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就在离这里不远的海岛上,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长眠在此的四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临近清明,宁波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大屿山革命烈士墓前,强蛟镇中心学校薛岙校区教师顾斌正为孩子们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这也是这位青年教师接过守护烈士墓“接力棒”的首讲。
时光回溯到1968年,当地渔民怀着对烈士们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将在强蛟群岛牺牲的石清友、孙范章以及两位无名烈士的遗骨,合葬于宁海湾畔的大屿山。
李江林 摄
时任强蛟镇中心学校校长的王成恕,与渔民们商议后,决定立起一块纪念碑,让烈士们的事迹得以流传后世。
烈士墓建立后,王成恕便带领着师生们,承担起守护烈士墓的神圣使命。50多年来,从未间断。如今88岁高龄的他,依然请求担任校外辅导员,每年坚持带领学生扫墓、宣讲烈士故事,还会为学生上“开学第一课”。
在过去的50多个清明节里,王成恕风雨无阻,在这里讲述英雄的故事。今年破例缺席了是因病刚做完手术的他,身体极为虚弱,无法像往常一样来到现场。
今年,是强蛟镇中心学校师生接力守护、祭扫烈士墓的第57个年头。每年清明前夕,宣讲英雄故事,祭奠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先烈,早已成为学校独特而珍贵的传统。
李江林 摄
“面对敌人的包围,战士们以寡敌众,毫无惧色。哪怕身处绝境,他们依然顽强抵抗,用步枪奋勇刺杀,捡起石头奋力砸向敌人……”顾斌的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场景,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份伟大的精神力量。
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随着激昂的少先队出旗曲响起,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正式开始。“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他们稚嫩却坚毅的声音在山间久久回荡。这声音,不仅表达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哀思,更传递出他们接过建设祖国接力棒的坚定决心。
“20多年前,老校长带领我们祭扫烈士墓,讲述英雄故事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他的谆谆教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真切地领悟到了教育的力量与价值。”顾斌感慨地说,“如今,接过了老校长手中的接力棒,我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使命。我们年轻教师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守护下去,让烈士精神永远传承。”
李江林 摄
大屿山,这座宁海湾畔原本平平无奇的小山坡,因为烈士墓的存在而熠熠生辉。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转,学校的校址历经变迁,师生们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接力守护烈士墓的传统,早已在一届又一届师生的心底烙下深深印记,成为前行路上的精神灯塔,不断激励着大家砥砺前行。
“老校长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宝贵。”强蛟镇中心学校校长陈雪峰告诉记者,学校一直把烈士墓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基地,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烈士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入队、入团仪式也会在这里举行。我们希望通过用好地方党史这部鲜活生动的教材,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如今,在强蛟半岛,烈士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每逢重要节日,村民们总会拖儿带女,自发地来到烈士墓前祭扫,以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追思之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