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习近平同志关心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纪事
2019年07月26日 05:33:1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 陆遥

良渚古城遗址一隅。 林天立 摄

  浙江在线7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 陆遥)美丽洲畔,旷世悠悠。莫角山侧,文明延绵。

  世界遗产的名录上,世界文明史的脉络中,良渚遗址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散发愈加夺目的文明之光;良渚博物院内,良渚遗址公园里,络绎不绝的访客踏上穿越时空的文明之旅,探寻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良渚调研,七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同志的高瞻远瞩,为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掀开新篇章。在不断涌现的重大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中,在持续加深的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认识中,在干部群众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遗址的接力坚守中,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从容走入现代人的心扉。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的长河,见证着一场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统筹保护与发展的非凡实践。

  认清来路 激荡精神力量

  ——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

  良渚博物院,有两面墙让人浮想联翩。一面是时间的坐标,一面是空间的坐标,它们最终锁定脚下的这片土地——距今五千年左右,在中国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区,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化,古城、村落、墓葬、祭坛、水利设施、玉器作坊……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此印刻下真切的生活轨迹。

  2003年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在观看良渚遗址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录像片,听取关于良渚遗址保护工作的汇报后,习近平同志参观了良渚文化博物馆。在良渚时期盛行使用的黑陶器前,在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玉琮前,习近平同志停下脚步,久久凝视,不时同身边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流。

  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才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获得自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里,国际学术界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只有从殷商起步的文明史。良渚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高地。

  在良渚文化博物馆会议室,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时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同志的重大判断,心潮澎湃、倍感振奋。他说:“习书记的重大判断和殷切期待,一直引领、鞭策着良渚遗址保护和研究工作。”

  2004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对良渚遗址管委会工作汇报信的批示中强调,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好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建设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2007年,良渚遗址考古现场传来重大发现——在已知的良渚遗址群之外,竟有一座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

  遥想五千年,“中华第一城”展现宏伟气象,为之震撼、为之沸腾;

  纵观全世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再添实证,为之欣喜、为之自豪。

  2008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保护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刚刚落成并对外开放的良渚博物院时,详细询问良渚古城的最新考古成果和良渚遗址的保护、申遗情况。

  “习近平同志多次嘱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良渚遗址,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勉励我们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时任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从默默无闻到令人惊叹,良渚的意义不断被发掘、不断被世人知晓。

  传承文脉 滋养当代文明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

  漫步良渚遗址公园,脚下气象万千。在文明初始阶段的满天星斗中,良渚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自然环境的好转,让先民勇敢走下山坡,在一片湿地的冲积平原上拓展生存空间;为了开垦更多的农田、收获更多的稻米,他们发明了石犁,原始农业有了革命性进步;背靠天目山,面对随时可能暴发的大洪水,他们在城市外围建起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良渚先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留下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观。

  在2006年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中,习近平同志写道:“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源远流长的文脉,必有滋养当代文明的能力;文化自信的潮声,必能激发亿万人民的共鸣。良渚之“重”,不仅重在它实证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更重在它是中华儿女回望五千年历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依托。

  2016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了《关于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建议》。信中写到:“我们已在考古文博界工作了六七十年,今天写信给您是为了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树立一处标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2016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申遗工作的‘三个有利于’,不仅为良渚遗址申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遵循,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方针。”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说。

  “良渚遗址考古挖掘和研究工作已持续83年,四代考古人倾心奉献,才有了今天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研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古代遗址有效保护的论述,更加坚定了我们守护良渚遗址这一精神家园的信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明确申遗范围、夯实申遗基础条件、编制并提交200多万字的申遗文本……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合力推动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迈上新台阶。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良渚古城遗址》申报2019年世界遗产项目的全套提名文件。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这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见证,让全世界瞩目。

  精心守护 绽放文明之光

  ——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到过良渚遗址的人们,一定为眼前的景象惊叹——杭州近郊的城市化前沿地带,良渚遗址及其风貌得以整体性保护,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自信从容;遗址所在地杭州市余杭区,数字经济风起云涌,新时代里的现代中国活力澎湃、日新月异。

  然而,新世纪之初的良渚遗址,一度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当时,《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保护圈的范围大小直接关系到保护的力度,对地方政府来说,保护良渚遗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保护的同时还要谋求发展。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习近平同志对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对立起来的行为提出警示:“如果说以前无知情况下的不重视还可以原谅,那么现在有认识情况下的不重视,那就是意识问题、政绩观问题。”

  良渚遗址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走过五千年的良渚面临的“时代之问”。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浙江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遗址。省委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入《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省委和杭州市委都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进党代会报告;制定专门的地方性保护法规《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注重考古研究,组建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一系列高规格的举措,探索着良渚遗址的保护、利用、传承之路。

  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良渚遗址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浙江的光荣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切实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全力推进申遗工作,进一步擦亮良渚遗址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良渚遗址所在地余杭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从新城区土地出让毛收入中拿出10%反哺良渚遗址保护;每年安排近1000万元资金鼓励各村社开展遗址保护;遗址保护区建筑只做“减法”,与良渚遗址保护和利用无关的建设招商均暂停……一系列措施应运而生、相继出台,时刻守护着遗址山山水水的历史环境。

  干部群众多年来接力奋斗保护好良渚遗址,同时也跳出遗址区求发展。遗址区外,新建农居点、新辟工业园区,鼓励遗址区内农居房和企业外迁,培育文创、旅游等“零污染产业”;遗址区内,保留下来的村落修复净化环境,初现水美草丰的历史风貌。

  如今放眼42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保护区,鸟鸣山林、花香蝶聚,轻风自然、白鹭飞翔。“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良渚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永远在路上。”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说。

  五千年前,祖先点亮文明绚烂的火花,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千年后,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遗址,传承历史文脉,开拓灿烂未来。古代与现代的交相辉映,这是对历史的至高敬意。

  良渚的故事,依然在现代熠熠生辉;文明的圣地,必将在未来生生不息。


标签: 良渚遗址;文明;良渚古城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