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高山上开起老年食堂,他成了老人们风雨无阻的“最后一公里”

字体:
—2025—
03/27
08:20:07
2025-03-27 08:20:07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滕一韬

  “小周你来啦!自家养的土鸡蛋,你拿上一些,很好吃!”

  中午,75岁的盛源贵夫妇等在家门口。山路上,不多时就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拎着保温饭盒的周昊泽。只是远远地看到,老俩口便高兴地招呼了起来。土鸡蛋,零食……面对老人们的热情,周昊泽总会笑着摆手:“菜要凉了,赶紧先吃吧!”

  “送饭小周”。受访者供图

  盛源贵夫妇是杭州建德三都镇大唐村的村民。这里四面环山,自然村的分布零散,靠着蜿蜒的山路串联着散落的民居。而村里100多人的常驻人口里,有64个是留守老人。老人们的吃饭问题成了最普遍也最亟待解决的难题。

  2022年12月,一座高山上的老年食堂正式落成。返乡工作的周昊泽从那时起便成为了村民口中的“送饭小周”。

  一顿热饭的温度:高山上的“幸福食光”

  和许多选择城市奋斗的90后不同,2021年6月,周昊泽回到家乡三都镇,在大唐村扎根了下来。

  “有一天晚上和老家的堂妹开视频,看到她和爷爷奶奶坐在床上发呆。她说电视坏了没事情做,老人们只能早早上床休息。”第二天一早,周昊泽赶回了家,检查发现原来是电视遥控器没电了。“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恰好也看到了老家在招募农村储备人才,我决定回去。”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去各个自然村走访了解情况是周昊泽的常态。

  周昊泽走村与老人交谈。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走访大库自然村,看到83岁的徐竹叉奶奶独自住在老屋里,冰箱里冻着半年前儿子给买的肉,灶台上摆着发蔫的菜,我蛮心疼的 。”周昊泽说,一方面是因为下山买菜不便,另一方面,老人们总是习惯有什么吃什么,有时候萝卜和番薯丝加点盐炖成一锅,能吃半个月,“村里组织的生活会,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也总提到,最担心的就是老人们在家里吃饭的问题。”

  老年食堂里村干部和老人们同吃一顿饭。受访者供图

  2022年,大唐村的老年食堂应运而生,由原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场地改造而来,桌椅全新置办。

  老人们从此拥有了明亮宽敞的就餐环境。食堂旁种了“爱心菜地”,用自种蔬菜降低成本,让老人吃得健康又放心。

  “一顿饭按照15元的餐标,有肉有蔬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老人们花上5元就能吃饱。”周昊泽表示,食堂还按照年龄实施阶梯式收费,80岁以上老人吃饭低至2元,90岁以上则是免费吃。

  今年1月,老年食堂举办的集体年夜饭活动。受访者供图

  “老人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外出的子女也少了块心病。”周昊泽说,今年春节前夕,村里还在老年食堂邀请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吃了一顿集体年夜饭。

  翻山越岭的守护:风雨无阻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行动不便的独居、空巢老人来说,建起后的老年食堂仍然“有那么一点远”。以海拔600余米的大库自然村为例,不仅村子距离食堂来回10公里,山路也加剧了老人们出行的困难。  

  “送!”周昊泽带头加入“爱心送餐”志愿服务队,村两委干部、党员、网格员轮流上阵,为20多位老人打通“最后一公里”。

  周昊泽带头加入“爱心送餐”志愿服务队。受访者供图

  两年多来,无论大雪封山还是烈日当头,这条送餐路从未间断。而现在,每到饭点,周昊泽和志愿者们背着保温箱的身影也成为了老人们心中的准点“时钟”。

  “平时送餐大概需要1小时,不过有一次我超时了。”周昊泽开玩笑地说。

  去年年初,大唐村大雪骤降,路面结冰。为了让老人们能够早点吃上饭,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员提前一个小时准备好饭菜后,周昊泽和网格员赵鸿益一起开车上山。然而,车子刚开出去不到一公里就打滑了。二人一咬牙,徒步5公里,用了一个半小时,将饭菜送到老人手中。

  冰雪中送餐。受访者供图

  截至2024年年底,周昊泽所在的这支队伍累计送餐里程达到1.08万公里。  

  2024年7月,周昊泽还成立了“山里朋友”团队,联合村干部一起将村里的农特产搬上电商平台。香榧、番薯粉丝、土鸡蛋……这些深山里的“宝贝”通过朋友圈、地推摆摊、直播等走出大山,销售额超80万,“能给村民们特别是留守的老人们增收,挺好的”。

  “山里朋友”助销村里的农特产。受访者供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老年食堂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2022年12月,一座高山上的老年食堂正式落成。返乡工作的周昊泽从那时起便成为了村民口中的“送饭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