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探访安徽航科航天育种特色产业研究院:不怕旱来不怕淹
2017年07月25日 16:14:4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记者 张俊

  中新社合肥7月16日电 题:探访安徽航科航天育种特色产业研究院:不怕旱来不怕淹

  “航天育种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惊喜。”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人类得到很多令人惊喜的东西。

  记者15日走进中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创办的航天育种技术推广、示范、应用及产业化的专业机构——安徽航科航天育种特色产业研究院,探寻航天育种在安徽农业上的应用。

  在安徽合肥包河区牛角大圩,种植户梅岗正在打理年初种下的太空蛋白桑。据梅岗介绍,刚开始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植了航天育种的种苗。几个月过去,种苗的成长让他喜出望外,“经过育种的新桑树,叶子和茎秆要比普通的蛋白桑大三分之一,产量提高20%。”梅岗说。

  航天育种的种苗不仅产量有优势,在抗逆性上同样“功夫了得”。2016年6月,安徽遭遇连续强降雨,梅岗的大棚未能幸免,洪水将他的大棚全部淹了,刚种下的种苗几乎全军覆没。“我没想到,洪水退下去后,经过航天育种的太空南瓜竟然存活下来,而且长势喜人。”梅岗说,这说明经过太空育种的种苗具有抗逆性优势。

  事实上,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是近20年来涌现的创造新品种的新技术。赵皖平表示,航天育种与传统育种相比,最大的优势是缩短了育种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大批优质的高产、抗病农作物种质资源。

  据安徽航科航天育种特色产业研究院院长方哲红介绍,中国航天育种起步于1987年,在近30年的时间里,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神州号飞船,搭载了水稻、小麦、棉花等品种种子,并选育出一批优秀种苗。“我们尽管培育了许多优良的航天种苗,但推广应用上还存在困难,包括观念的限制和高技术要求。”方哲红说,成立研究院的初衷就是希望航天育种能在安徽得到更多推广应用。

  抱着航天育种助力安徽农业升级的信念,2016年,方哲红带领团队,成功将安徽14种特色农产品种子通过“长征七号”返回式科学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决明子、板蓝根、白术等8种中药材种子。“安徽亳州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从中草药开展航天育种,将会是农业方面的一个突破。”方哲红说。

  此前,安徽不少种子都曾上过太空,包括金寨县的猴头菇、赤灵芝菌种,阜阳的小麦,部分已繁育第五代。在合肥、泗县、定远等地的航天育种基地都已落地,并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赵皖平表示,希望安徽尽快将航天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将航天育种技术、航天育种成果推广到各地,助力农业升级。(完)

标签: 航天育种;安徽;特色产业;研究院;大棚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