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第一天,除夕的欢腾延续到今天,把节日推向了高潮。
过年是有很多说法的,如果去探究一下,也挺有趣,但不必拘泥。
总之,在这么一个新的开始,
一切都希望开开心心的,早起会有“开门炮”,见面说的吉利话,给一年一个美好的祝福。
温州:送“元宝”
正月初一送元宝,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新春佳节送“元宝”是当地的一项传统习俗,“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只要有人来拜年,主人家就会“送元宝”。
讲究的老温州人,会用红糖和糯米、籼米等原材料,将年糕做成元宝的形状,然后摆到家里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米缸、书橱、衣柜、抽屉等等。
过去,乞丐还会打扮成民间艺人的形象跑到人家家里讨彩头,沿门挨户送吉利话,一人打着竹板编俚语,一人专门应“好”。
“元宝进门台,好!金银大发财,好!积德积善前世修,好!元宝扭一扭,好!养猪大如牛,好!元宝显一显,好!赤脚蓬头刘海仙,好!刘海仙戏金蟾,好!金钱银钱送上府来,好!福禄寿禧万万年,好!”永嘉送元宝的歌谣就是这么来的。
嘉兴:扫蚕花地
嘉兴蚕农在这天扫地,见面互称“蚕花廿四分”,祈求蚕茧丰收。
这里说的“蚕花”,不是植物里的花卉,是蚕农期望蚕桑生产丰收的心愿,是个好口彩。
“廿四分”,也是一个象征丰收的数字。蚕的一生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叫作一眠,经过头眠、二眠、出火、大眠之后,就要上簇作茧。如果一斤大眠蚕采一斤茧,叫一分蚕花;一斤大眠蚕采八斤茧,就是八分蚕花;要是能采到十分以上,就是相当好的收成了。
“扫蚕花地”则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表演结合当地蚕桑生产的习惯,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或叙述养蚕劳动生产过程,舞蹈表演扫地、糊窗、采叶、喂蚕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以单人小歌舞为主,由女性表演。
老艺人传说“扫蚕花地”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源德清,后流传至杭、嘉、湖等地,如今艺术上也比较成熟了。
绍兴:吃汤圆
“吃口糯米小圆子,我们一家来年团团圆圆;吃一块年糕,家里每一个人都高高兴兴。”大年初一的早上,总会在绍兴人家里听到这样的祝福。
说到的糯米小圆子,是一家人在年三十晚上,一颗一颗手工搓起来的,到了第二天早上,就煮上一大锅糯米小圆子汤,再放进切片年糕和白砂糖,无论你是不是喜欢吃甜食,这样寓意美好的早饭在正月初一也是必须吃上几口的。
到了晚上,人们会早早睡觉,消除前几日的疲劳,准备之后的拜年。因此,绍兴人在这天晚上会说“赶鸡睡”,也就是“赶紧睡”的谐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