、全市通办”。深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浙江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了由事项标准、数据标准、运行标准组成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三标一体化模式;开展多部门联办“一件事情”,推进办事事项颗粒度梳理;参与《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起草。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衢州市的“无差别受理”改革,标志着行政服务中心从原来承担政府集中收发室或促进各职能部门“物理集成”的“淘宝”模式,转变为与整体性政府相匹配的“京东模式”。实行无差别受理,行政服务中心不再只是为职能部门提供办事窗口的物理平台,同时也是跨部门事务中职能部门行政流程、数据流通共享和行政权限使用的设计者。

  柯桥区 企业投资项目集成式审批

  柯桥区聚焦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集成式改革省级试点,于去年6月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竣工前“最多跑一次”。

  聚焦职能集成,实现“一章审批”。将分散在9个部门的78项审批事项与权限集中划转给区行政审批局,并承接省市两级下放的25项审批权限。聚焦系统集成,实现“一网办理”。以2.0版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为主体,11个部门70个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实行“一网受理”;开发运行“中介评估联合服务平台”、施工图联合图审系统、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系统,构建起“一主三副”全流程审批集成平台。聚焦要素集成,实现“一站服务”。首创“中介超市”,强化中介规范管理;开展区域性集成评估,精简单个项目评估;实行“联动代办”,分类制定项目代办流程和代办清单,由代办员代替企业跑。聚焦制度集成,实现“一诺即办”。建立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信用承诺、部门有效监管为核心的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新模式。

  黄勇(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柯桥区成功实现企业项目竣工验收前“最多跑一次”,秘诀在于坚决推行职能集成、系统集成、要素集成、制度集成等“四大集成”,实现了“一家审批”“一网办理”“一站服务”“一诺即办”。尤其是“中介评估联合服务”“施工图联合图审”“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等举措充分体现了集成式审批的高效率。

  嘉兴市 “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

  嘉兴市以“全进驻、全覆盖、无差别”为工作指导,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由分类“一窗受理”升级为“无差别全科受理”,打造“集成式”政务服务3.0版。

  推进窗口全受理。将行政服务中心原来设置的企业投资项目、商事登记、医保社保等主题窗口统一整合为“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代表政府进行统一收件、出件。推进事项全进驻。除省《不宜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事事项目录》外的所有办事事项,以整体进驻、事项进驻和信息化进驻等三种形式统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推进数据全共享。将各部门、各条线的多个业务端集中于“一窗受理”平台进行一端办理,实现群众“一端申报”,政府“一口受理”。

  目前,政务云平台累计接入单位235个、业务系统355个,完成402类证明材料共享;1189项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其中627项实现“刷脸通办”,有效解决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跑多个窗口、递交多份资料、填写多张申请以及窗口忙闲不均等问题。并且以此倒逼数据共享,流程优化,推进整体政府建设。

  何显明(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嘉兴市创造的“无差别全科受理”政务服务模式,以“全科医生”式的便捷服务,不仅有效提升了办事群众的获得感,而且打破了基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全程带来的行政壁垒和管理碎片化现象,为深化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强大的倒逼机制。

  金华市 商事登记电子化

  金华市围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要求,开展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度居全省首位;2018年9月,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试点地区。

  推行“工商注册通”,实现“就近办”。全市开展“工商注册通”业务的银行服务网点达615个,配置自助申报一体机70余台,群众领取纸质营业执照更加便捷。推广商事登记APP应用,实现“掌上办”。在全程电子化登记基础上延伸开发手机APP,2018年申报办结11477户,占全省78.37%,其中通过手机APP申报办结9449户,占全省50.54%。推进智能化办照,实现“刷脸办”。优化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在全省率先推出智能注册登记机器人“金小安”,并于去年10月发放全省首本通过“机器人”办理的营业执照。推行钉钉审批系统,实现“掌上审”。将全程电子化登记后台审核系统搬到手机钉钉,工作人员可以全天候审核登记材料,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华市通过平台开发和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并推动浙江省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上线。这项改革是运用技术进步解决治理难题的标志性事件,大幅提升了商事登记便利化程度,也为金华成为全国首个“无证明”地级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义乌市 打造“无证明城市”

  义乌市率先打造“无证明城市”,即义乌市域范围内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含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得要求群众和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证明材料。

  义乌共梳理出证明材料270项,分四类全部取消(直接取消85项,个人承诺制方式取消49项,部门核查方式取消86项,数据共享方式取消50项)。其中,政府机关和公共民生服务机构244项(办件量26.9万件),金融系统26项(办件量17.6万件)。

  如群众到银行办理贷款:改革前需要到民政局开具婚姻证明,以此确定之后的还贷责任。改革后,可以通过两种路径不用开证明,一是银行通过“商城征信”系统查询,二是群众通过“义网通办”自助查询,银行见证。

  这项改革不仅解决了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而且创新了信用体系、数据共享、风险评估、作风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支撑,撬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徐明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群众到政府办事,往往事关多重利益,办事部门要求验明正身是正常的。但现实中却异化为一些部门要求凡事必证,实则反映了一些人的担当不足。另一方面,政府通常拥有群众的身份信息。义乌市打造“无证明城市”就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让群众办事无证一身轻,也逼出了一个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政府。

标签: 审批;改革;最多跑一次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