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你的睡眠,由谁“做主”
2020年08月14日 04:48:5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陈宁 见习记者 李娇俨

  浙江在线8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见习记者 李娇俨)睡眠,并不是一件小事——有充分的数据证实,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而放眼自然万物,动物、植物都通过有节律的休眠将昼与夜、白与黑清晰“划分”。

  可正是这件不大不小的事,逐渐从一种自然而然的作息,演变为高效率、快节奏生活方式背后凸显的社会问题。最新出炉的一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人们平均入睡时间在22时左右,2019年却推迟到了23时55分;而临床数据显示,国内有超过1亿人饱受失眠困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从农耕时代延续至今的生活节律,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需要与它“相互较量”?在当今社会,影响我们睡眠的因素都有哪些?

  带着这些疑问,《有医说医》栏目走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来聊一聊睡眠这件本该稀松平常的事。

94b7bf08ef1204301f9795d8baac6d13_0.jpg

  睡觉是“自然而然”的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我们为何如此有规律地昼夜交替?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睡眠中心副主任张力三看来,这是一个很严肃、很有渊源的问题。

  英国的运动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曾在《睡眠革命》中解释道,影响睡眠的3个重要因素是:日光、温度和进食时间。

  “日光,是最影响现代人睡眠质量的生物钟调节器。”张力三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台十分聪明的“感光器”,当太阳下山,光线变暗的时候,身体开始产生褪黑素,我们便有了睡意。第二天太阳升起,光线又会唤醒类固醇激素等活跃性激素,让我们清醒过来。

  所以,我们便有了跟自然界的昼夜节律保持一致的睡眠规律。与其说,我们每天看着时间提醒自己到点就睡;倒不如说,是我们的身体自然而然选择了到点就睡。

  睡眠,的确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确切地说,动物昼行夜伏、植物春华秋实,都在遵循这一自然的规律。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的睡眠门诊中,“应该几点入睡”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张力三说,其实医学上并没有一个绝对化的入睡时间点,加上不同的个体千差万别,不同的人习惯性入睡的时间不尽相同;而同一个人,每一天入睡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这一问题,普遍出于对睡眠不足的焦虑。互联网上,关于睡眠不足的坏处“铺天盖地”——导致“脱发、致癌、发胖、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

  那么,应该如何描述睡眠不足和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睡眠不足带来的这些风险,都是基于一定人群的大数据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对某些特定人群长达数十年的跟踪得出的结论,是趋势性的,而不是必然的。”张力三认为,医学研究的确能够证明晚睡可导致免疫力下降,而人体免疫力下降也许会成为诱发疾病的原因。

  总之,无论睡眠和健康的因果关系如何,都不能脱离科学研究背景;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今天睡少了,明天患癌风险就增加了。

  毫无疑问,大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睡眠需求,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绘制了一张颇为有趣的睡眠谱:对于0~3岁的婴儿而言,每天14~17小时的睡眠时长是最佳的,11~13小时或者18~19小时的睡眠也可接受,但在这些时长之外的睡眠时长,则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对于18~25岁的年轻人而言,每天7~9小时的睡眠最佳,6小时或10~11小时的睡眠也在健康范围内;而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就已经达到最佳状态了。

  在来来往往的问诊人群中,张力三正在尽可能地普及一个概念:睡眠质量。“好的睡眠,并不拘泥于必须几点睡、几点醒,而是从个体特征、生活需要出发,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怎么理解睡眠质量?它既取决于睡眠时长,也取决于只占据睡眠时间25%的深睡眠。在深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睡眠可以“讨价还价”

  有人说,当代人面临的睡眠问题,正在从睡不着转变为不想睡。

  1991年,作家路遥刊发《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在这篇长文中,他这样写道: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近30年后的今天,晚睡不可避免,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夜晚,我们的城市依旧五彩光华;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的魅力似乎远远大于床铺。

  我们调查了一部分“晚睡党”,他们晚睡的理由显得“无懈可击”。95后小余从学生时代就睡得比别人更晚一些:“早睡,已经无法想象了。我觉得,只有夜晚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应届毕业生小张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因为公司没有一早打卡的规定,晚上就早睡不了……”小倪毕业后一直在家复习国考,她说自己向往早睡早起,但是总没有坚持的毅力。

  这些看似不够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强行矫正吗?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办公室主任刘兰英认为:“晚上不愿意睡,睡眠时间减少等当今常见现象,不一定需要完全纠正,每个个体都有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习惯的睡眠节律都不一样。如果总的睡眠节律是规律的,没有失眠、白天精力充沛,对自己的睡眠满意,生活工作没有受影响,则不用过度矫正。”

  如何判断晚睡有没有给健康带来风险?很简单,就是通过白天的生活、工作状态来判断:如果状态长期不佳,可以寻求医学干预;如果状态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那么习惯于晚12时入睡的人,则没有必要“强求”自己晚11时就睡觉。

  “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了晚睡而晚睡。”刘兰英说,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能和睡觉这件事儿“过不去”。比如,有一个长期固定的睡眠周期;睡觉前尽量不饮用咖啡和茶等饮料,尽可能放松身心等。

  研究表明,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抑制体内褪黑素的产生,从而影响到睡眠节律。因此,即便是“晚睡一族”,也应该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深夜追剧”等行为。

  想要做主自己的睡眠,其实并不难。张力三担任神经内科医生16年,他一直告诉自己的患者,睡眠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怎么理解这句话?“睡眠问题,不像突发性疾病、疑难性疾病那样需要在‘黄金时间’内马上处理。睡眠问题的产生是行进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行为习惯的累积。”

  正是由于睡眠问题的漫长周期,人们也许可以更从容地观察或是记录自己的睡眠节律,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用合理的方式处理睡眠问题。

  不同阶段“各司其职”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开设睡眠门诊的6年间,有近一半的咨询者因为失眠问题到医院就诊。失眠,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对它有着正确的认知。

  睡不着,并不是判断失眠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睡不着、睡不长、睡不深、睡不够,都是失眠的表现形式。”刘兰英说,这些表现形式所持续的时间,是判断是否患上失眠的重要“标尺”。

  也就是说,失眠的判定是有“时间条件”的,一晚上,或者偶尔的睡眠质量低下,远远不能称之为失眠。比如,失眠持续一个月,可能是一过性失眠;睡眠困难3~6个月,则有可能是短期失眠;而慢性失眠,则往往睡眠困难超过6个月。

  失眠并不可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有充足的治疗手段能够对抗失眠。”刘兰英说,失眠的人们应该试着与自己糟糕的睡眠“相处”,循序渐进地纠正它,主导自己的睡眠。

  医学上,睡眠障碍的界定却不局限于失眠。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ICSD-3),人类的睡眠障碍有60种,分为7大类。通俗地说,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是睡眠障碍,而长期过度睡眠也可能是睡眠障碍。

  每个人的睡眠周期都可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两个时期又可细分为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等5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司其职”,让身体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旦这样的节律被打破,也许就会产生睡眠障碍。

  “如果说失眠和嗜睡都是能够快速被人们感知到的睡眠障碍,那么我们或许应该更为关注那些不易察觉的睡眠障碍。”张力三说,近年来医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尚无病因的睡眠障碍,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歇性地发生呼吸暂停,一般表现为打鼾;长期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甚至带来生命危险。由于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人们正处于熟睡时期,所以身体上不会有任何知觉。

  而这类睡眠障碍,往往将人们带入一个恶性循环:肥胖人群往往容易打鼾,期间产生呼吸暂停,进而导致白天精神不足;使得他们比常人更少运动,从而更加肥胖……

  因此张力三呼吁,有肥胖、打鼾、白天精神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的人群,应该进行睡眠监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标签: 责任编辑: 叶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你的睡眠,由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