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激活社区治理“共同体”
2020年03月10日 03:30:1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施力维 徐坊 通讯员 陈锦青 费彪

  浙江在线3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徐坊 通讯员 陈锦青 费彪)一个多月来,你一定记住了这些场景:小区和乡村入口的测温,电梯间新添的消毒纸巾,给隔离家庭备妥的物资,村里大喇叭中村干部的温馨喊话,街边横幅上硬核却亲切的防疫标语……这些让你心头一动的生活细节,已经渗透在浙江基层战“疫”每一个井然有序的环节中,带给人们安全感。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浙江基层14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33万名网格员、众多志愿者坚守一线,构筑起人民防线;全省2.4万余个村(社区)联防联控,成为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

  2月15日晚,嘉兴市南湖区南杨社区的老党员夏政(右)和老伴在雨夜中坚守疫情防控卡点,为出入居民测量体温。   王振宇 摄

  一扇扇“小门”背后,是省域治理的“神经末梢”,蕴藏着基层治理中管理、服务、组织、联动、引导等多重看似微小琐碎却精妙关键的环节。疫情防控的“大考”,基层如何通过测试检验?实战的锤炼,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

  绣花功夫“织”出坚强堡垒

  五个关键步骤、十多项分支举措、近百个处置方法……一张密密麻麻却严而有序的思维导图成了“网红”,里面的每一步正是杭州小江社区一个月来的疫情防控工作。

  社会治理的重心和落脚点在基层,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自1月23日上午浙江省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一级响应,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我省成千上万个像小江社区这样的村、社区,陆续进入战斗状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在防疫时期承担了繁巨的任务。村社区党员、干部人员数量有限,每个人并非三头六臂,“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需要科学得当的战术。

  在第一波紧急性应对“防输入”中,摸排工作有序开展,靠的正是“网格化”。多年来,浙江基层治理的绣花针,在城乡社区中穿针引线,织出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网,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50万人、59个社区,摸清底数要多久?湖州市吴兴区只用了两天时间。当地首创“洗楼”排查,全区化整为零,划成了538个网格,网格员和下派的党员干部、志愿者,日夜奋战,两天时间把全区的居民楼彻底“洗”了一遍。

  吴兴区副区长金斌斌说:“网格员一个个格子爬,一栋栋楼‘洗’,再把数据上传到云端网络,实时动态跟踪。底数清、动态明,疫情阻击战就越打越有底。”在全省,33万名网格员队伍,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每一个网格都是“寸土必争”的激战前线。

  “网格化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它将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发现问题,为防疫抢得了宝贵的先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说,浙江较早在全国开展网格化建设,专职网格员日常调解社会矛盾、邻里纠纷,本身就对网格内的情况熟悉,实现了在紧急状态下做到快速反应。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防线,需要最有力的“战士”,需要善于和居民沟通,又能统筹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社区组织等行政、市场多方力量的“小巷总理”。浙江的基层党组织有一批政治过硬、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员干部,使乡村、社区在一次次考验中实现快速动员、快速响应、快速执行。

  在防控疫情一线,他们拿出了硬核却又不失温情的举措。余杭区东湖街道星光社区针对居家隔离家庭,成立了4人一组的服务队,定时配送生活物资、清理垃圾,保障居民生活。“大家经常和隔离家庭交流沟通,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社区党委书记王承伟说,元宵节当天,党员、网格员还打开手机摄像头,与居家隔离家庭唱歌互动,来了一场暖意融融的“云元宵晚会”。

  在复工复产一线,他们使出了精准施策、雪中送炭的本领。嘉善天凝镇三店村周边中小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复产用工缺口大。村委会专门腾出了300多间连片的出租房,作为企业复工后员工的储备宿舍区帮助周边企业,还在村内发布招聘需求。宿舍区由村干部组织新居民党员,按照防疫要求规范化管理,协助企业做好员工“八小时外”的健康保障工作。

  既要用雷厉风行的措施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又要用精准周到的举措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在平衡“动”与“不动”中,浙江基层布起的防线是严密的,更是坚韧的。

  多元参与筑成人民防线

  “满园翠竹根连根,外婆家里心连心。”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后,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的村民苗凤美又哼起了莲花落,她所在的孙端街道新河村,是全省首个整村隔离医学观察的村庄。

  隔离初期,村民们也曾有忧虑,但没过两天,村庄正常运转,忙而不乱:下派干部值守卡点;定点餐饮企业配送食物,志愿者送餐上门;驻点医生24小时医疗服务……村民们从犹疑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最后自觉配合互相鼓励,共渡难关。这道由基层干部、村民、志愿者、企业构筑起的防线,最终挡住了疫情的扩散,扛下了“孙端保卫战”。

  “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是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考验期,更是加快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的窗口期。”绍兴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陈澄说,通过凝聚网格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组织,在基层有效地开展了疫情防控和矛盾化解。

  绍兴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当年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基层治理工作方法,早已在浙江各地深入人心,并由此构筑起一条坚固的人民防线。当全省村庄、小区大多采取“封闭式管理”时,2.4万余个村、社区里,出现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场景:每个村和社区的入口处,都有执勤卡点,“白大褂”、“迷彩服”、“红马甲”……他们并肩站在一起,守护千家万户,基层的组织力可见一斑。

  “一直以来,浙江的基层治理,不只是强调政府控制力的简单社会管治,而是多元参与的共治共建共享。”范柏乃说,基层社会治理不是社会管理,“治”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群众动员是社区工作的精髓,多年来对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培育,使得浙江在防控一线迅速形成了“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医务人员+志愿者”的队伍,并实现参与人员统一公布、工作统一调配、资料统一宣传、服务统一驻社区的有序管理。同时,这样的多元参与,使得浙江的基层疫情管控果断、严格,但较少发生简单粗暴、一刀切的硬隔离行为。

  在防控初期,浙江多地村民自发创作编排说唱、快板、三句半、歌曲等,劝导人群不要聚集、做好排查登记等工作时,“乡音大喇叭”深受好评;当防控进入关键期,多地志愿者形成物资采购组、生活保障组,每天为所在村和社区群众做“代购”;在防控仍处于吃劲的关键阶段,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时,人们纷纷为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参人员捐钱捐物……

  多元主体构成的人民防线,不仅在基层一线守好门,更贴心暖心方便生活。人民防线之“严”,针对的是“病毒”和“疫情”,是精准的严、科学的严、暖心的严,是依靠群众的严,是在法治轨道上的严,更是为了老百姓生命安全和健康幸福的严。

  在基层治理的大网络中,没有人是孤岛。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就这样息息相通、命运相连。

  战“疫”期间,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一起在辖区内各小区开展消杀作业(本报资料图)。   本报记者 贺元凯 郑文 拍友 孙勇 摄

  尊重首创带来基层善治

  浙南浙北民俗各异,山区海岛发展不均。病毒来袭,各方高度紧张,基层形成疫情、社情、舆情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省各地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化的矛盾。非常时期,如果只是机械地执行一种方案、一个套路,未必适用,有时甚至带来反作用。

  这时,各地出现了一批分外忙碌的人:杭州的武林大妈、湖州织里的平安大姐、舟山的东海渔嫂……他们在街道巷陌、田间地头、海岛山村,帮助测量体温,劝导佩戴口罩,为孤寡老人送上防疫物资,照料医护人员子女的生活起居。一股根植于基层的温情力量,给基层百姓带来了安全感、信赖感。

  “基层最懂基层。”范柏乃说,浙江的基层治理一直强调地方性,善于“因地制宜”。浙江提供了这样的改革创新的土壤,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基层百姓不仅是执行者,更是实干的创新者。

  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地基层根据自身特点、各自优势,频频亮招,收效良好。

  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发源地桐乡市,流动人口众多,人员结构复杂,如何更好地约束新老居民在非常时期的行为规范?“早发现、早上报;勤洗手,戴口罩……”一份36字“抗疫公约”在高桥街道的新老居民间流传开来。大家郑重签字,并按上了红手印。这份“公约”,让非常时期戴着口罩出门,逐渐成为一种道德自觉。

  在商城义乌,为确保市场开市运行安全可控,以单个商位为基点,9个商位以九宫格的形式组成“最小单元管控”。围绕最小单元,义乌配备了红色服务、信息数据、应急处置、后勤保障等部门,当好商户的店小二。

  台州黄岩,“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较早形成了基层代办代跑服务。因为湖北返乡人员众多,基层防控压力大,隔离人数多。黄岩推出了针对隔离人员的“红色代跑”服务,村民点单,党员代买代办,保障居民正常起居。

  危机时刻,各具特色的地方举措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补充,这是基层治理迈向成熟的标志。

  “这不是基层一时的急中生智,而是长期善治的成果。” 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孙勤明说,浙江在迈向现代化、城乡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村民、社区居民个体的契约精神、文明素养都在提高,这形成了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对此,余杭的社区志愿者倪中南深有感触。自己来杭经商、工作10多年了,不定期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疫情来袭时,他深深感受到每个社区居民间命运相连。他在群里发动参与志愿抗疫服务时,被“我参加”的三字回复刷了屏,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20人的所需量。

  基层凝聚起来的这股力量不会就此消散。重大突发事件和利益冲突,正是社区共同体的试金石,也是推动基层治理的契机。

  疫情的考验,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镜子”,更为深化基层治理按下“快进键”。未来,社区还将面对各类大大小小的挑战。经此一“疫”,拥有更多责任意识、情感联系的村民、居民个体,将成为打造社区命运共同体,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民意基础和力量所在。

  3月7日,建德市沧滩社区志愿者朱瑛领到了社区颁发的徽章,感谢她为社区防疫工作无私奉献。当天,该社区为200多位志愿者颁发了徽章。  拍友 宁文武 摄
标签: 基层;浙江;社区;防疫;志愿者 责任编辑: 吴珂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激活社区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