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浙江护士讲述武汉ICU的29个日夜
2020年02月26日 06:53:27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俞任飞 通讯员 王婷

  浙江在线2月26日讯 空无一人的大堂里,魏鲜在显示屏看到自己的名字:“魏鲜女士生日快乐。”

  这位余姚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管护师才恍然想起,这天是2月18日,她的37岁生日。

  当天,凌晨3点不到,她在武汉驻地宾馆醒来,简单洗漱出门。这天她是夜班,凌晨3点到早上9点,要在武汉市肺科医院(以下简称“武汉肺科医院”)仁医楼十三层的ICU(重症监护室)度过。这样的工作节奏,从抵达武汉那天算起,已有29天。

  多个在武汉医院ICU奔忙的浙江护士,跟我们讲述了29个日夜中的泪水与欣慰。

6860869987195f5680b1b985d7671280_0.jpg

  特殊的生日会

  这是魏鲜第一次来武汉,不为旅游,而是救人。

  给魏鲜过生日,是组长沈新的主意。1月27日,沈新担任组长的浙江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武汉肺科医院重症监护组从杭州出发。队里30名护士来自浙江各地,此前各不相识。

  “生日会”提前几天就开始筹划。城市管控升级,热情的湖北酒店大师傅只好就地取材:一块水果奶油蛋糕,一碗加了荷包蛋的长寿面,十三朵胡萝卜雕出的玫瑰花,三十瓶摆成心形的鲜榨果汁。

  几个组员举起果汁,高唱生日快乐歌时,魏鲜忍不住哭了。

  沈新很能理解队员们的感受,援汉以来的心情像一道抛物线,“刚开始热血,后来紧张,再渐渐因为工作环境感到焦躁、压抑。”她明白,网友眼中的白衣天使,也是会害怕、会担心、会偷偷抹泪的普通人。

  即便有过23年ICU工作经验,沈新第一次踏进武汉肺科医院ICU时,仍心里一沉。

  20张病床上躺满新冠肺炎患者,近9成戴着呼吸机或气管插管,几台ECMO(体外肺膜氧合)和CRRT(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病床边运作。监测仪上,不断跳闪出从未见过的参数,尖锐的警报声此起彼伏。

  武汉肺科医院是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定点医院之一。为了多收病人,不到两个月里,医院4次改造,隔离病房和ICU再次扩建。饶是如此,沈新还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密集的危重病人,有时前一个患者还没来得及转走,下一个已经在走廊上等待。

  “我不想死,你们救我”

  护士章陆烨承认,刚来的几天,会感到无力。

  这个“95后”小姑娘是沈新的同事——浙江医院ICU护士。作为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她被分到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第一次进ICU,不算合身的防护服让人伸不开手脚,一剪再剪的头发,艰难地裹进隔离帽,隔着两层口罩呼出的白气,在面屏上化成水雾,警报声透过里外3层防护措施传进耳朵,仿佛隔了老远。

  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被推进病房,他拼命拉住章陆烨的手:“我不想死,你们救我。”几天后,章陆烨听前一班护士说起,这位男患者走了,“在这里,有时候感觉离死亡太近。”

  类似的经历,沈新也有过。

  2月4日夜,轮到她分管小病房,一道帘子隔开的两张病床上,“60多岁的大伯还在用无创呼吸机,隔壁床前一天也在用无创呼吸机的50岁男子,已经插上气管插管了。”大伯见到沈新,有些紧张,拼命招手,从面罩里传出断断续续的武汉话,好一顿比划后,沈新才弄清楚:他想喝点营养液。

  “这是好现象,说明他的消化道系统功能还可以。” 沈新一边盯着监护仪,看氧饱和度变化,一边调整无创面罩的位置和力度,让大伯顺利喝完100毫升一袋的营养液。

  重新扣上氧气罩,大伯瞄了眼隔壁床,用手机艰难地打出一行字:“我不想像他一样,求求你。”

  沈新明白,这是大伯对她的信任。

5b8babb22fe885ee438c5aad7231a4f0_0.jpg

  “睡一觉便满血复活”

  2月18日,李兰娟院士抽空去酒店看望了沈新和队员们。

  在酒店门口,重症监护组里唯一一位“90后”男护士赵建忠和李兰娟站在一起,镜头拍下了他们共同举拳的瞬间。“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的。”微信朋友圈里,赵建忠充满信心。

  那会儿,同组的虞丹旎正轮上值班,没能和“李奶奶”来一张合影。回去后,她也发了一张朋友圈,把自己的照片P在合照里。对于这个爱笑、爱跳、爱发抖音的舟山姑娘来说,这是她独有的解压方式。

  病房工作繁复琐碎,尤其是ICU,护理工作远比想象的要精细。沈新和她的队员每隔30分钟需要测量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按需为患者吸痰、翻身、化药、上液、更换各类引流装置。这是个老病房基础上改造的ICU,工作条件受限,现场调度全靠对讲机,“大到医嘱执行,小到呼吸机上需要更换一个小钢圈。”6个小时里,不同的声音汇到沈新的对讲机里,响个不停。

  穿着防护服,任何一项原本简单的操作,都像放慢十倍般艰难。换一次床单需要7名医护人员配合,先把患者身上的插管理顺,其他人将患者抬起,再铺上新床单,“一趟下来,全身湿透,脚底都有点打滑。”

  在武汉肺科医院,有护士因为过度疲惫摔断鼻骨,虞丹旎也在前不久因为劳累发了一场低烧。“我是年轻人,睡一觉便满血复活,明天依然是满满的热情。”在日记里,她这样写道。

  “我有点想你了”

  情况在好转。

  一周前,虞丹旎第一次在病房里感动哭了。

  ICU的一个病人撤了ECMO,生命体征总算稳定下来。管床护士把手机放在他耳边,电话那头,隐约可以听见一个稚嫩的童声,“五六岁的小女孩,一直喊着爸爸我爱你,爸爸我想你了。”

  章陆烨也开始收获成就感,就在这两天,她护理的一位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沈新的一个患者袁海涛已经度过治愈后的隔离期,重新投入工作。

  袁海涛也是一名医生,1个多月前,在一场插管手术后感染。住院十几天后,出现呼吸困难,说话喘气,血氧饱和度降低,紧接着被送入武汉肺科医院ICU病房。三天后,他的体温逐步下降,病情开始好转。

  出院之前,沈新听他说起:“我必须要尽快回去工作,还有更多病人要医治。”

  上一周,沈新突然接到了女儿的微信,“我有点想你了哎”。

  女儿刚念初一,过去几乎从不给她主动打电话。一刹那,沈新明白女儿长大了。

  虞丹旎已经和搭班小伙伴约好了,“等疫情过后,我们要再来一次武汉,看看这里的繁华与灿烂。”

  2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近3天,武汉现有重症病例占确诊病例比例下降趋势明显。

标签: 护士;病房;生日;日记 责任编辑: 叶琛欣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护士讲述武汉ICU的29个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