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三维看“双创”——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观察
2019年06月21日 06:45:2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刘乐平 张留 金梁

zjrb2019062100006v01b011.jpg

  浙江在线6月21日讯(记者 刘乐平 张留 金梁)过去这一周,浙江“火”了。作为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主场所在省,人们看到了活力四射的浙江经济“年轻态”,以及无限新可能。

  自2014年我国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今,“双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基础动力。2015年10月19日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北京中关村举行,以年度为节点的创业创新主题活动成为常态。此后,2016年深圳,2017年上海,2018年成都,2019年杭州。这几座城市连线,也勾勒出一幅中国经济创新创业的主干图。

  “双创”对当下的中国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虽然当前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但中国经济有韧性,韧性植根于近14亿人的勤劳与创造,“双创”是个重要支撑,依靠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诚然如此!在过去一周中,在一场场“双创周”杭州主场活动中,本报记者看到和感受到的,除了当下的澎湃创业创新动能,更直指未来。

  再认识

  “双创”是解决就业难的“权宜之计”吗?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题中之义。

  全国“双创周”杭州主会场主展厅里,6块数据大屏上数字跳动,显示着“双创”第一个5年的成果。然而,5年前,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双创”即将催生的巨大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词,出自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其时,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2015年3月,“双创”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年底,一位学者受邀前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发现,主办方给的题目是“对全民创业热的观察与思考”。他很纳闷:“怎么刚推出的‘双创’就要反思了?”

  回头来看,“双创”刚提出的一年多时间里,各界的反应很有意思。大部分肯定意见之外,也有一些质疑声。比如,有人认为“政府解决不了就业,就让大学生创业”“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本杂志还刊发了一篇《全民创业热潮》的文章,称“在全民‘砸锅卖铁’创业的狂热与迷失之中,需要来一桶冰”。

  这些观点把“双创”理解为缓解“每年700多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就业的压力确实存在。而人社部门发布的相关报告也认为,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

  然而,这些观点也忽视了中国劳动力结构不同以往的背景。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1500余万新增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占到45%至50%,高中、中职毕业生大约占20%至30%,初中学历以下的新增劳动力占比不到20%,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迈向中高端迫在眉睫。

  由此观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逢其时。

  实际上,“双创”是一个新提法,但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一如过去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它把每个人改变命运的自由选择权交给了自己。“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发挥创新第一引领的作用,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托升中国经济的新支柱。”有专家这样表示。

  自2015年3月“双创”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双创”渐渐成为实现要素最优配置的具体路径——通过社会动员,唤起自下而上的力量,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时空切换。今年,杭州成为继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之后,第5个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所在城市。创新涌动的梦想小镇里,年轻创客呼喊着“我敢闯,我会创”,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各地科创企业天天发布着“新物种”……5年间,双创由“平台独唱”变成“社会合奏”。

  在参加“双创周”期间一场活动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说,他曾向德国一位朋友分享,现如今,中国每天新注册企业达1.84万家。听到这个数据时,德国朋友露出了万分惊讶的眼神。其实,“双创”引发的创业创新洪流,又何尝不是超出了几年前人们的预期。

  根据国际权威排名显示,近年来,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一路飙升。2018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20强,位列第17位,成为唯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的发展中国家。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双创”重构着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市场主体活力、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带动就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它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义。

  新风向

  “双创”成色怎样进一步提高?把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相结合,提高核心技术含量。

  在“双创周”主会场所在地梦想小镇,前两年,因为某一孵化平台上存在不少创业失败案例,有人甚至因此批评杭州梦想小镇。

  当时,O2O创业有点一窝蜂,几乎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几乎每天都有O2O公司倒闭关门。暾澜资本董事长姚勇杰曾告诉记者,每年要看几百个项目,但投资的项目不会太多,绝大部分是被否决掉的。

  创业,生生死死本是常态。早在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当前“双创”有一定的泡沫。但他同时认为,这就是创业创新的基本规律。

  记者注意到,互联网界很多大佬都曾公开表示过,互联网创业领域存在一定泡沫。不过,正如刘培林所说:“‘双创’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双创’的本质就是在沙里淘金。”

  梳理这些年来的“双创”,在新经济的舞台上,那些发展态势良好的初创企业,或许在公众中间默默无闻,但是一旦被人注意到,往往就是他们展现不凡实力的时候。

  就在“双创周”启幕的第一天(6月13日),科创板在上海正式开板。来自杭州萧山的杭可科技成为科创板浙江第一股的种子选手。在科创板的跑道上,杭可科技起步较晚,却第一个代表浙江企业冲关,这就足以说明市场对它的认可——这家企业不仅符合国家战略支持的新兴产业方向,也是国内锂离子电池后处理领域的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科创板受理的浙江企业已经达到13家,居全国第五。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冲击科创板的浙江企业来看,暴露了浙江的一个弱点,即在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多表现为商业模式创新,比如消费类、互联网金融等,偏“软”,而科创板青睐的“硬核科技”较弱。

  这个弱点也可以说是当前“双创”中的一个短板:“软”有余而“硬”不足。

  在一场“企业创新大家谈”的活动中,浙江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陈云敏分享的一张PPT给记者留下的难忘的印象,它描述了“创新阶梯”——效率式创新:由提高管理和产销效率而引起,比如中国制造、块状经济等;开发式创新:由已有技术转化而来,如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高新技术式创新:由已有科学知识转化而来,如核技术;颠覆式创新:由基础研究新成果导致,如原子弹、图灵机。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更多的还是效率式创新、集成创新,以及一些高新技术式创新。这或许正是当前“双创”进一步提升含金量的方向所在。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这一现象。“双创周”期间举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创业合作推进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在主旨演讲中介绍,在以色列,新创公司主要在做新技术,在美国,新创公司大部分在做新技术,也有做新模式的,如Facebook。在中国做新技术的少于做新模式,BATJ都是做新模式起家的,然后再投入做新技术。

  不过,陈宪认为,“这种情况肯定要发生变化,研发新技术将成为中国大多数新创公司的使命。”他的理由是,产品和服务全面过剩时代的到来,倒逼创业活动必须致力于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既供给创造需求,又改变需求实现方式。

  现实中,这一情况的变化比想象的要快。在一场名为“企业创新大家谈”的活动中,中科院院士陈云敏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由浙大牵头正在全力推进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一看似与普通人关联不大的神秘物件,建成之后将会给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产业界和大学的桥梁。”陈云敏认为,没有颠覆式的技术,产业要领先是很难想象的。怎么把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结合,怎么使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创新?这就需要大平台。

  这是一个新风向:“硬技术”创业成为热趋势。“双创周”杭州主会场发布的中国“智造”新物种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脚:世界首款三位一体的PINTRACE骨科手术机器人、世界首款治疗眼底黄斑、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底疾病的眼科手术机器人……

  大趋势

  “双创”是年轻人和互联网的专利吗?要重视实体经济与创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一张与李克强总理的合影照,在“双创周”启幕当天刷爆微信朋友圈。

  跃动客CEO陈文慧、订单来了CEO沈爱翔、e修鸽斑马仓创始人林子翔、浙大毕业生刘旭晖……照片中的这些年轻脸庞有着一个共同特点:90后,他们的创业项目都离不开互联网。

  互联网创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相对于工作多年再创业的人群,85后到90后不具备相当的财富积累。所有项目中,只有互联网创业的投入是最少的。它不用装修,不用铺租,甚至不需要实体产品,近乎零成本。而最近几年缔造的商业神话,几乎都是来自互联网企业,这无疑给互联网创业者们注入了更多吸引力。

  年轻人和互联网,似乎是“双创”身上绕不开的标签。不过,在今年“双创周”互动启动现场,记者也看到了一些另类的面孔。马云、宗庆后、刘永好、董明珠、南存辉……这些前辈为何会出现在此?

  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是这座城市最资深的创业者之一。他说:“创业创新主要是鼓励年轻人,但我认为,只要做老板就是在创业。年轻人在创业,我们也在创业。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老一代企业家同样需要转型,渴望创新。”如今,娃哈哈集团也在向高新技术产业拓展。

  在创业创新的舞台上,年龄不是标签,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才是核心。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面对失败时的那种坦然是最可宝贵的。

  在“双创周”发布的颠覆性创新榜中,贝达药业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位列其中,这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破了进口垄断。

  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在分享其成功经验时说:“创业,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运气比较好,第一个产品就成功了,但事实上在后面开发中至少失败了3个产品。宽容失败,这是我们的创业文化。”

  “双创”是“互联网+”时代的热词,但“互联网+”并非“双创”意义的全部。“互联网带给创业创新者的,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纪卫平认为,“双创”的关键问题在于“+”的后缀,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经济。

  年轻人创业创新的天地无限宽广。每天下午2时许,位于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的“如鱼得水”广场,两个聚焦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新模式的“天天新物种”,在这里发布。

  一个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引发众人的关注——传统认知中,白白胖胖的蚕宝宝都是吃着桑叶长大的,而巴贝集团的蚕却是吃人工饲料。“7年的自主研发,我们攻克了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的世界性难题。”集团董事长金耀自豪地说。这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新,让丝绸行业有望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让听不见的人听见。”这是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双创周”上打出的广告语。这家自主研发人工耳蜗的企业,其生产的人工耳蜗技术参数与进口耳蜗相当,价格却只有进口耳蜗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创立这家企业的李楚,正是曾被称为“温州八大王”之一的“合同大王”李方平的儿子,他与父亲一起跳出传统产业,转型高科技产业。

  父子接力创新创业、大企业集团内部创业……在“双创周”上,我们看到,“双创”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互联网公司、模式、平台,这股热风吹向了各行各业,在梦想和现实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标签: 创业;创新;双创周;互联网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三维看“双创”——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