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舟山 正文
从马岙到钞关弄,故纸堆拼凑往事——
一条绿眉毛,雕刻唐宋的商贸郑和的西洋
2017年10月08日 08:56:53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蔚 孙雯

“绿眉毛”旧照片

东极大拯救获救英军

  浙江在线10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蔚 孙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可以让他画“绿眉毛”。如果给孙峰一支笔,他仍然可以画出像样的“绿眉毛”船头来。

  75年前的10月2日,“里斯本丸”在舟山东极沉没,在那些救助英国士兵的舟山渔民驾驶的小船中,或许,就有绿眉毛的身影。

  75年后的10月2日,中英两国同步纪念“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75周年。

  丹尼斯·莫利已经98岁了,他是“里斯本丸”号最后一名英军战俘幸存者,他说:“我想向舟山的渔民衷心说声谢谢,感谢他们75年前那天的拯救行为。”

  舟山船,舟山人。他们值得被赞美之处,不仅仅一个“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还可以上溯到久远的过往与无尽的未来。

  一条船:

  从郑和的时代驶往未来

  “绿眉毛”是我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浙船(也称“鸟船”)的代表船型,曾在浙江的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地区大量流行,也是唐宋以来的浙商在开发海洋商贸时的重要用船,还追随过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是非常优良的运输船。

  只是,在中华舟船文明发祥地的浙江,“绿眉毛”如今只在舟山保留下来,而且也快要消失了。

  在舟山民间,有一批专注于做船模的人,清一色的是老人,有的当年就是船匠,有的纯粹出于爱好,他们对船文化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对船文化有着深深的怀念与守望,他们说,“这些老船不做出来,以后的人怕是看不到了。”

  舟船,是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们数千年来赖以生存的工具,也是深深烙印在他们血液深处的基因。

  中国港口博物馆入门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围着草裙的先民们在刳木做舟,剡木为楫。无论是河姆渡、萧山跨湖桥,还是良渚古城,都曾出土过舟或桨。在远古的史前社会,浙江先民已经操桨驾舟,随波逐浪,开始探索海洋的艰苦航程。

  1979年,在舟山马岙,发现了以渔猎、稻作为主体的“海上河姆渡”遗址。有专家认为,中国稻谷传到日本,最早可能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早在春秋时代,浙江先民已经制造出风帆板船,领先西方1000多年,而“绿眉毛”就是古人风帆板船最完美的结晶。

  本世纪初,经复原的“绿眉毛”,再次扬帆启航。七天七夜环舟山群岛处女航,300海里,最快创下每小时11海里的航速,这艘中国最大的仿古木帆船证明了自己是适合远洋航行的。后来,它的足迹更是跨越黄海、东海、南海,穿航长江、闽江、珠江,还出访过韩国。

  复原绿眉毛,有老匠人之功,但它更是时代的产物,不是匠人一时心血来潮之作。

  当代绿眉毛复原的重要人物,是时任朱家尖风景旅游管委会的傅良国书记。决策者的顶层设计,才有胡牧的绿眉毛航海队应运而生。

  如今,“绿眉毛”静静地锚泊在沈家门渔港,也许它正在酝酿下一次乘风破浪,等待航行唤醒它的灵魂。“它不仅是一条船,”在“绿眉毛”航海队队长胡牧看来,它是传承海洋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更是舟山人敢于突破、敢于冒险,一往无前的海洋精神的载体。

  一方人:

  定海商帮走出小小的港汊

  孙峰曾经颇费工夫地打听一个定海老地名“钞关弄”的所在,这里曾是浙海关的旧址。

  清康熙年间,浙海关从宁波移至舟山定海,一大原因是为方便征税——英国人喜欢在定海泊船,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此开设的洋行非常赚钱。

  与浙海关同时建起的还有红毛馆,作为接待外国商人和船只的机构。

  晚清时期的定海人,做起老外的生意也一点不含糊。孙峰从故纸堆里一点点拼凑出当时的只鳞片羽——一溜儿的裁缝店挂的都是英文招牌,甚至还有挂“女王陛下御用裁缝店”的;城外建起全国最大的火鸡养殖场,舟山火鸡一度是当地出口大宗……

  贸易带来的更大机遇是对海员的需求,天生具有航海经验的舟山人以远渡重洋、常年漂泊来换取可观的酬劳,也吸引了更多的岛民外出谋生、经商,所谓“阿爹出门赚元宝”。

  他们中,有习得一口英语的穆炳元,成为上海滩上最早的买办,还广收学徒,教习速成的“洋泾浜英语”及外贸交易的事项手续;有以朱葆三、刘鸿生、董浩云等为代表的定海商业巨子,堪称宁波帮中的佼佼者。

  历史上,宁波帮是所属的鄞、镇、慈、奉、象、定六县自发形成的商人集团之总称,定海商人归属其中。其实,距今800年前,即宁波帮创始期前400年左右,中国已有了“昌国商人”即“定海商人”的名称。

  以岛为家、以海为田的舟山人,在千百年来“得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经商基因,又重新崭露头角。走出小小的港汊,舟山人从此启航汇入了世界经济大潮,闯荡四海,浪激五洲。

  作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孙峰一有空就带着学生们在古城、海岛间作寻访调查,捡拾历史中久远的记忆。

  孙峰深知,自己的学生是未来的海员,这些记忆里所藏的就是舟山人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密码,永远割不断,这是来自数千年的沉淀。

  在东极的海鲜大排档前,东极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小蒋指着一位摊位老板,说:“阿扎伯是我们镇的大名人。”

  “阿扎”是东极人对林文华的称呼,他今年五十多岁。对于小蒋“大名人”的描述,林文华只是笑了笑。

  2017年5月21日,那天风雨交加,正在忙着生意的林文华突然听到有人喊:“阿扎,阿扎,有人落水了!”

  在老航船码头下的礁石上,有两个人进退维谷。其中一名游客因酒醉体力不支溺水。林文华立刻从老航船码头附近的石头爬下大海,赶过来的另一位村民李满昌随即赶来。落水的一名游客重95公斤左右,另一名本地人约55公斤。林文华与李满昌暂时拉不动,只能把他们顶在石壁上,等着小舢板前来救援。

  “再迟两分钟,也许他们命就没了,潮浪真的很大。”林文华说,敢于跳下海,只是尽了渔民的本分。

  或者,正是“渔民的本分”,让几十年前的舟山人敢于挽救落水英军的生命,让产生于几百年前的定海帮有了开拓的勇气,让几千年前的浙江人有了智者的勇渡……

  感谢舟山市社科联、浙江日报舟山群岛新区分社、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群岛文化研究中心、东极镇政府对本组报道的大力支持。

  参考书目——

  《舟山群岛史话》

  王建富 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

标签: 舟山;英军;商人;绿眉毛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