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4点,舟山沈家门,大风卷起阵阵巨浪,吹得雨水如雾气飘散;4棵被固定在一起的小棕榈树,也被狂风刮倒在地;路上的行人,不敢打伞,因为伞一打开就会伞骨朝天或被折断。
当记者赶到离沈家门附近的塘头菜花山时,张赛进正穿着全套防雨服装,准备从半山腰下山——张赛进是舟山边防支队沈家门边防派出所的一名警长,负责塘头警务区——山下,是一个小港口,由一个离岸不远的小岛及堤坝围成,此刻,港内停着40多艘木船。
苦口婆心劝回守船渔民
这些船属于塘头社区的村民,用于近海捕捞作业。由于船很小,只有6吨左右,如果泊入大港,容易被移锚的大船碰坏。5日傍晚,避风的村民们把船开进了这个没有码头的小港口,将缆绳拴在堤坝的石头上。为了能及时将船内的积水抽出,避免船底脱落,部分村民计划留在船上过夜。
张赛进告诉记者,“今晚,台风可能影响舟山,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村民们下船,保证他们的安全。”
下山的路,满是黄泥,我们一脚深一脚浅地跟在张赛进后面走,雨借风势,从领口、袖口一个劲儿往里钻。尽管和张警长一样,穿了防雨外套,但记者的头发、衣服还是很快湿透了。
说是港口,其实就是一个滩涂,大大小小的木船就停在滩涂上;岸边,是一片石滩,几块大石头上,捆着十数根缆绳,或松或紧。
“昨晚,我们已经加固过缆绳了。”张赛进说,“昨晚7点左右,我们巡逻到这一带时,发现村民们还留在船上,如果台风在附近登陆,后果不堪设想。但不管我们怎么劝阻,他们就是不肯回家,说是凭自己的经验,不会出事。为了他们的安全,我们在塘头社区干部的配合下,逐一上船找人;并调来一辆面包车,将20多位上岸的村民一个一个送回家,一直忙到10点多。”
放心走吧我替你们看护渔船
村民们离开之后,张赛进并没有走,他组织干警们将捆在石头上的缆绳一一加固,并和大家一起,在港口附近值勤巡逻,保障船只的安全。
“还好,船没事。”他微笑着说。
踏上港口的石滩,记者感觉到,这里的风更大得吓人,几乎能把人吹倒;顶着风走路时,脚步发飘,眼睛被迎面而来的大风和雨水逼得无法睁开;随风而来的雨点仿佛飞沙,打得人皮肤生疼生疼的。因为风大,记者几乎需要拉着缆绳才能够站稳。
但张赛进说,这风顶多只有9级;到晚上估计会加大到10级左右。
勉强走到渔船停泊处,记者发现远处一个穿着雨披的老人,正扛着铁锚准备下滩涂。他叫翁志龙,是浙普渔8214的船主,他说,风太大,怕船会移锚,要到远处再下一个锚。“昨晚12点多,我过来抽了一次水。他们还是帮我管得蛮好的。”他说
就在这个时候,张赛进做了个手势,迅速从石滩跳到滩涂上。滩涂很滑,有些地方一脚下去就没脚踝,但张赛进却丝毫不在意,很快就顺着缆绳,悬空爬上了浙普渔7003,敲开了舱门。几分钟后,一个戴着安全帽的男子,出现在甲板上,在张赛进的护送下,回到岸上。
这个57岁的男子,叫刘世安,是附近社区的村民,5日晚,为了留在船上看管,他躲到了其他船内过夜,没想到,还是被张警长给找了出来。
刘世安背对着风雨,努力站直了跟记者唠嗑:“这一条船,就是好几万,我实在是不放心。雨水如果灌进船舱太多,船会漏,一漏,就没用了。”他说,根据他多年来的经验,台风是从港口从外向内刮的,影响应该不大,但他同时也说,这次是他20年来见过的最大台风。
“今天晚上,我把水抽好就走。”面对第二次来找他的张赛进警官,刘世安终于松了口。
当记者回到车上时,发现尽管只在港口呆了不到一个小时,但衣服已经全部湿透,张赛进看着记者,笑了,“我们昨天晚上那个才叫在水里泡过。”
心系渔船每天只睡三小时
晚上8点左右,风雨越来越大,在将一户漏水的危房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之后,张赛进和同事们再次来到港口。此时,潮水已经涨到了岸边,风起浪涌,船与船之间发出“吱呀、吱呀”的碰擦声,还不时在巨浪中发出吓人的“轰轰”声。张赛进再次倒挂在缆绳上,爬上了渔船,顺着船舷,检查每一艘渔船的状况。他说,这是群众的财产,不能疏忽。
张赛进的战友告诉记者,这几日,张赛进每天只睡3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