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面向未来的宏大叙事获得了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认同
记者 屠晨昕 通讯员 翁兆芳
要讨论《流浪地球》,如果少了刘慈欣,无论话题多么热烈,都是要打折扣的。因为他是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监制,也是编剧之一。
电影上映后,刘慈欣已经在不少场合表达他对电影的满意度。接到记者的电话,他的第一句话也是表达了自己的惊喜——“一时间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科幻大片的第一次尝试,即使以美国科幻电影的标准衡量,在特效、故事等方面也达到了一流水准。”
刘慈欣说,他一直认为,好的科幻是把最疯狂的幻想描述成新闻报道般的真实,“电影《流浪地球》所营造的充满厚重史诗质感的场景做到了这一点”。
在刘慈欣看来,电影有两方面评价:一是口碑,二是票房。“第一次拍科幻大片,要做到口碑成功比票房成功还难,因为中国的观众也好,评论家也好,之前都看过了不少科幻大片,他们心中早已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好莱坞的标准,这是非常非常高的标准。”刘慈欣感叹道。因此,他认为只要《流浪地球》口碑上取得成功,票房无论成功与否,都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科幻文学背后的经济信号
《流浪地球》“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定,第一次把中国人对家园和土地的深厚情感,在太空中展现出来。可以说,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
因而,电影上映后,各方解读有一个集中点,就是其背后的中国与中国文化。
在抛出刘慈欣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之前,不妨先看看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
大约十年前,从《三体》大热开始,中国科幻文学跃出了封闭的小圈子,获得了广泛关注,这股热度持续发酵,培养了大量“硬核”科幻迷。在刘慈欣和《三体》的“粉丝”中,有雷军、傅盛、周鸿祎等众多互联网新贵,正是互联网圈这些极有实力的“死忠粉”,有望成为中国本土科幻产业强大的资本后盾。
值得注意的是,似乎近几年来科幻从爱好者不求回报的单向投入,变成了“钱景”不错的一门“生意”。
有关科幻的每样活动听起来都“不差钱”,各路资本忙不迭地找上门来。而且,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种科幻大会和科幻奖项层出不穷——中国科幻大会、亚太科幻大会、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冷湖奖等等。其中2016年始创、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幻大会已办了三届——据北师大教授吴岩透露,这种由国家主导的科幻大会,全世界仅此一家。
当初《科幻世界》杂志培养的科幻作者与读者群,近年来办起了许多新兴科幻文化传播机构,诸如:八分光、天津微像、未来事务管理局……这些机构的业务,从出版策划、写作奖项,到孵化新一代科幻作家,异常纷繁。
满足了大众寻证的叙事方式
对本土科幻文学如此“形势一片大好”,作为“宇宙中心”的刘慈欣与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科幻文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当一个国家的未来具有吸引力,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充满了机遇与危机,这样的环境正是滋生科幻文学的土壤。目前,中国恰恰处于这样昂扬向上的历史阶段中。”
刘慈欣认为,中国的科幻文学走入“黄金时代的开端”,正是大环境使然:“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当代中国这么强烈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就是未来给人的吸引力,对未来的乐观和向往,别的国家都没有办法与当代中国相比。”
“国运盛,文运盛。这一点对于科幻文学是极其准确的,在一个落后的、贫穷的、发展缓慢的地方,科幻文学肯定不行。不论你有多么有水平、有创意的作家,你也不行,得不到承认。”刘慈欣对记者说。
现阶段的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大国情怀在民众心中逐渐浮现,刘慈欣认为,电影《流浪地球》面向未来的宏大叙事,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在电影院里向最广泛的普通中国人徐徐展开时,恰好满足了这种全民集体认同感。
“这其实是一个国家在总体国力上升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去寻证的一种叙事,即从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方式。”刘慈欣剖析道。
的确,还有什么意象,比地球本身更能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