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瞭望刊文:浙江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怎样炼成的
2019年06月15日 11:18:23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在“八八战略”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思想引领下,浙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注重政策措施协同推进
  ◇争取把为民办实事办成“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恒久工程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的背后,映衬着党心所向、民心归属

1560566400268_5d045a80159bb82bf2a48a7a.png

  5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的党员志愿者在“乡村流动课堂”上给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一大早,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上下文村党支部书记杨七明就来到村蓝莓合作社,帮社员打电话找销路;上午,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派出所把办公桌搬到廊桥集市,为十里八乡的畲民提供户籍、交警、消防等现场服务;晚上,当洋浦河岸边的临时施工围堰被彻底拆除,临海市沿江镇“三服务”小组的党员们终于舒了口气……

  这是浙江各地正在火热开展的“三服务”活动的普通一天。

  从2019年新年开始,随着浙江省委启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一声令下,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这一新时期为民办实事工作中。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早在2004年10月,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社会保障、科教文化、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吹响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进军号。十五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长效机制,贵在长期施行,难在制度体系建设。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过程,既是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系统性实践,也是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尝试。

  首开地方两会 承诺为民办实事先河

  3月24日下午,浙江丽水召开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327名代表投票表决后,大会主席团宣布,2019年丽水市将全力推进实施“农村群众饮用水达标提标”“关爱学生”“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等十个民生项目,让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十大民生实事的成果。

  “在两会上承诺为民办十大实事,我们已经持续十多年了。”丽水市教育局局长王平说,今年“关爱学生”实事项目,将为全市山区中小学校统一安装空调,并推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餐”扩面提质工程,在原先基础上给孩子们每人每天再增加一杯牛奶、一个鸡蛋。

  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十五年前浙江省率先实施的重大民生举措。

  “当时的浙江,生产总值突破了万亿元,较早进入了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阶段,但是民生短板仍比较多。”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说,一方面,城乡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性也有所加大。另一方面,与经济快速增长相比,社会事业滞后的软肋日益凸显。

  2003年7月,在浙江改革开放史上有着重大开创意义的“八八战略”正式出台,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作出了系统性、前瞻性部署。200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2005年1月,浙江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承诺“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各市、县很快跟进并使之成为每年各级两会的规定动作。

  作为这次省两会承诺的“切实做好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的兑现措施,2005年5月,浙江省宣布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这是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一项政策。”云和县梅源中学校长冯志龙说,本世纪初,丽水各县农村很多中小学生仍用霉干菜、辣酱下饭,营养状况堪忧。这些年来,全校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明显,贫血率由原来的7.7%下降为现在的1.1%,不良视力率大幅降低。

  《若干意见》的重点工作领域涵盖十个方面,其中,就业再就业排在第一位。“这跟当前中央要求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杭州市上城区区长金承涛说。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老城区,在上世纪末那一波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浪潮中,就业再就业压力较为突出。2005年,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组建了一个“姐妹编织社”,由街道和社区负责提供场地、联系厂家订单,一下子就帮200多名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在全市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几年,上城区逐渐构建起普惠式、全覆盖的就业帮扶促进体系,很快实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动态目标。

  这些年,浙江省、杭州市两会每年都会承诺促进就业的相关民生实事,推动各部门不断查漏补缺,制订完善就业帮扶政策措施。金承涛说,上城区54个社区已全部成为“充分就业社区”,正在朝“高质量就业社区”努力。

  “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

  淳安县威坪镇洞源村村民徐红星不幸患上尿毒症,从2013年开始,每周一、三、五一大早,都要乘车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医院做血透治疗。2018年上半年,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把一种叫“医共体”的模式搬到了威坪镇卫生院,徐红星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专家诊治了。

  记者了解到,徐红星每月的医疗费用为5698元,按照当地基本医疗保障办法,报销比例可达96%,他自己每月只需花不到200元。徐红星说,这个病的报销比例是逐步提上来的,从60%、70%到90%,这些年农民享受到的幸福感获得感一直在增强。

  “浙江省委从一开始就强调,为民办实事,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一定要统筹考虑、科学设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陈广胜说。为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浙江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

  2005年开始,浙江接连在全国率先实施将广大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城乡孤寡老人全面纳入集中供养、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2015年,这个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罕见病医疗保障机制,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层层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淳安县县长董毓民告诉记者,2017年底,淳安县作为全省11个试点县之一启动了县域“医共体”建设。县一医院、二医院、中医院每周安排专家医生,到全县23家乡镇卫生院下沉服务,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的服务质量。

  在扎牢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托底网络”之后,浙江继续朝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发力。

  200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着手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并轨”。2010年、2015年,这个省先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监测评价工作。到2017年底,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达到94.4%。

  这些年来,浙江民生战线捷报频传: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26个欠发达县集体“摘帽”;2018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平均每人每月771元;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各项民生测评结果稳步持续上升,老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改革要协同,抓民生也要靠协同

  入夏时节,对于龙泉市岩樟乡绿坑村低保户周裕显来说,意味着又要开始忙碌了——今年7月,他家菜地里的4箱中蜂将迎来第二个收获季。老周乐呵呵地说,“收成好的话,1箱能收10斤蜜,按市面上的价格100元每斤计算,3000多元收入会有的。”

  龙泉是浙江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是每年为民办实事的必选项目。2017年以来,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为低收入农户送中蜂并提供蜂蜜收购服务,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新抓手。2018年,龙泉首批获赠中蜂的448户低收入农户大多实现丰收,仅此一项就户均增收3000~4000元。

  “‘两山’(一类)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为低收入农户送来了‘及时雨’。”龙泉市市长吴松平说,这是2017年浙江省财政厅推出的一款竞争性分配专项资金,三年一考核,考核未通过须追回资金,考核标的就是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

  “这对基层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吴松平说,龙泉利用3亿元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25亿元,这两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大幅减少三公经费,加快建设公共财政,是浙江推行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配套政策。”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徐宇宁说。

  这些年来,浙江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2012年,这个省改革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省里只管宏观,不再过问市县具体使用情况;2017年,设立振兴实体经济、“两山(一类)”和“两山(二类)”三项专项激励资金,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财政绩效;2018年,着手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体系,为“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等民生项目建立中长期的可用财力支持。

  2018年,浙江省经济发达县(市)跟26个原欠发达县的人均财力支出比变成1∶1.03,后者实现了反超。徐宇宁说,向农村倾斜、向原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公共财政建设,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了财政支撑。

  从十五年前的“山海协作工程”“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到“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五水共治”,再到如今的“两个高水平”、新“四大(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初心不改,工作载体和抓手越来越丰富,政策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江滨村是个山多、滩多的地方,早年被称为“十里滩十里山”,粮食不能自给。后经省里牵线,宁波市鄞州区跟衢江区开展“山海协作”,出资支持衢江在后溪一带展开大规模旱地、荒地改造,到2017年建成高质量水田1.8万亩。

  江滨村的3000亩荒地改造成良田后出租,2018年实现租金收入199万元,全村550户村民每户都有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的“分红”。“现在,村里70%以上村民都在镇上的经济园区打工,平均年收入六七万元,70%以上的家庭都有小轿车,有的一家子有两辆。”村主任陈国强感慨地说。

  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这几年每到11月初,浙江省省长袁家军都会发出《致全省人民的公开信》,专门就下个年度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征求全省广大群众意见。随后两个月,一桩桩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不断汇集,全省来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目标任务逐渐清晰开来。

  “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农村厕所改造50000座,新建、改扩建景区厕所2000座……”这类“关键小事”虽“小”,但群众关心、网络投票率高。浙江省委、省政府“以百姓心为心”,建立并落实《全省农村公厕改造作战图》,到2018年底共完成农村公厕改造52861座,新建、改扩建景区厕所2278座。

  “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镇要打好垃圾治理组合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步走’……”这类“关键小事”因为涉及每家每户,不但要使人民群众成为选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还要成为行动的主体。浙江省制定发布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任与义务”。2018年有21个县(市、区)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系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

  “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窑)炉”“新增屋顶光伏装机100万千瓦”“新增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各5000辆”……浙江各方面改革已驶入深水区,很多影响民生的问题本身就是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自然而然成了改革攻坚目标。近三年来,这个省连续实施加大雾霾治理的民生实事,2018年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为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85%。

  抓民生,也是抓改革、抓发展。

  这些年来,浙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个省结合“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督查信息平台推出“智慧民生地图”服务,将每一个实事项目的地理信息和概况在网上晾晒,接受线上线下评价、留言和投诉,进一步完善了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闭环管理机制,也使民生实事在“互联网+”的撬动下办得更扎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共建共治则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推动力量。新的时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已成为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尝试。

  今年5月底,浙江省宣布,在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便利化行动的基础上,涉及群众上学、就业、结婚生育等十个方面的34项个人事项,也被列入“一件事”联动办理目录。浙江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李岩益说,为民办实事,如今已是推动全省全面深改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推行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也是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浙江各级各部门要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富民惠民安民。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浙江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的背后,映衬的是党心所向、民心归属。正是这种党心连民心凝聚起的磅礴力量,推动着这个省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有序开展,承载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时代使命,阔步前行。

标签: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瞭望刊文:浙江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