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15年来,浙江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进入新时代,浙江高举乡村振兴大旗,全面开启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征程,孕育了越来越多具有“网红”气质的村庄。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联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出系列报道《“千万工程”绘新卷 寻访“浙”片网红村》,生动呈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浙江路径。今天让我们走进仙居上横街村。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11月23日讯(新蓝网记者 朱惠子 沈东钢)沿着诸永高速公路驱车一公里,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来到了仙居白塔镇上横街村。看着眼前的粉墙黛瓦和整洁的村容村貌,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是没山没滩没资源、环境脏乱差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任何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上横街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呢?
从集体猪圈到垃圾分类 要创富先“洗脸”
早上七点,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在上横街村散步,感受来自浙东乡村清早的阳光。转过一个弯,记者遇到了拎着一桶泔水准备去村集体猪圈喂猪的村民郑宝连。“你是来这儿玩的吧?我带你四处看看。”郑宝连熟门熟路地拉着记者参观了“花香猪舍”,带着骄傲地问记者:“怎么样?不臭吧?”原来村子里时常有游客参观,村民们都自发自愿的成了导游。
确实,眼前带着篱笆墙绿化的徽派小院怎么都和“迎风臭几里”的猪圈挨不上边,先不说闻不到奇怪的臭味,路上也没有食物残渣,就连墙根都是洁白一片,仿佛就是一个小公园。郑宝连告诉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这是村支书许子兵推行的“环境革命”带来的好处。
过去,上横街村原本家家户户都将猪圈养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连着露天厕所一块儿。“猪圈到了夏天味道格外大,坐在桌子上吃饭都能闻到臭味,苍蝇蚊子也到处都是,泔水屎尿也路边乱倒。”但村民们觉得这是养田的好肥料,闻着臭,用起来却甘之如饴。这也导致外村人往往不愿意靠近,“脏乱臭”成了上横街村给外界的印象。
为了改变村子的旧貌,许子兵带头拆了自家和父母家的露天粪坑和猪圈,同时集体猪圈和公厕也提上日程,紧锣密鼓地开建。看着通上了水电,又有专人打扫的猪圈,还有干净整洁的公厕,村民们都拆了自家的粪坑,把猪送到了集体猪圈。这才有了记者眼前这座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配套沼气池,可饲养60-80头家畜的“花香猪舍”。
“你看看我们村的路上有没有垃圾?”郑宝连又问了记者一个问题。记者四下一看,村路整洁,虽是深秋但路边的绿化绿意不减,干干净净的叫人看着舒心。“还真没有!”郑宝连拉着记者来到了村里花70万建起的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我们还是把垃圾分开倒的。”
从2013年开始,上横街村就率先实行起了垃圾分类。 “城乡若想真正接轨,不但基础设施要跟上,行为习惯也要跟上。”许子兵的“环境革命”要干就要干彻底,不但要纠正村民们乱丢垃圾的习惯,还要教会他们垃圾分类。怕村民们无法理解垃圾分类里的是否可回收,许子兵向每家发了两个垃圾桶,刷上了浅显易懂的“会腐烂”与“不会腐烂”教村民分类。村民们一开始不理解,许子兵也不多话,村民们在前面丢,他跟在后面捡。大约捡了半年,村民们习惯了,也就不好意思再随手丢垃圾了,村子的“脸”也变干净了。
优惠政策助推农家乐 孩子再也不是“留守儿童”
2015年,许子兵动起了让村民开农家乐的念头。原本在云南昆明经营大型超市的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出了上横街村不那么明显的优势:交通便利、靠近景区,农家乐的名声传出去了,生意能红火。“我当初下大力气把村子里的环境搞干净,就希望村子先吃旅游饭,我们这边离省道近,旁边就是神仙居,大家好好干,有赚头的。”
修起一栋农家乐并非易事,没有几十万的投入成不了事,为了减轻村民的思想负担,许子兵一趟趟往县里跑,最终拿到了政策优惠:办农家乐的村民,每个房间补贴5000元装修费用。这下,村子里有十户人家下决心开农家乐了。
这天中午,记者来到了村民王天喜开的农家乐。客人们坐在五层楼高的民居里,吃着菜园里新摘的蔬菜,山后竹林里挖的山笋,一道笋干煨肉让人食指大动。王天喜告诉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中国美院写生的学生已经成了他的稳定客源。“每年春秋两季,美院学生都要过来画画,都在我们村里住,村子里的这些农家乐都住满了。”
美院学生画的上横街村
今年30出头的王天喜是村子里第一批农家乐老板,他清楚地记得2015年回村过年时的场景。“以前村子里下了车,地上脏得我媳妇下不来脚,后来村子里进行了‘环境革命’,猪圈茅厕拆了,垃圾处理中心建起来,整个簇新的感觉,没有苍蝇什么的乱飞了,那是我第一次过年想多在家里呆几天。”
王天喜如今觉得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老许告诉我们,让我们好好装修,争取国庆前完工,结果国庆长假真得来了一个开门红。”王天喜告诉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原先他在外面做生意,现在回村了,一年能赚上20万不说,关键全家团聚了。“开学我儿子告诉班主任,说爸爸妈妈都回来了,他再也不是留守儿童了。”看着五层楼的农家乐,再想想一家人都在身边的幸福生活,王天喜的笑意写在脸上。
现如今,上横街村的农家乐已有20余户,形成了“3+X”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分别指旅行社、酒店和村集体,“X”指若干农户。旅行社、酒店、村集体共同经营管理,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用心留住乡愁
记者这天去的时候,正赶上村里下午有文艺汇演,每位老人都领到了一袋米和一桶油。73岁的村民许关军看着台上的节目,笑得合不拢嘴:“钱要赚得不多不少,家人孩子都在身旁,我就要我们村子越来越好!”
现如今,上横街村确实越来越好。今年的十一小长假,村里和花田联合举办“稻香丰收节”,村民们拿出了最原始的打稻机和手摇风车,让游客下地割稻,体验农事节庆,晚上再观灯光秀。顶峰时期,村里一天涌入了五六千人。这是商人包兆富的主意,包兆富在上横街村流转一块土地,打造成氧吧花田,白天赏花,晚上观灯。按照合作协议,花田3%的门票收益,将返于村集体。包兆富还将投资2000万,这对整个村的业态来说,无疑是绝好补充。
“这样就解决了村子里旅游业态不够丰富的问题,来旅游的人,住得下也留得住了。”过去,旅游业态不丰富是当地的短板。上横街方圆三公里之内,有数百家农家乐、民宿,可一到晚上,游客全都无处可去。今年国庆造出来的这片花海,填补了这个空白,而未来5年的2000万资金,更是可以让上横街村的发展后续动力十足。
夜里的花海变身为了灯光秀
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 张振山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在上横街村采访时,恰好遇上了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来这里考察。张振山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很有感触:“以往农村只有农业,但现在的上横街村有农家乐、有民居,还有花海,通过多种经营方式,使乡村经济获得发展。我刚才参观了村里的民居,他们保留了这些建筑,没有拆掉,这正是留住了乡愁、留住了记忆。”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郭红东:上横街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是可复制的模式,在背靠神仙居景区的区位优势下,通过先整治环境再谋发展的手段获得了机遇。而且整治环境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并没有横加干预村民的养殖需求,而是想百姓所需,为百姓办实事。在农家乐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村领导集体有眼光有决断引入了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用资本丰富业态,让游客住得下玩得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新蓝网-中国蓝新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