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节地区名片:毕节实验区位于贵州西北部,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风景名胜管理区一市七县一区,面积26853平方公里,人口730多万。秀美的山川,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加上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被称为行星上的奇观;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灿若织锦,百里飘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面积达45平方公里,碧波荡漾,鹤鸣鹭飞。
这是由三个孩子引发的一座城市与一个地区的感情对接。
去年12月,晚报连续报道了来自贵州省织金县的林全志兄妹3个被父母遗弃,引发了嘉兴市民的爱心涌动。刚过完春节,记者第一次踏进乌蒙山区,走进了鸡场乡的“木板小学”,走近了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学习的100个孩子。100个待结对的孩子被嘉兴市民“抢”完,才半个月时间,晚报就筹集到各方捐款22万余元,并与市慈善总会联手启动了“嘉禾绿荫爱心基金”。4月15日,嘉兴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扣林一行专程赶往贵州,4月17日,在“木板小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把禾城市民的爱心零距离地带给“木板小学”的孩子们。
这是两座红色城市一脉相承的革命情结的对接。
1921年7月1日,革命的红船从嘉兴南湖起航;1935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在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毕节时,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1988年,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下,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而地处长三角交通节点的嘉兴市,同样书写着发展的瑰丽诗篇。
这是一座城市与一个地区新时期发展机遇的对接。
晚报记者先后两次来到毕节地区,感受到毕节地区人民埋藏于心中的浓浓的嘉兴情结。
毕节地区从1987年开展劳务输出,已有130万富余劳动力在全国各地打拼,而他们中的许许多多人,曾经在嘉兴逗留,或已融入了嘉兴这座城市的血液,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与家庭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在为嘉兴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嘉兴日报社与毕节日报社的领导坐在了一起,商量着如何利用媒体的优势,在两地劳务输入与输出方面亲密携手。












寻找“漂”在嘉兴的毕节人 见证双手打造新的生活
到底有多少毕节人在嘉兴打工过?一回到嘉兴,记者就曾想从相关部门查到答案。公安部门和市新居民事务局给不出确切的数据。从毕节来嘉兴的务工者,一部分会在公安或新居民事务局登记,而更多的人则游离在城市的边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连日来,晚报记者从工地、工厂、城郊接合部,一路在感动与惊喜中寻觅毕节人的足迹。
寻觅人物:胡顺军,36岁,织金县鸡场乡人 打工地点:江南太阳城工地 时间:4月23日
11点钟,戴着安全帽的胡顺军挤进了工地的食堂,花了5块钱,买了一大盆饭,还有一块膘很厚的红烧肉。他说,这是给自己开了小灶了,平时,他吃一顿饭只花两三块钱。
胡顺军的老婆在秀洲区新塍镇陡门村,没有打工,带着3个孩子。在织金老家,还有76岁的父亲,7岁的女儿。一家7人的生活,只靠胡顺军的一双手。
去年下半年,胡顺军来到江南太阳城的工地,做起了钢筋工。相对于以前做的泥工来说,钢筋工算是份高薪的工作了,每天工作8至10小时,最低时工资有40元,高的时候有80元。
胡顺军不抽烟,也不喝酒,现在已生了4个女儿,除了想要生个儿子之外,他就想让这个家庭如何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他说,以前在老家时,地里种点玉米,一年下来不会有超过1000块钱的收入。出来打工,是养家糊口的唯一选择,“到嘉兴打工,只要肯做,钱虽来得辛苦,但比在家里呆着强多了。”
胡顺军最怕的就是生病,前几天,一岁多的女儿患了重感冒,到陡门的医务室里挂了盐水,前后花了数百元,幸亏老板接济了500元。而在这之前,老婆也感冒了,他还向老乡借了200块钱。最让他揪心的是去年自己也病倒了,回到老家动了手术,花光了3000元积蓄。术后只过了一个多月,他又回到嘉兴来打工了。
胡顺军面临的生活压力是巨大的,有时打完工,他想着想着就会掉泪,但他从来不在老婆面前表露出来。他自己只读过小学,希望孩子们不要走老路,“最好能让孩子们读上高中,要看那时自己的能力了。”
同住一起的四五个工友,都是胡顺军的毕节老乡。
寻觅人物:李 燕,28岁,纳雍县人 打工地点:新塍镇富园村 时间:4月23日
下午3点,李燕坐着老公的电动车回到租房,她自己在附近“金丝德”织布,老公做些茶叶生意。
李燕的姐姐早在18年前嫁到了富园村,5年前,她也跟着过来了。她先在洪合的羊毛衫厂打工,后来学起了织布,做的是三班倒的活,一个月1500元的收入足以让她满足了。
家里除了老人,最让她牵挂的就是6岁的女儿了。打电话是唯一联系的方式,一个月打起来七八次电话,也是不小的开销了。每个月要寄400元生活费给老人,长年在外漂泊,内心总有些歉意。
李燕有个梦想,就是赚够十几万块钱,回老家开家餐馆。当然,这需要付出许多年的努力。有了这个梦想,再苦再累也能挺得过。她现在最想的是把女儿接过来,到附近的新光民工子弟学校读书。
富园村,是个外来打工者集中居住地,最多的是来自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每个月百来块钱就能租个房间,吃喝拉撒烧饭都在里面,条件虽然苦点,但是小房间里总是洋溢着欢笑声。
寻觅人物:张明艳,23岁,织金县白泥乡人 打工地点:新塍镇天福村 时间:4月23日
张明艳略有残疾,2006年,经人介绍,她嫁给了天福村的夏天明。她给夏家添了个孙子,这是让全家人最欣慰的事了。
张明艳在村里的家庭作坊打工,过年后,她的父母、哥嫂及两个孩子、弟弟,都来到天福村定居。父亲张延华打点零工,哥哥张国幺在八字五金配件厂做车工,嫂子在家带孩子。
张明艳一人嫁到天福村,还带来了全家7人,成了村里的稀奇事。来嘉兴之前,家里卖掉了牛和猪。
全家人在慢慢适应一个全新的生活,母亲李开珍背惯了背篓,一开始还不习惯走这么平的路,“这里很闹,什么东西,车子一拉就走,用不着背篓了。”
“没钱只有在外打工,在这里至少能吃饱穿暖。”49岁的张延华显然是恋上了这里的生活。
寻觅人物:糜中正,32岁,毕节市大新桥人 打工地点:浙江豪杰有限公司 时间:4月24日
糜中正在老家上过两年初中,在众多毕节打工者中,他算是个秀才。3月14日,他来到豪杰公司开叉车,每个月有1300元的收入。
他19岁时就从老家出来闯生活,在深圳做过音响修理工。糜中正的姐姐嫁在嘉兴,他也试着来嘉兴看看,相对来说,他更喜欢嘉兴,“这里气候好,工资也不会拖欠。”
糜中正的妻子在杭州打工,老家有个5岁的儿子。“有时半年不见儿子,最长的时候一年多不见儿子。”糜中正把妻子的照片揣在裤袋里,他一直后悔来的时候匆忙,没有把儿子的照片带上。“没有办法,为了生活,就得割舍亲情。”
糜中正在老家建了幢房子,欠了5万多块钱,他希望尽早靠打工来把债还清。
据豪杰公司徐副总经理介绍,公司有员工1500人左右,其中60%是贵州人,而毕节地区的务工者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公司人事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在豪杰打工的毕节人中,织金有126人,纳雍有83人,金沙有13人,大方有1人,毕节市有2人。
毕节地区对于嘉兴地区的劳务输出由来已久,2003年,毕节地区就业管理局就带着十几名务工者来到平湖的台资企业伊诺华橡胶有限公司。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伊诺华”,发现当初十几名打工者都先后离开了。公司工作人员说,打工者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往往选择回老家开店造房。
是的,嘉兴,也许是许许多多毕节打工者的驿站,他们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在城市水泥路面上却印着他们的脚印。
两上乌蒙山区
邂逅美丽的嘉兴情结
2月20日,晚报记者的脚第一次粘上了乌蒙大地的黄色泥巴。
从上海到贵阳的飞机上,从贵阳到六枝的中巴车上,从六枝到织金县鸡场乡的水泥路上,记者一直处在美丽的遐想中,车子穿梭在喀斯特地貌的盘山公路上,眼皮底下都堆满着一片片灰白色的石头生成的山,春寒料峭,而梯田里散落的点点黄色的油菜花绽放着春天的气息。
从鸡场乡政府到修文县村的小学,只有8公里的路。接连下雨,这条路成了泥浆路。坐在吉普车里,就像坐在了摇篮里,开车的司机姓杨,说起话来柔声柔气的。小杨一听记者来自嘉兴,感觉特别亲切,原来,他曾在秀洲区新塍镇的一家单位打过工。
8公里的路,开车也要花上40分钟。
修文县村的小学租村民的房子当校舍,粘着一鞋底的烂泥前行,远远地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从没有窗户的教室里传出来。孩子们端坐在一块块木板前,用浓重的乡音跟着58岁的陈永红老师念着“我是小学生,我爱红领巾”。
修文县村的主任姓曹,他带着记者走了一段泥路,来到即将倒塌的校舍前。曹主任曾经在这所小学读书,又在这所小学教书,后来,去了嘉兴打工,再后来,回到了老家。说起嘉兴打工的那段日子,曹主任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他说,村里除了种些土豆、烟草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全村有80%的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他指了指对面的几间平房,这是村里最高档的建筑,用外出打工赚的钱造的。外出打工,再用换来的辛苦钱造几间房子,成了村民们追逐的梦想。曹主任又说,村支书也是半个“嘉兴人”。
这里的生存条件艰苦程度超过想象。由于受到大雪灾,山上的供水管道断了,村民要喝水,就得从山下背上来。沿路,从大人到学生模样的孩子,都背着一个塑料壶,走一步,滑一步,里面装的就是饮用水。
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村民们淳朴的微笑,是属于大山深处坚韧的生活符号。
从修文县村的“木板小学”出来,小杨开着车向坡头上村的林全志家进发。路太窄,一块从山上滚下的石头扎破了汽车的轮胎。吉普车停在路中换胎,迎面开来一辆摩托车,车上坐着一对恋人,女孩手里抱着一只鸡,要上娘家去。年轻小伙子一听说记者来自嘉兴,马上来劲了,他曾在秀洲区的“豪杰”公司打过工,他说,等开了春,他还要到嘉兴去。
一次次邂逅美丽的嘉兴情结,让行路难产生的怨气消失了。
4月17日下午,修文县村以隆重的方式迎接来自嘉兴的客人。村头第一次扯上了大红横幅,旧校舍的水泥台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全村的人都出动了,站在路边上自发地鼓起掌来,孩子们为嘉兴的客人系上了红领巾。
老教师拿到了建造房子的3万元捐款,孩子们用上了新课桌,背上了新书包,穿上了新衣服,“好好读书,我们还会再来!”张扣林社长临别嘱咐这些山里娃。车子扬起厚重的尘土离开“木板小学”,村民们还在不停地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